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玄幻魔法 > 印光法师白语解 > 第28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二十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8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二十八

现在的人,大多把出家当作是躲避世间事务,懒惰偷安的方法。下等的出家人,因为在世间无法生存,所以来寺庙里讨生活。因此现在的出家人,有许多都是无赖之徒,就是这类出家人败坏丢尽了佛法僧道啊!

光观师寿根性,在家修持,固不失为一乡之善士。虽不能大弘法化,于自于他,皆有实益。若出家,则年时已过。又且身弱,不堪受苦。

我观察师寿的根性,在家修行,不失为一乡的善人。虽然不能够大力弘法度化众生,但对于自己他人,都有实际利益。如果出家,年龄已经过了,并且他体质比较弱,不能受苦。

其于学教参禅一道,若不问津,则了不知其方向。若去参学,则尽此生力,亦未有得。宗教不知,于一心念佛之道,惟能利己。其于利人,尚欠参学。以故不如在家,依龙舒安士二林等之修持为愈也。

他如果不去涉足于教下的修学和禅宗的参究,就会完全不知道这些法门的修学方向;然而如果他去参究禅宗或学习教下,那么即使用尽这一生的力量,也不能有所成就。对于宗门教下一旦不能了知,那么修行一心念佛这个法门,也就只能利益自己了。想要利益他人,尚且还欠缺参悟学习的功夫。所以总体来说,还是不如依照王日休、周梦颜、彭际清等人的方法在家修持为好啊。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昨接手书,知又得麟儿。喜甚。书中所说,皆有道理。张奂伯教子女之事,乃知体而不知用,不可全取为法。至于幼时,又须以因果报应之事,与净土法门之利益,于学堂回时,谆谆训诲。则子女现时蒙念佛之益,必能免意外之虞。将来以为立家立业,及灭罪得福之本。

昨天接到书信,知道你又得了儿子。很为你欢喜。书信中所说的,都有道理。张奂伯教育子女的事情,是知道体而不知道用,不可以完全学习。至于孩子小的时候,又必须以因果报应的故事,与净土法门的利益,在小孩从学校回来的时候,谆谆教诲。那么子女现在蒙受念佛的利益,必定能够免除意外之灾。将来也能以此做为成家立业,以及灭罪得福的根本。

若全不与学堂交涉,则不谙时务。纵有作为,亦难进步,况庸常者乎。在家人必须先要得一谋生之法。奂伯之举,可用于三十年前,不可用于今日。今之时,是何时也。乃伪妄排挤,互相竞争之时。倘与伊等全无交涉,必受其欺侮,而难以安身矣。

如果完全不与学校社会接触往来,就会不知道时务。长大后纵然有所作为,也很难进步,更何况平庸没有作为呢。在家人必须先要求得一个谋生之法。张奂伯的做法,可以用在三十年前,不可以用在现在。现今之时,是什么样时代?是虚伪谄妄,互相排挤,互相竞争的时代啊。倘若与学校社会等完全没有接触往来,将来必定受社会上的人欺侮,而难以安身啊。

至于法名,大儿已经皈依,即不须另取。余者仍以福字为首,慧融渊和明。其母宜名师越。以宋荆王夫人王氏,自行化他,专修净业,为女中之冠。

至于法名,大儿子已经皈依了,不须另外再取。其余的还是以福字开头,(福)慧、(福)融、(福)渊、(福)和、(福)明。他们的母亲,应该名为师越。因为宋朝的荆王夫人王氏,自行化他,专修净业,为女子中的冠首。

若名师王,似不合宜。以夫人亦称越国夫人,故以名越为妥。又离五浊,生净土,乃超越凡俗浊恶。至往生以后之渐渐上升,亦超越事也。名者,实之宾。

如果取名师王,似乎又不太合适。因为荆王夫人也称越国夫人,所以还是叫师越比较妥当。再加上离开五浊恶世,生到极乐净土,就是超越了凡俗的五浊恶世。往生以后,渐渐上升,也属于是超越。名称,应当从属于实体才好。

必须常垂训诲,令诸子女知世间道理,知佛法道理。将来为人父母时,自能为子女立规立法。不至虽有上等天姿,如俗某某,僧某某者。皆以堪作佛祖之姿,为自他塞人天之正路,掘地狱之深坑。

必须要常常的教诲,令每位子女知道世间的道理,知道佛法的道理。将来他们为人父母的时候,自然也能够为他们的子女建立规矩法则。不至于虽然有上等的天姿,却如同世俗的某某人,僧团的某某人一样,凭借着能够成佛的天姿,为自己和他人阻塞了人天正路,挖掘下地狱深坑。

其源皆由于乃父乃母初未尝以因果报应之若事若理,以启迪之故也。因果不讲,则名实绝不相应矣。而况欲得为圣为贤,成佛作祖之实效乎哉。因果二字,为今日救国救民之正本清源,决定要义。舍此则无术矣。况教子女乎哉。

其中的源由都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最初没有用因果报应的事理,来启迪他们的缘故。因果报应不讲,那么名称和实际就绝对不相应了。何况想要得到成圣贤,作佛祖的实际成效呢?因果两个字,是现今救国救民,正本清源的决定要义。舍开因果的道理,就没有其他办法了,何况是教育子女呢?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汝家属甚多。倘诸弟妇令妹令女等,学堂归来,宜以因果报应,及念佛利益,与之谈论。俾彼等各各心中自知己心与天地鬼神相通,与弥陀慈父相通。由兹断除恶念,增长正信。俾彼现在堪为人之贤妻,将来堪为人之贤母。以此风于乡邑,是亦治天下国家之根本法轮也。

