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玄幻魔法 > 印光法师白语解 > 第3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三

所谓一书,就是《净土十要》。每个字都是末法时代的津梁,每句话都是净土宗的宝鉴。这是祖师们痛哭流涕,剖心沥血,称性发挥,随众生根机而来指示。虽用拯救溺水和被焚烧的人,也不能比喻出祖师救护众生悲痛恳切的心。舍弃这本《净土十要》,正信无从生起,邪见无法灭除。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弥陀要解》。

而初心入门,断疑生信,作险道之善导,示宝所以必趣者。天如或问,妙叶直指,尤为破坚冲锐之元勋也。

而对于初发心进入佛门者,可以断疑生信,作轮回险道上的善导,明示宝藏及通往宝藏所在之处的途径的着作,首推天如禅师的《净土或问》和妙叶大师的《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它们是破除疑难障碍的元勋啊!

须知净土法门,具四法界。所有事相,皆事事无碍之法界也。读而修者,切不可执理废事。倘一执之,则事理两丧。如人知意根最胜,而废弃五根,则意根亦无地可立矣。唯即事以明理,由理以融事者,方可无过。

应知道净土法门具足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所有的事相都是事事无碍的法界。读经后而修持的人,千万不可以执着义理而废除事相。倘若一生执着义理的心,那么在事与理两方面都会丧失佛法的真实利益。如同一个人知道意根最殊胜,但是如果废弃眼、耳、鼻、舌、身五根,那么意根也没有立足之地了。唯有即事相来显明义理,由义理来融合事相,方才没有过失。

所谓净土要旨,全事即理。理事圆融,即契本体。早知师已饱餐王膳,而犹汲汲于献芹者,不过表穷子思归之寸忱,兼欲雪往昔谤法之愆尤也。

所谓净土的要旨,全体事相就是理体。理事圆融,径直契合本体。早知道悟开师您已经饱享宫廷佳肴(博学多闻),而我还急切地向你献上野地的芹菜,不过是想表达娑婆世界穷途游子(我)思归弥陀家乡的小小一片热忱,同时也想借此洗刷过去诽谤佛法的罪过啊!复海曙师书

友人以时事新报征文启见寄。( 光) 企座下发挥佛祖道妙,以结法缘。座下以执心在内(一),直指见性是心非眼(二),色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三),眼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四),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五),地大周遍(六),一心二门(七)等七题,令( 光) 作论,而曰拟作模范。

友人将《时事新报》的“征文启”寄给我。我企盼座下您发挥佛陀祖师的道妙,来结法缘。您反过来却以:执心在内(一);直指见性是心非眼(二);色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三);眼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四);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五);地大周遍(六);一心二门(七)等七题,令我来作论,说是打算作为模范论文。

( 光) 幼失问学,长无所知。兼以宿业深厚,生即病目。近十余年来,一切经论,皆不能看。但只执持佛号,忏除宿业。企其仗佛慈力,速生西方而已。何能作论,况曰拟作模范乎。其谦恭自牧,诚可嘉尚。其意见错谬,有不堪详言者。

我小时候没有好好做学问,长大了也一无所知。又因为宿业深厚,生下来眼睛就有病。近十多年来,一切经论,都不能看。只是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来忏除自己的宿业。企盼能够依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快速往生西方而已。哪里能够作论,何况还说要当作模范论文呢?您在信中谦虚恭敬的自居,实在是值得称赞崇尚。但您信中的意见错谬,有不可详说的地方!

夫欲发挥楞严起信之奥,何不取法乎释迦如来,与马鸣菩萨,及历代古德之注此经此论者,而反拟以( 光) 作者为模范。是何异儒者欲发挥二帝三王孔孟之薪传,不以四书五经十三经作模范,而以樵歌牧唱为模范。织师欲织回文古锦,不取织锦者之法则以为模范,而取编芦席者之法则以为模范。何颠倒一至于此。

想要发挥《楞严经》、《大乘起信论》的奥妙,为何不取法于释迦如来与马鸣菩萨,以及历代古德注疏的经论,却反过来要以我写的论文作为模范。这就如同:儒家学者想要发挥尧、舜、禹、汤、周武王、孔子、孟子代代相传的学问,不以《四书》、《五经》、《十三经》作为模范,而以樵夫的歌声、牧童的唱曲作为模范;织布师想要织出回文古锦,不取织锦人的法则以为模范,而取编芦席人的法则以为模范。你为何颠倒到如此地步。

