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笔下的每一个字仿佛都有着 的生命力,自由又优雅。
每一笔一画,无不流畅自然;所描绘的情感和笔法相互融合,
并且字字之间,尽管彼此间并无直接的连接线条,但前后呼应,犹如一体;
行与行之间、列与列之间,皆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堪比书法大师的佳作。
“真好!实在是太完美了,这是我所见过的最佳《兰亭序》摹本,毫无争议。”
有人感叹,“这真是无法相信,简直是无法想象,我还亲自见证过真迹呢,几乎无差别,就像完全一致!”
“无懈可击!没有任何缺点……”
茶已尽时,杨建设搁笔。
几位老人纷纷点头表示赞赏,“好极了!真是美不胜收!”
苏小雨看得目瞪口呆。
每个字都被杨建设塑造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不仅美观而且精准。
这些单独成形的字词结合在一起,无论是行距还是布局都天衣无缝,全篇章法更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快快,请拿出我的那副印本《兰亭序》!”
于丰年连忙指示,于胜利迅速进入室内取来了一幅画卷。
虽然这只是一件印刷复制品,但在当时的书法收藏界也有一定的地位。
即便只是仿制品,亦吸引了许多书法爱好者的目光。
由于采用机械印刷技术制作,它在视觉上与原本的《兰亭序》几乎无异。
“快来!快打开吧!”
众人催促。
于胜利小心翼翼地展开画卷,将其与杨建设新近临摹的版本相比对,顿时整个房间内的人都惊呆了。
“不……不,这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
“难以置信!”
“真是太神奇了,为什么如此一模一样啊!”
人们之所以感到如此震惊,正是因为他们目睹的作品,不论是在字形、大小还是结构安排,甚至是最细微的提顿之处,均与原件无异。
若非亲眼所见,任何人都难信这仅仅是通过摹绘所得。
这种精确程度甚至超越了现有的印刷技术,或许可以这样说:这不仅是一次顶级复刻,简直就是原作再生。
无疑,这是一次史诗级别的复制。
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杨建设书写时,根本没有参考过任何印刷品,这点简直难以置信。
要知道,《兰亭序》作为中国书法中的翘楚之作,有着五个重要的摹本。
其中,最贴近原始字迹的,当属冯承素的摹本;最具神韵的,则是虞世南所摹;而最能够体现书法精髓的,无疑是褚遂良的版本。
至于风骨最佳的代表作,乃是欧阳询的临摹。
另外还有一个版本,也是由褚遂良亲手所绘,称为《黄绢本》。
此外还有诸如《开皇本》、《宋仁宗本》以及众多如薛绍彭等名家复制的版本,但没有一个能够与杨建设的作品相比。
不论是字形的相似度、风格的气息、书写的灵性和结构的美感,全都完美再现了王羲之的风采。
这意味着,杨建设的书写技巧几乎可以与书圣并驾齐驱,其艺术成就可以说前所未有,也后无来者。
“值得,值得,实在是太值得了,我这次赚大发了。”
鎏金蚕的持有者兴奋不已。
“杨兄弟真了不起!”
“真是令人佩服!”
“堪称绝技!”
“我这一生….”
现场的老人们看向杨建设的目光中充满敬意,就连一贯持批评态度的于丰年也表示认同。
在此之前,他们仅从杨建设的签名便感到其书法出众。
如今亲眼见证了他作品的真实水平,不禁震惊异常,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随着气氛逐渐热烈,交易大会正式拉开了帷幕。
按照惯例,交易大会包含了三个阶段:鉴定、品评及买卖。
当遇到未曾见过的新奇物件,大家首先进行辨识;确认真伪后进入欣赏环节,在场的人都将展示自己珍藏的宝物供大家赏玩,虽然这些珍藏未必全部参与交换;最后才进入实质性的交易阶段。
杨建设在鉴定完鎏金蚕后,又对几件不知名的物品进行了初步判断。
在他的帮助下,所有物品很快得到了妥善鉴别。
但在所有展品中,竟没有哪件能让杨建设另眼相看。
之后便是各展风采的赏评环节。
于丰年环视四周问道:“谁愿意第一个上来?”
