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最佳蹭饭选手1
“你知道最会蹭饭的人是谁吗?”
“他蹭了一顿饭,却带火了一座楼”
“让这座楼一跃成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他自己也凭借着这篇文章让后世学生痛苦不已”
“他就是王勃”
“接下来让大家一起欣赏一下王勃的才华吧”
………………
刘邦站在那里,抬头望着天幕上对王勃毫不吝啬的夸赞,心中十分不满,
他撇了撇嘴,
“蹭饭谁不会呀?想当年,我也蹭过饭呢!”
一旁与刘邦一同长大的几个人听到这话,忍不住在心里暗暗翻了个白眼,
其中一人在心里想着:
“为啥天幕不夸你蹭饭,难道你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儿嘛,人家王勃蹭饭,那蹭的可是身份尊贵、家财万贯之人的饭”
“可你刘邦呢?你蹭的是你哥哥嫂嫂家里的饭啊!”
“那会儿咱们可都是穷得叮当响的泥腿子,你哥哥嫂嫂一家能有多少余粮经得起你这样天天去蹭吃蹭喝啊?”
想到这里,那人轻轻的摇了摇头,
看到刘邦好不愧疚的神色,
那人心里更是来气,
“而且不仅自己蹭,还带着朋友一块儿去蹭呢!”
“你哥哥去世后人家不愿意让你蹭饭,你居然还不高兴了,耍起无赖来了!”
“家里没了男人本来就过得艰难,你还总是去打秋风”
“你到底吃过人家多少次饭,恐怕连你自己都记不清了吧?”
“更过分的是你当了皇帝之后,竟然因为这点小事儿,不给你哥哥嫂嫂的儿子封爵,这也太小心眼儿了”
“对自家人都这样,对我们更别说了,以后在他面前可要小心着些”
………………
【他的文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是后世一千多年所有人都没能超越的高度】
【王勃,一个六岁就能出口成章,十六岁考中进士的旷世奇才】
【王勃出身世家,他的爷爷是隋末大教育家王通,十五岁为人师,门生遍布天下】
【身为他孙子的王勃那也是不逞多让】
【九岁时,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发现其中有很多瑕疵】
【于是就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多处错误】
【十五岁时他凭借一篇《乾元殿颂》震惊朝野】
【唐高宗李治对他大加赞赏,夸他是惊世奇才】
【王勃之后也名声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被推为首位】
【十岁他便饱揽六经,十六岁时他就应试及第了】
【唉,没办法,天生就是这么优秀】
………………
此时此刻的王通正与一众好友及弟子们欢聚一堂,庭院里弥漫着欢声笑语和浓浓的学术氛围,
他们或坐于桌前,手中端着香茗,
一边品味着茶香,一边切磋学问,
正当众人聊得热火朝天之际,天幕突然传来一阵庄严而洪亮的声音,清晰地喊出了“王勃”这个名字,
起初,王通并未在意,依旧沉浸在与友人的交流之中,
然而,当那声音再次响起,并提及王勃乃是他的孙子时,
王通猛地一惊,整个人仿佛从梦中惊醒一般,,
在此之前,王通一直误以为这天幕所说的王勃只是一个与自家毫无关系的同名同姓之人,
可如今真相大白,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位名震天下的文学奇才竟是自己的亲孙子!
就在王通恍然大悟的瞬间,周围的人们也纷纷围拢过来,向他表示热烈的祝贺,
有好友拍着他的肩膀笑道:
“老王啊,真没想到你家竟出了如此优秀的小孙子!实在令人羡慕不已。”
有人竖起大拇指夸赞道:
“此子堪称少年天才啊,年纪轻轻就有这般造诣,日后必成大器!”
还有人说:
“可不是吗?就连大名鼎鼎的颜师古都被他挑出错来啦!”
听到这里,众人不禁将目光投向了一旁的颜师古,
只见颜师古面带微笑,神情坦然自若,丝毫不见半分尴尬之意,
面对众人的调侃,他随口说道:
“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这不过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而已”
“年轻人有才华是好事,我们这些前辈应当感到欣慰才对。”
接着,他又饶有兴致地问道:
“不知我这书中究竟何处有误,还望诸位不吝赐教,也好让我知晓错处以便改正。”
一时间,整个院子里的气氛变得格外和谐融洽,
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似乎也在为这场精彩的聚会增添一抹别样的韵味。
………………
【此时的王勃已经算得上是人生赢家了】
【毕竟大部分人一生都无法和他匹敌】
【但老话说的好,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很快王勃就出事了】
【那时候长安城里流行斗鸡】
【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俩人就是斗鸡爱好者】
【有一次看俩人斗鸡,王勃随手就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
【其实这就是小孩子之间的玩闹嘛】
【不过那个时候的王勃虽然是小孩子,但也已经有了官身】
【他用“檄”这个字确实不太妥当】
【于是这篇文章就被有心人传到了唐高宗手里】
【李治一看,这还了得】
【皇子斗鸡(打架)你不劝架就算了,还写文章拱火?】
【你拱火就烘火吧,用“檄”是什么意思?】
【毕竟“檄”那个时候是专门的用于征召,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有时候也用于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
【俩孩子玩闹你就上升到这个高度了?】
【你是不是成心的?】
【虽然是无心之失,但王勃还是因为此事被逐出王府,赶出长安】
【长安城外……王勃:陛下你听我解释啊,我不是故意的~~[尔康手]】
【就这样,王勃的人生高光短暂的结束了】
【寒风~飘飘~落叶~~没人~能~理解~我呀~~】
………………
当李白目睹天幕上被逐出长安的王勃时,心中不禁涌起深深的共鸣,
因为他自己也曾经历过那令人心碎的仕途坎坷之路,
四处奔走呼号却始终求告无门,那份绝望和失落感仿佛又重新涌上心头,
回想往昔,李白也曾如同王勃一般被驱逐出长安城,
难道将他人赶出都城是唐朝皇帝们惯用的手段不成?
这些帝王似乎如此热衷于驱赶那些怀揣理想与抱负之人,丝毫不顾及他们的才华和努力,
或许正是由于这种肆意妄为的行为,才导致唐朝末年的皇帝们自身难保,被人追得狼狈逃窜、无处安身,
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无疑是一种现世的报应啊!
再看王勃,尽管已经取得了如此之高的文学成就,但终究还是过于心高气傲了一些,
明明有着过人的天赋和才华,却未能谨慎行事,
以至于最终被他人抓住把柄,落得个黯然离场的结局,
实在是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