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答题:从始皇开始 > 第162章 刘裕与南朝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南朝宋(420年-479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由刘裕于晋元熙二年(420年)代晋称帝,建都建康,史称刘宋 。

政治:

政权建立:刘裕崛起于东晋末年,先后平定诸多势力,统一南方,并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最终代晋自立 。

加强皇权:刘裕即位后,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打击士族;重用寒门,开创“寒人掌机要”局面 。

后期混乱:宋文帝后,刘宋皇室陷入内乱,帝王更迭频繁,朝政混乱 。

经济:

土地与户籍政策:继续推行土断,实行检籍政策,以扩大税源 。

农业与手工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与技术,农业生产水平超越北方势头初显,手工业也有发展。

商业:江南地区商业活动频繁,建康成为重要商业城市。

文化

文学:“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推动诗歌改革,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代表 。

史学:裴松之《三国志注》、范晔《后汉书》为重要史学着作 。

科技:祖冲之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竹谱》是第一部植物专谱 。

宗教:佛教蓬勃发展,中国与印度僧人往来密切 。

疆域:

鼎盛时期:北至秦岭和黄河稍北地区,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覆盖今云南,南部与越南横山及林邑接壤,东、东南至海 。

后期变化:经宋文帝北伐失败及内部动荡,疆域逐渐缩小,最终被萧道成所建南齐取代 。

刘裕(公元363年4月16日-公元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字寄奴,祖籍彭城,出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是东晋至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君主.以下是其具体介绍: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自幼家贫,母亲早逝,靠姨母养育长大。以砍柴、种地、打渔、卖草鞋为生,还曾因赌博输光家产。后得到王谧赏识,投身北府军.

镇压孙恩: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孙恩起义,刘裕在刘牢之麾下任参军,多次击败起义军,因战功升任建武将军等职,逐渐崭露头角.

平定桓玄:元兴元年(402年),桓玄篡位,刘裕于元兴三年(404年)在京口起义,推翻桓玄,迎晋安帝复位,开始掌握东晋军政大权.

掌领朝政:此后,刘裕对内扑灭卢循起义,消灭刘毅、诸葛长民、谯纵等割据势力;对外北灭南燕,西亡后秦,攻占长安,威望大增,为代晋建宋奠定基础.

代晋建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定都建康,建国号为宋,史称刘宋。执政期间,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增强中央集权,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元嘉之治”打下基础.

改革措施:

政治:实行土断,裁减侨州郡县,打击豪强,禁止占山护泽;整顿吏治,重用寒门人士,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减轻赋税,重视教育,提倡节俭,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宋初繁荣奠定了基础.

历史评价:

明人李贽誉之为“定乱代兴之君”。他结束了东晋的混乱局面,建立了刘宋政权,使南方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刘裕的军事才能卓越,他所发明的“却月阵”等战术,为后世军事发展提供了借鉴。

土断是东晋和南朝时期的一项重要政策,以下是具体介绍:

背景:

东晋建立后,北方大量人口南迁,政府为安置侨民设置侨州郡县。但这造成户籍混乱,侨民与土着居民存在差异,且侨民因户籍问题可逃避赋役,影响政府财政收入与社会稳定.

含义:

土断即依据居住地划分户籍,取消侨置郡县,让侨民与土着居民同属当地郡县管理,承担相同赋税徭役。

刘裕的义熙土断:

时间:义熙九年(413年)。

内容:除南徐、南兖、南青三州在晋陵界内的住户,其余依界土断,合并或取消多数侨置郡、县,统一户籍;严厉清查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行为;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还山泽于民。

成效:打击了东晋豪强士族势力,维护了政府的兵役来源和租赋收入,改善了版籍混乱局面,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南北文化交流,为“元嘉之治”奠定基础。

历史意义:

土断政策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增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推动了民族融合和南北文化交流,对东晋和南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嘉之治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时期出现的一段盛世。它发生在元嘉年间(424 - 453年)。

当时,东晋末年的混乱局面刚刚结束。刘裕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为元嘉之治初步奠定了基础。刘义隆继位后继续推行积极的政策。在政治方面,他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他清理朝堂,抑制朝中权臣的势力。同时,他大力整顿吏治,对贪污腐败的官员进行严厉惩处,使得官场风气有所改善。并且,为了平衡社会阶层,他还对地方上的豪强势力进行抑制,防止他们过度兼并土地。此外,土断政策的持续推行,让户籍制度更加完善。

在经济上,刘义隆也采取了许多促进措施。他多次下诏减免农民的租税,鼓励百姓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对开垦荒地的行为给予奖励。那些繁杂、沉重的苛捐杂税被废除,农民的负担因此减轻了许多。水利建设也受到重视,这使得农业灌溉更加便利,农作物产量得到提高。

文化领域同样成果丰硕。儒学得到复兴,在鸡笼山开设学馆,众多学者聚集在此教授儒学等学问。史学着作不断涌现,像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范晔的《后汉书》都极具价值。在文学方面,“元嘉三大家”引领诗歌变革潮流,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也成为经典之作。在科技方面,何承天制成《元嘉历》,祖冲之更是在这个时期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7位。

元嘉之治的出现,让刘宋王朝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获得显着的发展。社会环境比较安定,百姓的生活质量有所提升,这对南方社会的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后续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却月阵是由刘裕发明的一种中国古代兵车战法.以下是其相关介绍:

