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答题:从始皇开始 > 第123章 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范仲淹(989 年 10 月 1 日 - 1052 年 6 月 19 日),字希文,曾用名朱说,谥号文正,被后世称为“范文正公”。他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庆历新政”的发起者。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身世坎坷:范仲淹先祖为唐朝宰相范履冰,家族原本世居邠州。后因父亲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北宋,调任为武宁军节度掌书记,但范墉在宋太宗淳化元年(990 年)因病卒于任所,家中贫困无依,母亲谢氏改嫁长山朱氏,范仲淹因而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大中祥符四年(1011 年),范仲淹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前往应天府求学。

科举入仕: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乙科第九十七名,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期间因直言敢谏而多次遭贬谪。

戍边西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 年),宋夏战争爆发,范仲淹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负责指挥西北战事。他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庆历和议的达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持新政: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 年),范仲淹因西北边事缓和而被召回京城,授枢密副使,后又拜参知政事,主持新政变法。但因新政激起的反对声浪过大,范仲淹于庆历五年(1045 年)正月自请赴地方任职,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此后范仲淹先后在邓州、杭州等地任职。

晚年及去世: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 年)五月二十日,范仲淹在前往颍州赴任途中病逝于徐州,同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加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后经屡次加赠为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楚国公、魏国公。

2. 主要成就:

文学方面:

散文:范仲淹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岳阳楼记》是其代表作。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篇文章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思想上成为了中国士大夫的精神标杆。

诗词:他的诗词也有不少佳作,如《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描绘了边塞的艰苦生活和将士们的思乡之情,风格苍凉豪放。

政治方面:

地方治理:在地方任职期间,范仲淹积极治理水患、兴办学校、整顿吏治等,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实事。例如在泰州时,他上书建议修筑海堤,成功抵御了海潮灾害,当地百姓将海堤称为“范公堤”。

庆历新政: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是北宋时期的一次重要改革。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整顿吏治、改革科举、发展经济等,旨在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虽然新政最终失败,但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教育方面:

范仲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教育思想,把“兴学”当作培养人才、救世济民的根本手段。他主张“劝学育才”,恢复制举并使之与教育相衔接。

在师资选材上,他提倡明师执教、经实并重,推荐的名师胡瑗、李觏等,皆为北宋着名的教育家。在教学内容上,他提倡“宗经”,同时注意兼授诸算学、医药、军事等基本技能,培养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实用人才。

3. 历史评价:

范仲淹以其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能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受到了后世的广泛赞誉和敬仰。王安石将他尊为“一世之师”,南宋的朱熹、刘宰等名士文人认为他是“本朝人物第一”“天地间第一流的人物”。

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懈奋斗。

庆历新政是北宋中期庆历年间赵宋王朝推行的一场改革运动。以下是关于庆历新政的具体介绍:

1. 背景:

内忧方面:北宋立国后,政治上实行一职多官、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导致官员数量大增,行政效率低下,“冗官”问题突出;军事上实行“养兵”之策和“更戍法”,军队数量庞大但战斗力弱,“冗兵”现象严重;财政上,养兵、战争赔款、统治者大兴土木等使得财政开支巨大,形成“冗费”。“三冗”问题导致北宋积贫积弱。同时,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外患方面:北宋与东北边境的契丹族和西北边境的党项族连年发生战争,且屡屡失败。宝元元年(1038 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破裂,随后宋夏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宋军战败,只得议和,这进一步加重了北宋的危机。

2. 主要发起者:以参知政事范仲淹为首,还有富弼、韩琦、欧阳修、余靖、蔡襄、王素等人。

3. 主要内容:

澄清吏治:

明黜陟:严格考核官吏升降,破格提拔政绩卓着的官员,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

抑侥幸: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精贡举:改革科举考试内容,重策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令州县立学,规定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

择长官:严格依照政绩考核官员,奖励能员,罢免不才,并主张由各级长官保荐下属。

均公田:按等级给官员一定数量的职田,均衡职田收入,防止贪赃枉法。

富国强兵:

厚农桑:加强农桑立法,命令全国各地重农桑,奖农桑,将农业的好坏作为考察官吏、官吏黜陟的重要内容。

减徭役:主张合并户口稀少的县邑,减少百姓的徭役,并裁减统治者的奢侈耗费。

修武备:整治军备,主张恢复府兵制,卫士每年用三个季度务农,一个季度教练战斗,寓兵于农。

厉行法治:

重命令: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朝廷行条令事先必须详议,“删去繁冗”,一旦颁行,必须遵守,不得随意更改。

推恩信: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若拖延或违反赦文施行,依法从重处置,派使臣巡察各种惠政是否施行。

4. 实施过程:庆历三年(1043 年)九月,范仲淹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作为改革的基本方案,朝廷表示赞同,并颁发全国。然而,由于新政触动了保守派官僚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阻挠。

