李冒本来受陆少峰的委托,由他出面同朝廷周旋一番后,只要拖上两个月,自己就完成任务,将来在楚南政坛也有了些资本。
三国分楚的真相公之于众,民意沸腾之下提前展开楚南攻略,也是顺应大势,两州的人对他没什么怨言,也尊重他的地位。
可李冒从唐子恒那戏谑的眼光中能看出,那是嘲弄自己无所作为和对朝局的无知。
可以说,李冒在这次的政权交替中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除了阳州和永庆的刺史是他一力提拔,他说话有几分的份量外,就是潭州的刺史,李冒的影响力都不大。
在这个时刻,这些刺史肯定是直接与陆少峰等几人对话,根本用不着他从中斡旋。
好在政务院不想与朝廷直接开战,李冒还有几分发挥的空间,否则他真没有几分可利用的价值。
昨天与陆少峰私下谈了近一个小时,陆少峰的意思也很明确,要求他全力维持与大唐的的关系,最低限度也要保持经贸的往来不断。
“唉,最终还是要靠实力说话啊。”
李冒深深地一叹后,看着河面上往来穿梭不停的蒸汽机轮船,强行将自己的心思再次放到千里之外的江宁城,那里是他唯一的战场,也是体现他价值的地方。
与李冒的心急火燎不同,李迎要从容与许。不久前因禁军内乱而引发一系列反应后,李迎对军中进行了一次大的清洗,把一些不好的苗头消灭在酝酿之时。
提前发动楚南攻略,李迎在来永陵时就授权苏浩节制潭州的驻军,并严令其它州府的禁军服从镇永军的调遣。
所以,会议结束后,李迎并没有跟李冒一道返回潭州,而是从陆路随一个团的镇永军向衡州进发。
这个团是赵小伟的一团,在对衡州的禁军改编、整训后,该团要扩编为陆军第二师,将以衡州为基地,向林州的南汉军队发起进攻,攻取林州。
为了表示自己的绝对服从,李迎到衡州并没有过多地参与军队的改编,只是停留了两日,等镇永军完全控制局面,就在一个连镇永军的护卫下回到潭州,他的第四师将由潭州的禁军改编而成。
在李子强的改编计划中,楚南禁军要淘汰全部的老弱残兵,由二万多人缩编成一个师。而淘汰下来的七八千禁军,除充实地方警察部队外,将统一由政务院安置。
有了明确的安置办法,禁军的改编并没有起多少波折。
能留下来的人早就对镇永军的待遇羡慕不已,能加入到这支强军之中,绝大部分的军官和士兵都是欢欣不已。
只有极少数的军官,因各种原因心生不满。可在大势面前,他们也只能乖乖地接受事实,在得到一大笔的补偿之后,也没生出多大的事端。
半个月后,禁军的改编基本结束,镇永军开始面向楚南全境招兵,以补充各师暂缺的兵源。
政务院的招兵条件相当地宽厚,每一名入伍的战士家里,将享受到军属的待遇,可以在士兵入伍期间免除定额的税赋。
镇永军并没有给入伍的士兵发放什么安家费,而是由一系列的优待政策替代,目的就是在整个社会层面形成拥军、爱民的基本理念。
让民众真正意识到,军队是民众的保护神,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人民的子弟兵。
经过全方位的宣传,楚南境内掀起了一股参军的热潮,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口号深入人心。
除了参军能给全家带来一个好的社会地位外,镇永军的强大和历次作战中极少的人员损失,以及在镇永军能搏得一个好的前程,便是参军最大的动力。
这时候的楚南民意沸腾,社会上上下下都知道,镇永军将要夺取天下,此时不加入进去,更待何时?
除了征兵,李子强还借着这股思潮,将楚南军事学院的招生广告打出来。军事学院的招生条件相当地严格,最主要的是将文化考试放在了首位。
军事学院的学生,在完成一年的学习后,将在镇永军中担任最基层的排一级军官。李子强还出台了一项政策,以后军官的提拔和任用,必须经过军事学院的系统性学习。
识文断句是读书人的优势,为弥补因文化程度的要求,造成普通农家子弟失去上升的空间,军队中还将文化教育课程列为军事训练的大纲之中,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军中完成扫盲教育。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军心很快安定,四个师的编制也基本满员,只待新兵完成两个月入伍训练,便能充实到野战部队。
民事方面有几个引人注目的动作,一是成立了楚南供销总社和楚南银行,二是在楚南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公路和铁路的建设。
陆少峰并没有对士绅们动手,反而是鼓励大大小小的士绅们积极开设工厂和商贸企业,让他们投入到楚南经济大发展的热潮之中。
土地问题是国家的根本,历朝历代在经历过最初的平地权之后,慢慢地出现土地兼并。然后就是社会不稳、民生凋敝,最后导致动乱而朝代更迭。
三兄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用另外的办法来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那就是大力发展工商业,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将大部分的劳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加快催生新兴的工人阶层。
此时的楚南并没有中原地区那样的大地主,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严重。无它,只因楚南现在是地广人稀,官府历来都是鼓励民众开山耕地。
所以,楚南供销总社最主要的两项工作,一是为农耕之家提供平价且优质的农具,另一项工作是收购、调配农产品资源以稳定物价和供应。
张澈在赵志伟的劝说下,将家族的生意交给其他的人打理后,便出任楚南供销总社的会长,这是一个半官半商的职位,非常适合商人的身份。
“二弟,眼看马上就要夏收了,你们供销总社的县一级分社都建立起来了吧?”
这一日,张家两位主事人难得地碰在一起拉家常,两人都是百事缠身,平常都是各忙各的。
“县一级的才刚刚建好,千头万绪的还是人手不足,若不是从永陵抽调了一大批的学生,进展也不会这样顺利。我算是服了少峰他们,这些学校出来的学生,都只有十七八岁,可一个个的能写会算,有时我都是自叹不如。”
张澈很有感慨地说起学生们的事情,在算术和处理账务方面,他是拍马都赶不上。
“呵呵,都是从陆记的学校精挑细选出来的,做过专业的培训。我找少峰要过几次人,都没要来多少,没想到给了你许多。”
张轼有些嫉妒自己的二弟,若从权重来看,供销总社的社长职位,在某种程度上比他这个潭州府议政厅厅长还大,能调动整个楚南的物资物料。
“最大的困难是从百姓手中收购粮食等生活必须物资,还有就是百姓对农具的需求量太大,几个工厂满足不了供应,我正头痛如何调配呢。夏收过后,马上就是夏种,时间太短,压力大啊。”
张澈口头上虽是抱怨,实则很享受这份操劳。他以一介商人的身份,一举登上楚南的权力上层,走到哪里都有一大堆的人围着,比自家大哥不差分毫。
“压力大才有动力,供销总社是楚南极重要的经济之手,要负责调控这么多的民生物资,二弟可要把握住才行,不能让志伟为难。”
张轼告诫一句后,便将话题转移到另一件大事上,问道。
“我怎么听说,你跟交通局的王长发把官司打到少峰那里去了,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张轼问起这事,让张澈很不自在,这一场官司虽然被陆少峰压下,却给他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一些不明情况的人,认为张澈是以外戚的身份压人,让张澈大感冤枉。
见自家大哥很正式地问起这事,张澈红着脸道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很有几分叫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