形成背景:

东晋南北朝时期,马镫发明使北方少数民族的重甲骑兵威力大增,而南方受地理条件和马匹资源限制,骑兵不占主导,刘裕在义熙五年北伐南燕时,积累了对抗重甲骑兵的经验,后经研究和准备,发明了却月阵。

组成构成:

却月阵的组成较为复杂,需具备特定的地理条件、兵器、兵种和兵力配置。需在视野宽广的平坦河岸,以河水保障后方及侧翼安全。兵器包括战船、战车、盾牌、杖、弩、锤、槊等。兵种涵盖步兵、水军、骑兵,其中步兵是作战主力。兵力配置是在距水百余步之处用战车百乘布下弧形阵,每辆战车设7名持杖士卒,另派2000士兵上岸接应,并携带大弩百张,每辆战车上再加设20名士卒,并在车辕上张设盾牌。

作战过程:

刘裕北伐后秦时,北魏派军在黄河北岸监视骚扰。刘裕派丁旿率700人及战车百乘,抢渡北岸,布下却月阵,丁旿在阵中竖白毦通知船上晋军。魏军迟疑时,刘裕命朱超石率2000兵士携带大弩百张上岸接应,每辆战车增设士卒并设盾牌。魏军围攻时,朱超石先以软弓小箭示弱,待魏军三面而至,长孙嵩率3万骑兵助战时,朱超石令士卒改换大弩猛射,后又截断槊,用大锤锤击杀敌,魏军抵挡不住,最终奔溃。

特点及意义:

却月阵以战车为主体,配合盾牌、水师,形成完整防御体系,弧形阵可分散受力点的力,抗冲击能力强,且士兵背水为阵,可激发斗志。此阵成功击败北魏骑兵,给魏军以极大震慑,保障了刘裕水军西进,为灭亡后秦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及传承:

却月阵对地形要求高,且需各兵种密切配合,布置条件苛刻。随着战争形势变化,野战减少,战车灵活性不足,逐渐没落,却月阵也未再被使用。

“寒人掌机要”是南朝刘宋时期开始形成的重要政治局面,以下为你全面介绍:

历史背景:

东晋末年,战乱频繁,门阀士族遭受重创,其与皇帝共天下的局面难以维系。以刘裕为代表的寒门庶族势力趁势崛起,凭借军功地位不断上升,最终代晋建宋,寒门庶族势力也因此不断壮大.

主要表现:

控制政治中枢:刘宋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利用寒人控制中央各部门。如尚书省的尚书令史、中书省的中书通事舍人等职位多由寒人担任,他们把持最高权力机构,而门阀士族担任的高位官职被架空.

执掌兵权:东晋末年军权归到寒门庶族手中。刘裕建立刘宋政权后,实行军制改革,构建中军和外军体系,中央军台军将领多为皇帝亲信寒人武将,他们通过军功出将入相,士族在东晋时期的专兵特权丧失.

出任地方典签:从刘宋开始,皇帝提高地方府州典签的地位,使其负责传递文书、监督地方军政要务并可直接向朝廷报告,由此出现“惟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的状况,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形成过程:

刘裕时期:寒门出身的武将开始执掌军权,刘裕还推行抑制豪强、重用寒门的改革措施,寒人开始参与执掌机要之职,但门阀士族的影响力仍在.

文帝时期:宋文帝刘义隆皇位稳固后,回归刘裕的政治路线,抑制士族,任用寒人。寒人力量在中央和地方都得到进一步发展.

孝武时期:宋孝武帝刘骏大力推行集权改制,全面起用寒人担任要职,门阀士族被彻底架空,寒人得以广泛参与朝政,“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全面形成.

意义及影响:

加强皇权:寒人掌机要使皇权得到加强,改变了东晋门阀政治的局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刘宋得到重新确立.

冲击士族特权:冲击了门阀士族的政治特权,使士族在政治上逐渐被边缘化,为寒门子弟提供了晋升机会,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影响后世制度:其创立的相关制度被南朝各代延续,并被汉化改革后的北朝所借鉴,进而影响了整个南北朝历史的政局走向,还延续至隋唐.响了整个南北朝历史的政局走向,还延续至隋唐.

“惟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反映的是南朝刘宋时期寒人典签权力过重的现象,以下分条介绍:

1. 典签制度背景:

刘宋时期,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统治者提高了典签的地位。典签本是处理文书的小吏,职责主要是传达诏令等事务。

当时地方势力仍有一定影响,为了防止地方州镇势力过大,皇帝通过典签来监督地方军政事务。

2. 典签权力表现:

典签可以直接向朝廷汇报地方刺史等官员的情况。他们对地方官员的一举一动进行监督,刺史的决策等事务都要经过典签同意。

权力膨胀后,典签在地方事务中有很大的话语权,甚至能左右地方官员的任免。地方官员为了自保,往往要看典签的脸色行事。

3. 对地方治理的影响:

使得地方刺史等官员的实际权力被架空,地方治理出现混乱。原本刺史作为地方的主要军政长官,应该发挥领导作用,但在典签权力过重的情况下,很多事务无法正常开展。

这种现象也反映出当时中央与地方权力博弈的一种状态,中央试图通过典签来加强控制,但也导致了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