虽然,人之相交,唯贵各尽其分量而已。昔有童子捧沙供佛,佛即欢喜纳受。以沙乃童子力所能办,其供之之诚,与供无上珍馐妙味,等无有异。今以( 光) 所易办之沙,供之座下。固知无用,聊将其诚。倘亦用以涂地,庶可灭我罪垢,长我福田。因将七题一串穿来,儱侗论之,以塞其责。

虽然说与人交往,贵在尽其所能的力量。过去有童子捧沙供佛,佛即欢喜纳受。因为沙是童子力量所能办到的,他供养的诚心,与供养无上珍馐妙味,平等没有差异。现在以我所容易备办到的沙,来供养座下您。虽然知道没什么用,姑且就供养一片诚心吧。就像用沙来涂地,或许可以灭除我的罪垢,增长我的福田。因此将七个题目一起串起来,笼统讨论,来勉强作答。

论曰,执心在内在外在中间等,乃凡夫之情见也。执心定不在内在外在中间等,亦凡夫之情见也。非直指见性是心非眼,即末显本,指波即水之真智也。何也。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一一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也。若有在有不在,则非如来藏妙真如性,不周遍矣。以如来藏妙真如性,含育生佛,包括空有。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故也。

论说:执心在身内、在身外、在中间等等,这是凡夫的情识分别知见。执着心一定不在身内、在身外、在中间等等,也是凡夫的情见啊!并非直指见性是心不是眼,这是指即末显本,指波浪就是水体的真智啊!为什么呢?因为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一一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如果有在某处、不在某处的分别执着,就不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不能周遍了。以如来藏妙真如性,含育众生佛陀,包括空、有二法。世间、出世间,没有一法能够超出如来藏之外,没有一法不在妙真如性之中的缘故啊!

以凡情观之,岂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属生灭,皆非真如。即断惑证真,成等正觉,亦不出生灭之外。以圣智观之,非但断惑证真,成等正觉,固属真如。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全体真如。从本已来,原无一毫生灭之相可得。再进而论之,真亦不立,如本无名。一心尚不可得,有何二门之可论哉。是为究竟真如,究竟如来藏妙真如性,究竟心。正所谓五蕴皆空,度诸苦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者也。

以凡夫情见来观,不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都属于生灭,都不是真如。就是断惑证真,成等正觉,也不超出生灭之外。但以圣人的智慧来观,不但断惑证真,成等正觉,固属于真如。就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全体是真如。从本已来,没有一丝毫的生灭之相可得。再进一步讨论说,真也不立,如本无名。一心尚且不可得,有什么二门来可以讨论的呢?这才是究竟真如,究竟如来藏妙真如性,究竟真心。正所谓的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者啊!

如上一番说话,乃( 光) 二十年前偶尔梦着者。今承其雅意,献于座下。如曰必须分而论之,详其文义语脉旨趣,则非( 光) 之衰颓心目,荒唐学业,所能办也。请求之古德,及当代讲家。自能畅座下之本怀,惬 (qi è) 座下之素志耳。

如上面这一番话,是我二十年前偶尔梦到的。今天承蒙您的雅意,献于座下。如果说必须要分开来讨论,详述其中的文字义理、言语脉络、宗旨归趣,就不是我衰颓的心力视力,荒疏的学业,所能办到的了。请您去求教古德,以及当代的讲经大家。自然能够畅遂您的本怀,满足您平素的志愿啊!与四明观宗寺根祺师书

接手书,并显感利冥录,不胜欢喜。知谛公此番讲经,比前次更觉光辉。因逐一看毕,即送余人。多有见闻,深为诧异。私相谓曰,谛公已证圣果,关帝尚未明心。( 光) 闻而谓之曰,此事须从白关用心处究,则事理两当,绝无滥圣屈贤之失。白公且置弗论。

接到你的信,以及《显感利冥录》这本书,非常欢喜。知道谛闲法师这一次讲经,比上一次更加殊胜。因此将这本书一一看完,随即就送给了其他人。有许多看过这本书的人,都很诧异。私底下互相说:谛闲法师已经证得了圣果,而关圣帝君还没有明了心地。我听到后对他们说:这件事必须从城隍爷白知、护法神关帝二位的用心之处来推究,那么就事理两方面都恰当,绝对没有混滥圣人,委屈贤者的过失了。城隍爷白知暂且不说。

