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答题:从始皇开始 > 第168章 《九州春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司马彪(?-306年),字绍统,河内温县人,是晋朝宗室、史学家,为司马懿六弟司马进之孙,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后出继叔祖父司马敏.以下是其具体介绍:

生平经历:

司马彪年少时勤奋好学但轻薄好色,遭司马睦责备而失去继承权,此后便专心致力于学业。泰始年间,担任秘书郎,后改任丞史,注释《庄子》,撰写《九州春秋》。晋武帝到南郊举行祭祀大典时,他曾上书议定其事,后拜官散骑侍郎,于晋惠帝末年去世,享年六十余岁.

着作:

他着有《九州春秋》,记述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汇集整理群书,撰写《续汉书》80卷,其八志被并入范晔的《后汉书》;还着有《庄子注》21卷、《兵记》20卷和文集4卷,不过这些着作除《续汉书》八志外均已失传,仅在《文选》中留下《赠山涛》《杂诗》等作品.

史学贡献

《续汉书》的八志有《律历志》《礼仪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志》《舆服志》,其中《郡国志》记录东汉地理情况,《百官志》记录东汉官制,《舆服志》为新创志目,记载车仗、服饰制度,这三个志对地理历史和官制沿革等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史学思想

司马彪的史学思想核心是“教世”,他强调史学的劝善惩恶和社会功能。其《续汉书志》体现了通古今之变的精神,关注各种制度的沿革变迁;重礼仪,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务节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奢侈生活,呼唤优良世风.

《九州春秋》是西晋司马彪撰的一部史书,两《唐志》作九卷,《隋志》作十卷 。

该书已佚,今有元陶宗仪辑本和清黄奭辑本 。它记述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乱世史事,内容涵盖了众多历史人物和事件,如崔烈买官、王芬谋乱、杨凤起义、张燕聚盗、董卓进京、吕布杀卓等 。

《续汉书》是司马彪所着的一部重要史书。

这部史书有80卷。司马彪汇集整理群书来撰写《续汉书》,它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时史学记载的空白。其中的八志被并入范晔的《后汉书》,这八志包括《律历志》《礼仪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志》《舆服志》。

《郡国志》对于研究东汉时期的地理情况有着关键的价值,能让后人了解当时的行政区划、山川地貌等诸多地理信息。《百官志》详细记录了东汉的官制,像是官员的职责、机构的设置等内容,为后人梳理古代官僚体系提供了依据。《舆服志》是新创的志目,里面记载了车仗、服饰制度,从这些内容可以窥探当时的礼仪规范和等级差别,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等级制度意义重大。

《续汉书》的《律历志》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乐律理论:记载了当时的乐律知识,如音律的生成、分类、计算方法,以及不同音律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体现了古人对音乐规律的认识和探索,有助于了解当时的音乐体系和文化艺术发展状况.

历法制度:详述了东汉时期所使用的历法,包括年、月、日的安排,节气的确定,以及闰月的设置规则等。还介绍了推算日月星辰运行规律、预测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的方法,反映出当时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水平,对于研究古代时间计量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与计算方法:记录了大量与律历相关的天文数据和数学计算方法,如各种天体的运行周期、距离等数据,以及用于历法推算的数学公式和算法,这些数据和方法为后世研究古代天文学和数学提供了宝贵资料.

历史沿革与校验:梳理了律历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阐述了不同时期律历制度的特点和变化原因。同时,强调了对律历准确性的校验和修正,通过与实际天文观测结果的对比,不断调整和完善律历制度,以保证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续汉书》的《礼仪志》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祭祀礼仪: 详细记载了不同时节、不同对象的祭祀仪式,如季冬之月的大傩之礼,通过选中黄门子弟扮演侲子,与方相氏等共同驱逐疫鬼,以祈求平安健康;还有三月上巳日的祓禊仪式,官民会在东流水上自洗濯,祓除宿垢,以达到清洁身心、去灾除邪的目的.

朝会礼仪:对朝廷举行的各种朝会仪式进行了描述,包括官员的站位、服饰、朝拜的流程以及相应的礼仪规范等,体现了当时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君臣之间的礼仪秩序 。

婚丧礼仪:讲述了东汉时期婚礼和丧礼的具体流程与规范。婚礼方面,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的具体操作;丧礼则包括初终、招魂、沐浴、饭含、小殓、大殓、成服、吊祭、下葬等环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家族伦理观念。

冠服礼仪:记录了不同身份、不同场合下人们所应穿着的服饰及冠冕制度,通过冠服来体现等级差别和礼仪规范,如皇帝、官员、士大夫、平民等各自的服饰特点和穿戴要求,以及在祭祀、朝会、婚嫁等重要场合的特定着装规定 。

军礼:涉及到军队出征、凯旋、阅兵等军事活动中的礼仪规范,包括祭祀军旗、誓师、犒赏三军等仪式,体现了军事活动中的礼仪秩序和对军队的管理要求,也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文化和国家对军事力量的重视 。

《续汉书》的《祭祀志》主要记载了东汉时期的祭祀制度,涵盖以下内容:

祭祀对象:包括天地、祖宗、山川、神灵等。如皇帝会在南郊祭天,北郊祭地,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对祖宗的祭祀则在宗庙进行,通过特定仪式表达追思与敬意;对于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也会定期举行祭祀,以彰显对自然神灵的敬畏.

祭祀仪式:详细记录了各种祭祀的具体流程和礼仪规范,如祭祀时的祭品选择、祭祀服饰、祭祀音乐舞蹈等。像祭天仪式中,祭品有牛、羊、猪等牺牲,祭祀者需穿着特定的冕服,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祭祀活动,同时伴有庄重的乐舞,以营造肃穆的氛围。

祭祀时间:明确了不同祭祀活动的时间安排。如在特定的节气或节日进行相应祭祀,春节时举行迎春之祭,祈求新的一年农事顺利;冬至日会举行郊祭,感谢天地赐予的阳气回升等 。

祭祀场所:规定了祭祀活动的具体地点,如南郊天坛、北郊地坛、宗庙等,这些场所的建筑布局和构造也都有严格要求,以体现祭祀的庄严性和神圣性 。

祭祀人员:涉及参与祭祀的人员及其职责,皇帝作为最高祭祀者,需亲自主持一些重要祭祀仪式;此外,还有专门的神职人员,如太常、太祝等,负责祭祀活动的组织、执行和相关礼仪的指导。

《续汉书·天文志》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

星官体系:记载了众多星官的名称、位置及对应的象征意义。如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为太一常居,旁有三星三公等;东宫苍龙包括房、心等星宿,心为明堂,大星代表天王等.

星宿分野:将天上星宿与地上的州国等对应,通过观测星宿变化来预测对应地区的吉凶祸福。如东井对应水事,火星入东井,天子且以火为败;昴为旄头,是胡星,对应白衣会等.

五星运行:详细记录了岁星、荧惑、太白、辰星、填星五星的运行规律及其与人事的对应关系。如岁星所在,国不可伐,可以伐人;荧惑为乱为成,为疾为丧,为饥为兵,所居之宿国受殃等.

天文现象:对彗星、流星、客星等特殊天文现象进行了观测记录和占验解释。如司马彪《天文志》中记载“光武建武十五年正月丁未,彗星见昴,稍西北,行入营室”,并认为彗星出现多与兵事有关。

天象与人事:强调了天象变化与人间政治、社会事件的联系,认为政失于此,则变见于彼,将天象作为一种预兆和警示,提醒统治者要修身正事,以避免灾祸、祈求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