5. 结果:庆历五年(1045 年)五月,杜衍、韩琦、欧阳修先后遭贬出朝,范仲淹也被贬至邓州,新政以失败而告终。

6. 影响:

积极方面:庆历新政虽然时间短暂且最终失败,但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尖锐的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统治秩序,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它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也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消极方面:新政的失败使得北宋的社会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冗兵资费加倍,民族矛盾依旧尖锐。

韩琦(公元1008年8月5日 - 1075年8月8日)是北宋着名的政治家、词人。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个人生平:

早年经历:大中祥符元年七月初二(1008年8月5日),韩琦出生于泉州北楼生韩处,父亲韩国华曾任泉州知州。他四岁时丧父,跟着几位兄长生活。天圣五年(1027年),年仅二十岁的韩琦考中进士(榜眼),从此步入仕途。

仕途起伏:韩琦在仕途上曾多次担任重要官职,如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他曾直言进谏,弹劾当朝权贵,如杨景臣、王随、陈尧佐等人,其建议多被朝廷采纳,声名远扬。

2. 主要贡献:

抵御西夏:宋夏战争爆发后,韩琦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名望,人称“韩范”。在战争中,他积极采取防御策略,加强军事建设,为保卫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好水川之战虽然宋军失利,但韩琦之后积极调整战略,加强防御工事。

庆历新政:韩琦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年),他们奉调令回到京城,同任枢密副使,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但由于新政受到守旧派官员的强烈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

调和帝后矛盾:宋英宗时期,韩琦参与调和英宗和曹太后之间的矛盾,确立储君之位,稳定了朝政。

3. 文学成就:韩琦有《安阳集》《谏垣存稿》等作品传世。

4. 历史评价: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功在社稷。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的碑文,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准其配享英宗庙庭。宋徽宗时期,追封魏郡王。清代学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也称赞韩琦“历相三朝,功在社稷”。

总的来说,韩琦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对北宋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富弼(1004 年 - 1083 年),字彦国,河南人,历仕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早年经历与入仕:

富弼出生于官宦世家,曾祖父富处谦历任内黄县令,祖父富令荀任商州马步使,父亲富言是咸平年间的进士,官至都官员外郎。富弼年少时好学且有气量,大臣范仲淹对他十分赏识,称其是辅佐帝王的良才,还将他的文章拿给同僚王曾、晏殊一同欣赏。晏殊也很看好富弼,将女儿许配给他。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 年),富弼以茂才异等科及第,初仕将作监丞、出知河南府长水县。一个月后,被知河阳军李迪召为签书河阳节度判官厅公事。天圣九年,父亲逝世,富弼辞官守孝三年。

2. 政治作为:

积极谏言:明道二年,范仲淹因抗议郭皇后不当废而遭贬谪,富弼上书称此举“一举二失”,认为皇后不该废,范仲淹是忠臣谏诤,也不该贬,他因此被贬为绛州通判。在任上,他不断提出诸多政治主张,如宝元三年,西夏王李元昊称帝后,北宋朝廷用人多有失当,富弼上疏《论西夏八事奏》,提出斩杀西夏来使以扬国威、四方征兵、征调国库钱财以作军用、减轻税收等建议。

出使契丹:北宋与西夏战事之际,契丹趁火打劫,于庆历二年派大臣索要关南领土。富弼不顾女儿夭亡和夫人临产,出使与辽国谈判。他据理力争,坚不割地,最终以增加岁币银绢了事,维护了北宋的领土完整,避免了契丹和西夏联合夹攻的可能,有利于宋辽边境的恢复、人民生活的安定和两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参与庆历新政:庆历三年,富弼任枢密副使,与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提出多条时政建议,主张革除弊端,如裁撤冗官、削减地方豪强的权力等,以减轻百姓负担并增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但因新政触动了大官僚集团的利益,富弼与范仲淹等被贬出京师,任地方官。

地方政绩显着:庆历七年,富弼以资政殿学士加给事中知青州事,兼京东东路安抚使。当时黄河以北大水灾,大批灾民外逃,逃到青州的他妥善安置,组织当地官吏分区管理灾民,并劝说青州地区的富户捐献粮食。第二年夏天,青州一带小麦大丰收,他根据灾民归家路程的远近,发给不同数量的粮食,遣返他们回家,一共救活了 50 余万人,并从中为国家招募了 1 万多名青壮年当兵。

3. 晚年经历:熙宁四年,富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罢免相位,以左仆射之职改判汝州。之后他以司空、武宁节度使兼中书门下平章事、韩国公之职退居洛阳。退休期间,他仍然关注朝廷大事,并积极谏言。

4. 文学成就与历史评价:富弼着有《富郑公集》留世。他为官清廉,有大臣之风,历经四朝,为北宋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死后赠太尉称号,谥号“文忠”,还被列为宋朝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