夫关帝者,在生时乃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之大丈夫。殁后皈依智者,愿为伽蓝,护持佛法。自智者至今千三百余年。天下丛林之主人,多有法身大士,乘愿宏法者。关帝一一护持亲近,岂至于今,尚有未了,而求抉择开示于谛公。何聪明如帝君,而复愚钝不蒙法益之如是乎。

关帝,在生之时就是一个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死后皈依智者大师,愿意为伽蓝神,来护持佛法。从智者大师到现在有一千三百多年了。天下丛林的住持,有很多是证得法身的大士,乘愿再来,宏扬佛法。关帝都一一护持亲近他们,哪里至于到了今天,还有未了的疑问,而求谛闲法师给他决择开示呢?怎么可能聪明如帝君,而又如此愚钝不蒙受佛法之利益的呢?

是大有说。现今时值末法,僧多败类。只知着一件大领,即名为僧。僧之名义事业,多多了无所知。在俗之人有信心者,纵能研究佛法,终皆下视僧侣。其不信者,见彼游行人间,造种种业之僧,遂谓僧皆如是,佛法无益于国,有害于世。

这当中是大有说头的。现在时代正值末法,出家僧人大多腐败堕落。只知道穿着一件大领僧衣,就名为僧人。僧的名称意义事业,大多一无所知。世俗有信心的人,纵然能够研究佛法,但终究都轻视出家的僧侣。而不信佛法的人,见到游行人间,造种种罪业的僧人,就认为僧人都是如此,佛法无益于国家,有害于社会。

因有此种我慢邪见下劣等知见故,关帝护法心切。以京师乃天下枢机之地,高人名士,咸来莅 (l i) 止。遂现身说法,请谛公之开示。祛彼在家我慢邪见之凡情,振兴劣僧无惭无愧之鄙念。

因为有这种我慢、邪见、下劣等知见的缘故,而关帝又护法心切。因为北京是中央政府所在地,社会精英,知名人士,都来到这里。于是关公就现身说法,请谛闲老法师开示,以去除那些在家人我慢邪见的凡情,振兴下劣僧人无惭无愧的不善念。

古人称如来不舍穿针之福,曰如八十翁翁作舞,为教儿孙故。( 光) 于关帝此举亦然。此虽系盲猜瞎断,若质诸关帝谛公,当皆点头微笑,不露否否不然之声迹矣。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中,称如来不舍弃为比丘穿针的福报,就如同八十的老翁起舞,是为了教导儿孙的缘故。我对于关帝的这个举动,认为也是这个道理。这虽然是盲猜瞎断,如果去质问关帝、谛闲老法师,应当都会点头微笑,不会露出“不是、不是”的声音啊!

如上所说,且约迹论。至于关帝谛公之本,唯关帝谛公自知,( 光) 何能测度而评论之哉。根敏道心虽切,恐规矩不洞,不解用功法则。祈教以量力而为,不可强勉硬撑,以致心身受病,遂难亲获法利矣。

如上面所说,是暂且针对“迹”来说的。至于关帝、谛闲老法师的“本”,唯有关帝、谛公自己知道,我怎能测度评论呢?根敏师的道心虽然迫切,恐怕不懂规矩,不了解修行用功的法则。祈望你教他要量力而为,不可以强勉硬撑,导致身心受病,就难以亲自得到佛法利益了。

闻某某不善用心,致吐血不止,因而反成废弛。初学人皆须以此意告之。

听说某某人不善用心,导致吐血不止,因此反而成了荒废懈怠。初学佛法的人都必须将这个意思告诉他们。

【注:

本迹二门:本门与迹门并称。又云本地垂迹,略云本迹。本谓久成之本地;迹谓近成之垂迹。即指实体与影现!本门,谓如来于久远往昔即已成道(久远实成之本佛),以显示佛陀之本地、根源、本体说,故谓实体;迹门,指新近示现之佛陀(伽耶始成),以显示本佛为教化众生,而自本地应化垂迹之说,故谓应迹、影现。】与佛学报馆书(节录)

