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到底有多可怕?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十分血腥的一场大叛乱,虽仅仅八年的时间,但他的战乱死亡人数却超过了3600万人,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两倍还要多。让大唐足足损失了70%的人口。

经此空前浩劫,那个曾经傲视全球的大唐帝国,从此衰落。那个曾被无数世人向往的繁华长安,彻底失去了他的流光溢彩。

很多人对唐朝的了解到安史之乱就结束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引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又是怎么样演变的?接下来,让我们追寻历史的踪迹,来一探究竟。

说到安史之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在执政前期,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治世明君,他一手将大唐帝国推向了鼎盛,创建了开元盛世,使唐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强国。

唐玄宗李隆基十分热衷于开疆拓土,为了满足唐朝扩张的需要,唐玄宗对唐朝的军事体制做了重大的调整,将原来的府兵制调整为募兵制。

所谓府兵制,就是部队依托于属地,平时在属地生产,战时出征打仗,这样可以节省军费。府兵制的部队,对将领的追随程度不高,皇帝对军队具有着绝对的控制权。

而随着唐朝的对外扩张,部队远离属地,各方面问题很多。府兵制就显得有些跟不上大唐的发展 ,于是,唐玄宗就将其改为了募兵制。募兵制就是国家来给军饷,招募士兵做职业军人,士兵专心训练,专心战斗。这样,部队的战斗力能够大幅度的提升。

到了后期,唐玄宗为了提高作战效率,连发军饷都嫌麻烦,他让各地的节度使自己管理地方财政,自己收税,自己发放军饷。

所谓节度使,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军区司令,此时,唐玄宗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谁给钱,士兵就给谁卖命。

唐玄宗的这个募兵制做法让各地的节度使逐渐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军阀,这为唐朝的中央政权埋下了隐患。这不能不说是唐玄宗的重大失误。

然而唐玄宗却并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他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政治手腕,完全可以掌控局面。或许唐玄宗的唯一缺点就是活的太久。

到了晚年 ,唐玄宗逐渐安于现状,开始怠政,特别是遇到了儿媳妇杨贵妃之后,他更是讲注意力转移了,对朝廷开始不关心,将朝政大权甩给了宰相,致使大权旁落。

再加上各地的节度使拥兵雄踞一方,这时的唐朝已经步入了危险的境地。此时,一个叫安禄山的人出现了。

安禄山出身卑微,但他极其善于揣摩人心,早年,他投身军旅,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当中的第一个贵人,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凭借着深谙人情世故的能力,安禄山被张守珪收为了义子,此后安禄山在军中不断的获得晋升。

公元740年,安禄山被封为平卢兵马使,此后,为了加快晋升的步伐,他将赚来的钱用于贿赂朝廷大臣们,于是,朝臣将安禄山引荐给了唐玄宗。

凭借着生性乖巧和高情商,安禄山逐渐获得了唐玄宗的赏识,有一次,安禄山进宫见到太子,他竟然不行礼,旁人提醒他行礼,他却问太子是什么官啊?我只知道皇上。

此事传到唐玄宗的耳中,唐玄宗甚是开心。此后已经四十五岁的安禄山,居然请求年仅二十九岁的杨贵妃收他为养子。

此外,体重三百斤的安禄山还为唐玄宗跳起了胡旋舞。这让唐玄宗龙颜大悦,通过这一系列的骚操作,唐玄宗对安禄山的好感和信任不断的升高,最终安禄山被封为汉阳,平度,河东三镇节度使和御史大夫。

这就让他一个人掌握了唐朝三分之一的精锐兵力。伴随着大权在握,安禄山的野心也在不断的扩大,逐渐滋生了不臣之心。

本来安禄山没有想马上谋反,他想等着唐玄宗死了以后再谋反。但是由于一个人的原因,让他改变了想法,此人就是当朝宰相杨国忠。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堂哥,此人本是不学无术之人,但在杨贵妃的极力帮衬之下,坐上了宰相的位置。

因为安禄山没有把杨国忠放在眼里,这让杨国忠怀恨在心,于是杨国忠多次向唐玄宗进言,说安禄山有着谋反之心,建议杀了他。此事传入安禄山耳中,让他十分的没有安全感。

公元755年,安禄山联合史思明以清君侧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发动了十五万大军,在范阳举兵反叛。

自此,安史之乱正式的拉开了序幕。

叛乱开局,安禄山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异常强悍,堪称史上叛军的天花板了。

从范阳起兵,到摧枯拉朽的杀到洛阳,只用了短短的一个多月。要知道从范阳到洛阳之间的距离,单纯的行军也需要一个月,此时唐朝的北方领土损失过半。

在此历史关头,唐朝的大将郭子仪挺身而出,他率军杀入了河北,连战连捷。此时,安禄山的南进部队也被拦在了潼关之外,这让安史叛军大为受挫。

此时,安禄山产生了撤退的想法,眼见着战场的形势对唐军越来越有利,杨国忠又站了出来,他觉得战场的胜利会导致武将做大。而武将做大,会威胁到他的权利。

于是,他向唐玄宗进言,诬陷高仙芝,封常清两位大将有着谋反之心。就这样,大唐帝国双璧封常清高仙芝双双被杀。这让唐军的士力和士气收到了沉重的打击。

接下来,杨国忠又逼迫镇守潼关的将领哥舒翰出关作战。本来坚守潼关是上策,而出关作战,有着中安史叛军埋伏的风险。但被逼无奈,哥舒翰只好出关作战。

果不其然,唐朝二十万的精锐部队惨遭中创,潼关失守。安禄山的大军直奔长安杀来,其士气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