“就让我来做个开头好了。”
镈金蚕的所有者自告奋勇,随即取出了一个色彩鲜艳的大碗。
杨建设仅扫了几眼就认出这是清代康熙时期的珐琅瓷器,十分具有代表性。
该碗全身涂覆以明亮的黄色,外观极尽华丽。
杨建设给出估值,这样的文物在现代市场的价位至少在千万元级别,属于相当珍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看来,这位物主对自己手上的东西十分珍惜,可能不愿意出让。
此件瓷器甫一露面,就吸引了在场众人的高度注意。
经过一阵欣赏与讨论,其他宾客也相继呈现了自己的收藏。
众人所带来的器物多为清代瓷器为主,大部分出自皇家窑厂,估价超过一百万的珍贵文物屡见不鲜。
其中,苏学武展示了他手中的一件清乾隆年间粉彩瓷器,其价值较之前的珐琅碗更上层楼,大约高出了两倍之多。
随着展览接近尾声,人们的视线集中到了尚未亮相宝贝的张松柏和于丰年身上。
两人均被誉为京城古玩界重量级人物:前者收藏众多,后者则以其鉴定技能闻名一时。
于丰年微微一笑说:“论藏品质量,在座各位都清楚我的实力远不及张先生。
那就让我先露两手垫垫场吧。”
说完,他从箱内轻轻取出一对精美的仙鹤形状铜炉。
这对手工艺品由四只形态优美的铜鹤构成,宛如即将展翅飞翔,每一细节都雕琢得惟妙惟肖。
“多美的玩意儿啊!”
“这究竟是何种工艺制成?”
“真是美不胜收…”
周围所有的人都被吸引,甚至一向冷静自若的杨建设也露出了赞许的目光。
于丰年面带笑意解释道:“此乃今日首次示人,请大家猜测看看这究竟为何物?”
“实在是不知道…”
众人议论纷纷。
“这东西真认不出来……”
“没见过……”
众人都连连摇头。
张松柏打量了一番,皱着眉头说道:“这个应该使用的是掐丝技术,而且还是铜的,景泰蓝的特征很明显。
依我看,这是明朝的东西。”
于丰年则微微摇头:“张兄说的只是部分对了,确实是景泰蓝,不过这不是明朝的产物。”
苏小雨感到好奇,问道:“那景泰蓝到底是什么呢?它很值钱吗?”
杨建设解释道:“景泰蓝是从国家引入我们国家的。
制作过程主要包括在铜胎上面绘制图案、上色、之后再经过一系列的打磨、抛光和镀金处理。”
“景泰蓝之所以名扬四海,主要是因为在明朝景泰年间发明,主要色调为蓝色,因此被称为‘景泰蓝’。
到了宣德年间,明朝的景泰蓝技艺达到了高峰。
宣德铜炉在抛光技法上就有参考景泰蓝的部分做法。”
“不过真正的景泰蓝巅峰之作并不在明朝,而在清朝乾隆时期。”
“我若没有看错,这件物品正是乾隆时期的景泰蓝。”
最后几句话,杨建设特意朝于丰年看去。
他知道这件文物非常特别,后来拍卖出了超过一亿的价格,堪称景泰蓝界的巅峰之作。
于丰年轻轻点头赞许:“老弟的眼光果然厉害,没错,这就是出自乾隆年代的景泰蓝,并且是一件御制之作——名为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
......
“太好了,不愧是皇家出品,这个掐丝技巧真绝妙。”
“美丽极了,神韵无比……”
“景泰蓝确实无愧其名啊……”
大家围绕这件工艺品仔细观赏起来,其中的杨建设也是兴趣盎然。
鉴定结束后,所有人的视线不约而同地转向张松柏。
“张师傅,您带来的宝物是哪一件呢?”
听到这个问题,张松柏哈哈一笑:“且看看吧!”
随即他伸手缓缓从怀里掏出两只白色的瓷杯。
“这、这是成化斗彩鸡缸杯!”
杨建设不由自主地惊叫出来。
成化斗彩鸡缸杯名气之大难以形容。
在1994年的一次 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套成化斗彩鸡缸杯就拍得2.9亿的惊人高价。
那时的2.9亿元在现在的价值更是难以估算,可以说是个天文数字。
虽说在整个瓷器的世界里,清朝瓷器独占鳌头,相比之下明朝的瓷器逊色不少,但明朝也有着能压过清朝所有瓷器的存在,那就是鼎鼎大名的成化斗彩鸡缸杯。
对于此,张松柏感叹地说:“后辈,你的眼力果真高超。”
“什么?这就是那传说中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吗?”
“今天来真是来对了!”
“太棒了,竟能遇到这样的宝物……”
在场的几位老人家,个个眼睛瞪得滚圆。
成化斗彩鸡缸杯是能够和着名的汝窑瓷器相提并论的作品,可以说是中国瓷器中的王者。
只是成化斗彩鸡缸杯的数量极其稀少,已知的成品不超过十对,流存至今的最多也只有三对。
十分珍贵,非常少见。
苏小雨不解地问:“建设老师,成化斗彩鸡缸杯为什么会如此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