大觉世尊,于无量劫,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流通常住法宝,普度一切众生。

大觉世尊,于无量劫来,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流通常住法宝,普度一切众生。

佛学丛报一书,直使佛法流通中外,含识尽证一乘。但以世俗读书,绝无敬畏。晨起则不加盥漱,登厕则不行洗濯。或置座榻,或作枕头。夜卧而观,则与亵(xi è)衣同聚。对案而读,则与杂物乱堆。

《佛学丛报》这本刊物,能使佛法流通到中外,众生都证得一佛乘。但是因为世间人读书,没有一点敬畏之心。早上起来不洗脸刷牙,去厕所也不洗手。有的将经书放到椅子或床上,有的将经书当枕头用。夜里躺在床上看经,将书和内衣内裤混放在一块。在桌子上看经书,与桌子上的杂物乱堆一处。

视圣贤之语言,同破坏之故纸。漫不介意,毫无敬容。甚至书香家之妇女,花册皆是经传。世禄家之仆隶,揩物悉用文章。种种亵黩,难以枚举。积弊已久,习矣不察。若不特示祸福,决定难免亵黩。未曾得益,先获大罪。悯斯无知,须预指陈。

将圣人的语言文字看得如同破纸旧书一样。漫不经心,毫不介意,毫无恭敬的样子。甚至书香门第的妇女,放置剪纸的花册都是经书。世代享俸禄的豪门仆从,擦拭物品都用有文字的纸张。种种亵黩难以枚举。这种积习流弊已经流传很久了,大家习惯了也就不觉察了。如果我不特意说出与祸福相关的事,你也一定难免亵黩经书。还没有得到佛法的利益,却先获得大罪。我非常可怜这些无知的人,必须预先指出这些弊端。

若以愚见,皮面图画,可不必印。名标其傍,如常书式。中间或作伽陀,或作散文,少则数句,多则十余。言须简明,字须粗大。诫令视者,加意珍重,毋或亵污。大觉法王,度生妙道,敬则获福,慢则致祸。

如果以我的愚见,封面图画,可以不印。书名标在旁边,如平常的书籍样式。中间或者写偈颂,或者写散文,少则几句,多则十几句。语言必须简单明了,字体必须粗大。告诫看书的人,要加备用心的珍重,不要轻慢亵污。大觉法王,度化众生的玄妙之道,恭敬就获福,轻慢则招祸。

皮里宜用小字,详陈此书虽名报书,实同佛经。而且首有佛菩萨像。内中之文,或录经文,或宗经义,不同世谛语言,理宜格外敬重。再引经论传记中敬亵经典,罪福案证。庶知好歹者,不致仍存故态,误造恶业。

封面里面宜用小字,详细说明这本书虽然名为“报书”,实际等同佛经。而且开头有佛菩萨像。里面的文章,或者摘录经文,或者宗于经义,不同于世间的语言,应该格外敬重。另外,再引用经、论、传记中恭敬亵慢经典,获罪得福的公案来证明。详细说明要恭敬佛书以及引用经典的例证,使得知道好歹的人,不致于仍然有过去亵慢的状况,误造恶业。

此二或一册一换,或间次一换,或永远不换,只用一种文字,皆无不可。若换,则只可换文,不可换义。则庶乎师严而道尊矣。书后皮面,不可印字,以免涂污而昭敬重。

这两种样式,或者一册书换一次,或者间隔换一次,或者永远不换,只用一种文字,都可以。如果要换,只可以换文字,不可以换义理。那么就使得老师严格而道法尊贵了。书的后封面上,不可以印文字,以免染污而显示敬重。

西天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自言往劫将证二果,因误以杖倚壁画佛面,遂全失之。吾谓二果尚失果位,若是凡夫,则永失人身,常处恶道无疑矣。

西天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自言往劫将要证得二果,因为误将锡杖,倚靠在壁画上的佛面,因而完全失去了证二果的机会。我认为,二果的圣者尚且还会失去果位,如果是凡夫,就永远失去人身,常处恶道无疑了啊!

