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重生当逍遥小王爷 > 第16章 书院初临,育新才谋长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章 书院初临,育新才谋长远

第十六章 书院初临,育新才谋长远

杨英豪自决定要改变朱祁钰的命运后,在朝堂上一番作为,已然渐渐站稳了脚跟,可他心里清楚,想要真正让大明长治久安,光靠朝堂上整治奸佞、推行新政是不够的,还得从根本上培育人才,为大明的未来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这日,杨英豪在王府中翻阅着一些书籍,心中突然萌生出一个想法,那便是兴办书院。在他原本所处的时代,教育乃是兴国之本,大明如今虽说也有不少学府,可大多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而且教学内容和方式都稍显陈旧,他想打造一座不一样的书院,能广纳各地学子,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求学之心,便可进入其中深造。

有了这个想法后,杨英豪便立刻着手准备起来。他先是召集了几位自己信得过且学识渊博的谋士,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谋士们一听,先是一愣,随后眼中都露出了赞赏的光芒。

“殿下此想法甚好啊,若真能兴办起这样一座书院,那我大明日后定能人才辈出,只是这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可都不是小数目呀。”一位谋士担忧地说道。

杨英豪微微点头,他自然明白其中的难处,不过他心意已决,说道:“无妨,本王先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私财来作为启动资金,至于场地,本王这几日去京郊看看,寻一处合适的地方。人力方面,还得劳烦诸位帮忙去联络一些德高望重、学识深厚的先生来任教。”

说干就干,接下来的几日,杨英豪亲自带着侍从前往京郊勘察。京郊风景秀丽之处不少,可既要交通便利,又要地方开阔能容纳众多学子和教学设施的却不好找。经过几日的奔波,终于在一处依山傍水的地方看中了一块地,此地空气清新,周边还有些村落,方便日后学子们了解民间疾苦,杨英豪当下便决定就是此处了。

随后,他又进宫面见朱瞻基,将自己兴办书院的计划详细地说了出来。朱瞻基听后,沉思片刻,说道:“钰儿,你这想法虽好,可毕竟耗费巨大,且这书院若是办起来了,教学内容、管理等诸多事宜都需慎重考虑啊。”

杨英豪赶忙回道:“父皇,儿臣都已考虑过了,教学内容上,儿臣想除了传统的经史子集,也加入一些算学、格物、天文地理之类的实用学问,让学子们能学以致用。管理方面,会制定严格的院规,同时也会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学子们勤奋好学。至于耗费,儿臣愿拿出自己王府的大部分积蓄,只望父皇能准许,并且在一些方面给予支持。”

朱瞻基看着眼前这个充满热忱的儿子,心中颇为欣慰,点头道:“既如此,朕便准了你这书院之事,朕也会让工部派人协助你修建,另外,朕会下旨让各地官府帮忙宣扬,鼓励有志向学的学子前来报考。”

得到了朱瞻基的支持,杨英豪干劲更足了。他一边督促着工部加快修建书院的进度,一边和谋士们四处去拜访那些有名望的先生,邀请他们来书院任教。起初,有些先生听闻是要去一座新办的书院,还颇为犹豫,毕竟他们大多在已有的学府有着安稳的教职。

可杨英豪亲自登门拜访,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对学子们的期望一一诉说,那些先生们也被他的诚意和远见所打动,不少人都答应了下来。

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书院终于修建完成,杨英豪给它取名为“育贤书院”。这书院规模宏大,有着一排排整齐的教室、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还有供学子们起居生活的干净整洁的宿舍。

书院招生的消息一经传开,各地的学子们都踊跃报名,杨英豪亲自参与了选拔之事。选拔过程中,他不拘泥于学子们的门第出身,只看他们的学识和品德,一些寒门子弟凭借着扎实的学问和求知若渴的态度脱颖而出,得以进入书院深造。

开学那日,杨英豪站在书院的广场上,看着台下那一张张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心中满是感慨,仿佛看到了大明未来的希望。他走上前,高声说道:“诸位学子,今日你们踏入这育贤书院,便是踏上了求知的道路,本王希望你们在这里能用心学习,不仅要精通经史,更要去探索那些能让我大明更加昌盛的实用之学,日后学成,或入朝为官,或造福乡里,都要心怀天下,为我大明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子们听了,齐声高呼:“谨遵殿下教诲!”

在之后的日子里,育贤书院里便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和热烈的讨论声。先生们认真授课,将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学子们也勤奋刻苦,常常为了一个学术问题争论到深夜。

杨英豪也时常会来到书院,他有时会参与到学子们的课堂讨论中,凭借着自己现代人的知识储备,给他们带来一些全新的思路和观点,让学子们大开眼界;有时他又会和先生们交流教学心得,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然而,这书院的兴起,也引来了一些守旧势力的不满。他们觉得书院里教授那些算学、格物之类的学问是离经叛道,不符合祖宗之法,便在朝堂上弹劾杨英豪,说他此举是扰乱学风,误导学子。

面对这些弹劾,杨英豪毫不退缩,他在朝堂上据理力争:“诸位大人,如今这天下日新月异,我大明若想始终走在各国前列,怎能固步自封,只学那陈旧之学?算学可用于丈量土地、管理赋税,格物能让我们知晓万物之理,制造出更好的器物,这些皆是有益我大明发展的学问,怎可说是误导学子呢?”

朱瞻基听了两边的争论,心中也是赞同杨英豪的观点,说道:“朕觉得钰王此举并无不妥,这书院所教授的学问,只要是有利于我大明的,便可以继续推行下去,众爱卿莫要再多加阻拦了。”

有了皇帝的支持,杨英豪更是放开手脚,继续完善书院的建设。他又在书院里设立了专门的实验室,让学子们可以动手实践,还组织学子们定期去周边的村落、工坊等地进行考察,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相结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育贤书院培养出的第一批学子渐渐崭露头角,有的在乡试、会试中成绩优异,入朝为官后也秉持着书院里学到的务实理念,为朝廷出谋划策,推行一些利于民生的政策;有的则回到家乡,利用所学的知识改进农业生产、兴办工坊,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杨英豪看着这一切,深知自己这一步走对了,可他也明白,改革之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前方还有更多的艰难险阻等着自己,不过他已然有了足够的勇气和决心,要带着大明一步步走向那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书写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

而在这过程中,杨英豪也没有放松对朝堂局势的关注,他一边忙着书院之事,一边还在暗中谋划着如何进一步削弱那些守旧势力,让大明的朝堂能更加清正廉洁,为那些有才能的新人腾出更多的施展空间,他就像一个掌舵者,在这风云变幻的大明时代,稳稳地把控着方向,驶向那充满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