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世民和李建成还好,各自的正妻总算还是回来了。

李元吉可没那么好运了,背着手在宗人府内从早转到天黑,左顾右盼就是不见杨蕊回来。

让人去打听,才知道韩光根本没把人送来。杨蕊更是派人送来喜帖,让李元吉过两天去参加她和韩光的婚礼。

李元吉暴跳如雷,抓了几个下人毒打撒气,一边打一边咆哮:“都欺负我!都欺负我!!!你们都给本王等着,总有一天本王要将你们全都杀了!!!!”

正月初六,韩光兑现诺言。

以平妻之礼迎娶了杨蕊,同时娶的还有杨红菱、阴月华、韦珪三女。

这次婚礼的排场不算大,为了避免过分刺激李家,婚礼只是在秦岭总寨举行。

人也没有请多少,来参加婚礼的大多都是韩光的亲信,以及四女背后的家族。

至于朝中官员,许多人韩光都发了喜帖,但人家就是不敢来。

韩光也无所谓,一连娶四个婆娘这样的好事,还是闷声发大财为好。

韩光用了两天时间让四个新娘雨露均沾,初八天一亮就匆匆去了蓝田。

到达开天侯府,这里已是人山人海。

老二的办事能力还是可以的,将开天侯府的房间改成了一百间教室,又将后宅改成了教师与贫困学子的宿舍。

至于那些富贵人家的子弟想住校的,则让他们自行租住侯府四周的民宅,拉动蓝田的经济。

蓝田的百姓头脑也活络,在侯府外支起了摊子,卖些文房四宝和零嘴,生意还不错。

至于教师,则是由寨子里当初的那四百多个少年担任。这些少年如今已经长大成人,足以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

老二又在侯府外划了一大块空地,以作操场。供学子军训玩乐以及韩光这样的大人物讲话。

此次开学,总共有五千来个娃子报名,还大多数是富家子弟,至于女孩更是凤毛麟角。

之所以偌大关中只有这么点人来求学,乃是此时的关中娃子要帮着家里干农活,十一二岁的娃子可是顶半个劳动力呢。

韩光知道人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只有等这次前来求学的贫困子女学业有成,出任官吏将校或者成为富商,那些关中老农才会将子女送来读书。

前来报名上学的娃子没有多少,因韩光名声慕名而来的文人士子倒是有很多,又加上此时是农闲时节,蓝田县几乎所有百姓都赶来看热闹,这些人加在一起,足足有几万人。

老二将人全部安排到操场,学子靠前,那些文人士子在后。至于看热闹的百姓,则由他们自己在操场周围自己找位置,或蹲或站。

老二见韩光到来,立刻将韩光迎上讲台,请韩光讲两句。

韩光当仁不让,走上讲台,伸出双手微微下压。

随着韩光的双手下压,原本闹哄哄的操场顿时安静了下来。

韩光清了清嗓子,伸出四个手指高声道:“我韩光办学堂只为四件事:

一、为天地立心!

二、为生民立命!

三、为往圣继绝学!

四、为万世开太平!

我也希望来蓝田学院求学的学子,能将这四件事做为平生志向,为此而奋斗!!”

随着韩光话音落下,全场掌声雷动,喝彩声不绝于耳。那五千多个学子更是神情激动,用看神明一般的目光看着韩光,眼神之中满是崇拜。

一旁的老二做着笔记,转头对左右吩咐:“将镇国公的四句话刻在石碑上,然后立在学堂门口。”

“诺。”

讲台上韩光一挥手,示意全场安静,接着道:“我韩光讲学,一不教诸子百家。

因为诸子百家,我韩某涉猎不深,不如学堂中的许多先生,就不误人子弟了。”

此话一出,全场顿时响起了善意的哄笑。

韩光拍了拍讲台:“先别笑,听我讲完。

我韩光二不教诗词歌赋。

虽然韩某诗词歌赋略有涉猎,可诗词歌赋改善不来民生,不能让大唐人的日子好起来。”

有好事的文人士子问道:“不讲诸子百家,不讲诗词歌赋,不知镇国公要讲何学说?”

韩光笑着道:“我要讲的是改善民生的学说,也就是为生民立命!!”

说着拍了拍手。

背嵬营的几士卒上前,垒了两个灶头。接着又有士卒搬来木柴,大锅,水缸,木桶,六尺见方的大木板。又有士卒拿来纱布,漏斗,木炭等物。

最后才由一个士卒扛了个麻袋放在大木板上。士卒打开麻袋,将麻袋里的东西倒在了大木板上。

麻袋里倒出的是一块块、一坨坨的晶体,有的呈黄褐色,有的呈黑褐色。这便是如今大多数人吃的粗盐了。至于韩光这样的富贵人家,则吃的是吐蕃产的青盐。

韩光指着粗盐道:“这是大家日常食用的粗盐,里面有许多杂质,甚至有微毒。长久食用造成腹泻、面部麻痹、肌肉痉挛、抽搐等症状,甚至会诱发中风。

而且粗盐的用量不好把握,若是一次性食用过多的粗盐,会造成哮喘,甚至有可能会变成哑巴。”

一旁围观的百姓中有人说道:“镇国公不知民间疾苦,说得倒是轻巧。我等也知道这粗盐有毒,可我们这些穷苦人哪里吃得起昂贵的青盐。只能弄些粗盐吃吃,反正也吃不死人。”

韩光也不生气,笑着道:“你别慌,我这次就是要教各位粗盐提炼之法,保证提炼出来的粗盐,无论是成色还是口味,都不输青盐。”

韩光知道这些穷苦百姓的尿性,如果自己提炼精盐卖给他们,就算以成本价卖出,那价格也比粗盐贵。这些一个铜钱都恨不得掰成两半花的主,哪里舍得去买。

可若是将提炼之法教给他们。这些人虽然节俭,但却很勤劳。一定会买粗盐回去,自己提炼。(中国八九十年代的农民,舍不得几毛钱的机器加工费,自己用碾子碾米,自己用磨子磨玉米的大有人在。)

韩光以前懒,懒得搞精盐提炼之法赚钱和笼络人心。不过今时不同往日,韩光便想将精盐提炼之法教给百姓,既可以改善民生,又可以笼络人心,一举多得,何乐为不为。

至于以此赚钱,韩光此时并不缺这三瓜两枣。若是将精盐提炼之法传授给百姓,关陇之地的人世世代代都得对他韩光感恩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