譬如巨富犯大辟,尽家资以赎死,贫人则立见斩首矣。事载传灯录二十祖阇夜多尊者章。故知亵慢,其罪非小。

譬如大富人犯死刑,倾尽家产来赎死罪,如果是贫穷人马上就会被斩首了啊!这个事情记载在《传灯录·二十祖阇夜多尊者章》中。所以知道亵慢佛经佛像,这个罪过可不小。

乾为大父,坤为大母,四海内外,同是同胞。清朝虽属满洲,毕竟同一父母。况列庙圣德,直同天高地厚,虽尧舜汤武,亦不过如是。近以兵歉叠遭,强邻见逼,政宪更新,稍有参差。

天是我们的大父,地是我们的大母,四海内外,全都是我们的同胞。清朝虽然属于满洲,毕竟都处于同一天地之下。何况列祖的圣德,简直如同天一样高,地一样厚。虽然是尧(唐尧)舜(虞舜)汤(商汤)武(周武王),也不过如此。近代因为兵火饥荒相继发生,强邻进逼,政宪更新,而稍有差别。

然推究皇仁,仍复如故。但以境缘不嘉,致见倾覆。今既成共和,正好一体同观。论政体,则盛称共和。论前清,则褒美皇仁。譬如新官上任之后,不妨竖碑立祠(ci ),以彰旧官之德。

然而推究皇帝的仁德,仍旧像从前一样。但因为境缘不佳,致使见解倾覆。现在既然已经成为共和,正好一体同观。论政体,则盛赞称为共和;论前清,则赞美皇帝的仁德。譬如新官上任之后,不妨竖立碑祠,来彰显旧官的德行。

共和既成之后,二百余年之抚育栽培,岂可顿忘。吾见第三册中,有独夫,专制,奴隶等语,心甚怏怏。夫吾国自开辟以来,其继天立极,君临天下之大圣人,亦未必不虑及此。或恐民若强悍,则号令有所不行,而反致乱亡。

成为共和之后,二百多年(268 年,清朝,1644 年-1912 年)的抚育栽培,怎可马上就忘记?我见第三册中,有独夫、专制、奴隶等词语,心中郁郁不乐。我国自开天辟地以来,继承天子的皇位,君临天下的大圣人,也不一定不考虑到这些(统治者残暴无道,政治专制,百姓为奴隶)。或许恐怕民众如果强悍,则号令会有所不行,反而会导致乱亡。

此圣人传子孙之本心,岂羲农汤武,尽欲私受其利乎。以非此不足以振纲常,息争端,亦时势使之然也。非羲农诸圣,皆有惭德也。今人各为公,共和郅治,亦时势使之然也。非今人便优于羲农等诸圣也。

这是圣人传给子孙的本心,哪里是羲(伏羲氏)农(神农氏)汤武,尽想私自享受其利呢?因为非此不足以提振纲常,平息争端,这也是时势造成的啊!并非是羲农诸位圣人,都有惭德。现今人们各个为公,共和大治,这也是时势造成的啊!并非是现今的人比羲农等诸位圣人优秀啊!

似宜推美共和,不必苛论前清。方合共和之体,免蔑古圣之愆。佛世毗耶离国,即用此法。如来于诸经中,亦未深斥轮王世世相承之非。善乎孔子之言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似乎应该推崇赞美共和,不必过分讨论前清,方才符合共和之体,避免蔑视古圣的罪愆。佛在世时的毗耶离国,就是用的这种方法。如来在诸多经中,也没有深深地斥责转轮圣王世世都继承王位的是非。孔子的言说很好:“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社会人事,没有特别的归向,也没有特别的冷漠、疏远,只是因时适宜地去做。”)

义之与比者,因时适宜之谓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不可互非,亦不可专主一法。唯求其适宜,则有大利而无少弊矣。然人心不一,倘再有投稿者,带此词意,祈略事笔削,以归完善。

“义之与比”的意思是,因时适宜的一种说法。夏天穿葛衣,冬天穿裘衣;渴了喝水,饿了吃饭,不可错换,也不可专门主张一种方法。只有求其适宜,则有大利益而无少许弊病。然而人心不一,倘若再有投稿的人,带此词意,请略事修改,以归于完善。

俾天下后世之阅者,佩服诸君大公之量,佛法平等之怀。所有言论,唯理是尚,毫无偏私。因兹古今来大圣大贤,无不归心而崇事焉。

使天下后世的阅读者,佩服各位的大公之量,佛法平等的心怀。所有言论,唯有崇尚真理,无丝毫的偏私。因此,古今大圣大贤,没有不归心而崇事的。

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众生沉九界,如来证一乘,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沉迥异,苦乐悬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别耳。阐扬佛法,大非易事。唯谈理性,则中下不能受益。专说因果,则上士每厌闻熏。

世出世间的真理,不超出“心性”二个字。世出世间的事相,不超出“因果”二个字。众生沉迷九法界,如来证得一佛乘,对于心性丝毫没有增减。之所以上升下沉迥然差异,受苦受乐天地悬殊的原因。是由于在因地的修德不一样,导致果地的受用各有差别罢了。阐扬佛法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谈真理心性,那么中下根的众生不能受益。专说因果报应的事相,那么上根的人每每厌倦听闻。

此书科分十门,法不一律。正好事理并进,顿渐齐驱。庶得三根普被,利钝均益。宜将古今来由学佛得力,发之而为大忠大孝,纯义纯仁之事迹。与夫恭敬三宝,谤毁三宝之祸福。及高人淑世导俗之嘉言,戒杀放生之至论。于后数科,册册登载。则愚夫愚妇,有所禀承。而通方哲士,因悟理而亦欲实践。从兹不敢摇头掩耳,更急急于愿乐欲闻也。

这本书分科十门,所谈之法不只一种。正好事相与理性并进,顿教与渐教齐驱。使得上中下三根普遍加被,利钝二根均得利益。应该将古往今来因学佛而得力,发扬而成为大忠大孝,纯义纯仁者的事迹。与恭敬三宝,谤毁三宝的祸福。以及高人济世导俗的善言,戒杀放生的高超理论。在后面几科中,册册登载。那么愚夫愚妇,可以有所禀持依承。通达贤明之人,因为悟理也想要实践。从此不敢摇头掩耳,并且更加急急地愿乐欲闻啊!

然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而末法众生,根机陋劣。禅教诸法,唯仗自力,契悟尚难,何况了脱。唯有仗佛力之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纵五逆十恶,亦可永出轮回,高预海会。此不可思议之最上乘法,宜理事并谈,诫劝齐施。震海潮音,霈大法雨。

然而因果与心性,分离就会两败俱伤,合修就相互增美。所以彻悟祖师说:“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这是道理行事势所必然如此的。”而末法众生根机陋劣。禅宗教下诸多法门,只依仗自力,契悟实相尚且困难,何况了生脱死?唯有仰仗佛力的净土法门,只要行人具备真信切愿,纵然是五逆十恶的人,也可以永出六道轮回,高预莲池海会。这个不可思议的最上乘法,适宜理性与事相并谈,告诫与劝导齐施。震发海潮音,霈澍大法雨。

破鲁川辈之邪执,续莲池等之法脉。俾普天同受佛法之益,庶大地悉感诸君之德。则法满寰宇,世复唐虞。道通天地有形外,恩遍飞潜异类中矣。

破除曹鲁川之辈认为净土宗是斋公斋婆之事的邪执,延续莲池大师等祖师老实念佛的法脉。使得普天下同受佛法的利益,大地上的人,全都感念诸位的恩德。那么佛法遍满全国天下,世道恢复尧舜盛世。真是“道通天地有形外,恩遍飞潜异类中”啊!

刻论佛法式微,实不在于明末。明季垂中,诸宗悉衰。万历以来,勃然蔚兴。

仔细讨论佛法的衰微,确实不在明朝末年。明代中叶以后,诸多宗派都衰微了。神宗万历以来,佛教又勃然蔚兴。

贤首则莲池,雪浪,大振圆宗。天台则幽溪,蕅益,力宏观道。禅宗幻有下四人,而天童,磬山,法遍天下。洞下则寿昌,博山,代有高人。律宗则慧云中兴,实为优波。见月继踵,原是迦叶。而妙峰,紫柏,莲池,憨山,蕅益,尤为出类拔萃,末法所不多见。

贤首宗有莲池大师,雪浪洪恩大师,大振华严宗。天台宗则有幽溪传灯大师,蕅益大师,力宏止观天台教法。禅宗临济一脉,幻有正传禅师座下有四个得法弟子,而天童圆悟、磬山圆修,二人所传之法又遍及天下。曹洞宗有寿昌寺的慧经禅师,博山的元来禅师,代代有高人。律宗则有慧云如馨律师中兴,其实是优波离尊者再来。见月律师接继其后,原是迦叶尊者转世。而妙峰福登禅师,紫柏尊者,莲池大师,憨山大师,蕅益大师,尤其出类拔萃,为末法时代所不多见。

虽不及唐宋盛时,亦可谓佛日重辉矣。及至大清启运,崇重尤隆。林泉隐逸,多蒙礼敬。如玉林,憨璞,木陈等。世祖遂仰遵佛制,大开方便。罢除试僧,令其随意出家。因传皇戒,制护戒牒,从兹永免度牒矣。

虽然不及唐宋兴盛之时,也可以说佛日重辉啊!等到了清朝建立,对佛法非常崇尚注重。山林泉边的隐逸高僧,多蒙皇室礼敬。如玉林通琇国师、憨璞性聪大师,山翁道忞(m in )大师等。清世祖顺治皇帝于是仰遵佛制,大开方便门。罢除了僧人经过考试合格方能出家的制度,令他们随自己心意出家。因此皇家授权传戒,制定戒牒,从此永远免除了度牒。

佛法之衰,实基于此。在当时高人林立,似乎有益。而世宗以大权乘愿,建中立极。其发挥佛祖慧命之言论,精深宏博。入藏流通者不必言。外有御制拣魔辨异录,八卷四册,系吾友子任氏,乞食京师,于书肆中得之,送于杨仁山,令寄东洋,附于新印大藏之内。想其书已出,好古探奇之士,试一读之。不但于性命有益,而学识文章,当顿高十倍矣。

佛法的衰微,实际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在当时高僧大德众多,似乎有些利益。而清世宗雍正皇帝以菩萨乘愿再来之身,秉持国政。他发挥佛祖慧命的言论,精深宏博。收入大藏经流通的不说。另外有《御制拣魔辨异录》,八卷四册,是我的友人之子任氏,在北京谋生,在书摊中得到,送给杨仁山居士,请他寄到日本东洋,附在新印的大藏经之内。想来这本书已经出版,好古探奇的人,试着读一读。不但对于心性有益,而学识文章,当一下子增高十倍啊!

呜呼盛哉。世宗实为法流震旦,皇帝中之绝无而仅有者,其君如此,则宰官僧侣,概可知矣。迨至高庙以后,哲人日稀,愚夫日多。加以频经兵燹,则鄙败无赖之徒,多皆混入法门。自既不知佛法,何能教徒修行。

功德盛大啊!清世宗雍正实在是佛法流传到中国,皇帝当中绝无仅有之人,国君如此,那么宰相官员僧侣,一概可以知道了。到了乾隆皇帝以后,智慧卓越的人日渐希少,愚昧的人日渐增多。加上频繁的战火,下劣无赖的人,大多混入佛门。自己既然不知道佛法,如何能教徒弟修行。

从兹日趋日下,一代不如一代。致今僧虽不少,识字者十不得一。安望其宏扬大教,普利群生耶。由是高尚之士,除夙有大根者,但见其僧,而不知其道。厌而恶之,不入其中矣。

从此日趋日下,一代不如一代。导致现在僧人虽然不少,认识字的人十个当中没有一个。怎能指望他们宏扬大教,普利群生呢?由此志行高洁的人,除非过去世有大善根的人,就只看见僧人,而不知道佛法究竟如何。导致世人讨厌不喜欢佛教,也就不会进入到佛法中了。

夫流通佛法,非一朝一夕之故。须深谋远虑,随机设法。佛制固不可不遵,而因时制宜之道,亦不可不亟亟研求,以预防乎世变时迁,庶不至颠覆而不能致力,有如今日之佛法也。

流通佛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必须深谋远虑,随机设法。佛制固然不可以不遵行,而随顺时节制定适宜的方法,也不可以不急切地研求,以预防社会变革,时代变化,才不至佛法衰微却不能致力振救,就如同今日的佛法一般。

倘诸君不乘时利见,吾恐此时震旦国中,已无佛法声迹矣。呜呼险哉。佛法高深,非浅见所能窥。若欲深知,必须由教而入,次及禅宗,方可无弊。

倘若诸位不乘着有利时机弘扬佛法,我恐怕现在的中国,已经没有佛法的声音了。实在太危险了!佛法高深,不是浅见所能窥测知道的。如果想要深入了解,必须由教理进入,其次到禅宗,方才可以没有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