你的家属很多。诸位弟媳妇、妹妹、女儿等人从学校回来以后,你应当常与她们谈论因果报应,以及念佛的利益。使得她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心与天地鬼神是相通的,与阿弥陀佛慈父也是相通的。由此断除恶的念头,增长佛法正信。使得她们现在能够做人家的贤妻,将来能够做他人的贤母。再以这种风气感化乡里镇邑,这是治理天下国家的根本法轮啊。

菩萨随俗利生,并不另起炉灶。对病发药,令彼各各就路还家而已。现今学堂中妇女,多多妄生异图,拟操政权。不知各守本分,相夫教子,乃天下太平之根本。以故周之王业,基于三太。彼太姜太任太姒,乃女中圣人。但以阴相其夫,胎教其子为事。

菩萨随顺世俗利益众生,并没有另起炉灶。针对众生的病而发给他们良药,使得每个众生都沿着原路回家罢了。现在学校里的女子,很多人生起反叛的想法,打算操持国家政权。而不知道女人家安守本分,辅助丈夫,教育子女,这是天下太平的根本。过去周朝的王业,根基在于三位太夫人。太姜、太任、太姒,这是女子中的圣人,而她们也只把暗中辅佐自己的丈夫,在胎中教育子女,作为她们的事业。

今人不此是学。其所计虑,皆为乱天下之媒糵 (ni è) ,可胜道哉。光本世外人,何论妇女事。以汝家女眷多故。亦愿将来师表女流,仪型闺阃 (Ku n) ,以扬佛日之光耳。

现在的人不懂得学习这些,而他们所计划考虑的事,都是扰乱天下的祸端,简直都不忍心说下去了。我是个出家人,为什么还要谈论妇女的事情呢。只因为你家里女眷比较多的缘故。同时也是祈愿将来,她们能够成为女流中的师表和榜样,进而可以弘扬佛法的光辉啊。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教子女当于根本上着手。所谓根本者,即孝亲济众,忍辱笃行。以身为教,以德为范。如镕金铜,倾入模中。模直则直,模曲则曲。大小厚薄,未入模之先,已可预知,况出模乎。

教育子女应当从根本上着手。所谓根本,就是孝顺双亲,帮助众人,忍受侮辱,踏实做事。以身行为教育,以道德为模范。比如把熔化了的金铜倒入模具中。模具直,所铸成的器物就直,模具弯曲,器物就弯曲。器物的大小厚薄,没有倒入模具之前,就已经可以预先知道了,何必等待倒出模具之后呢?

近世人情,多不知此。故一班有天姿子弟,多分狂悖。无天姿者,复归顽劣。以于幼时失其范围。如镕金倾入坏模,则成坏器。金固一也,而器则天渊悬殊矣。惜哉。

近来世间人的常情中,都不知道这些道理了。所以有天姿的子弟,大部分都狂妄悖逆;没有天姿的,又归于冥顽陋劣。这就是因为小时候所受的教育,失去了轨则范围。正如同把熔化的金子倒入了损坏的模具中,就铸成了一个坏的器物。金子还是一样的,但所成的器具就有天渊之别了,可惜啊。

佛以无我为教。今人每每稍有知见,便目视云汉。是以知文字义理为佛法,而不知以修身净心,灭除我相,力修定慧,以期断惑证真为佛法也。

佛陀用“无我”来教化众生。可是现在的人,稍稍有点知见,眼睛就看到九重天上去了。这就是只知道把文字义理当作佛法,却不知道修养自身,净化心灵,灭除我执,努力修习戒定慧三学,期望能够断除惑妄,证得真常,这些才是真正的佛法啊!复永嘉某居士书六

娑婆世界,是一大冶洪炉。能受得烹炼,则非世界中人矣。不能受得烹炼,则烹炼之大冶洪炉,反为毒器,为苦具。是在各人能自得益耳。

娑婆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冶炼炉。能受得了烹煮锤炼,(将来)就不再是这个世界当中的人了。如果受不得烹煮锤炼,那么这个大冶炼炉,反而会成为苦毒的器具。这就在于每个人能不能自己从中得到利益了。

同室之人,固宜于闲暇无事时,委曲宛转,开陈至理,令其心知有是非可否。则心识不知不觉,渐摩渐染而为转变。至其愚傲之性发现时,可对治,则以至理名言,和气平心以对治之。否则任伊,一概置之不理。待其气消,再以平心和气,论其曲直,久之则随之而化。若用强蛮恶辣手段,断非所宜。以彼有所恃(所恃者子女也),兼失子女观法之训。

对于自己的妻子,自然应当在闲暇无事的时候,委曲宛转地为她开导至要的道理,使她懂得明辨是非,也懂得判断哪些事是可以做的。那么她的心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渐渐被熏染而有所转变。遇到她愚痴傲慢的心性发作之时,如果可以对治,就用至理名言,心平气和的来对治她。否则就先任随她,一概置之不理。等到她气消之后,再心平气和,来与她讨论其中的是非曲直。久而久之,她就会被感化。千万不要用强行蛮横激烈的手段。一来因为她有人可以依仗(所依仗的,就是她的子女),同时也因为那样做(采用蛮横手段)就失去了让子女们通过旁观来受到训诫的机会。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念佛时,要常常观想自己将要死了,将要堕入地狱。那么不恳切,也自然恳切了;不相应,也自然相应了。以害怕苦痛的心来念佛,就是脱离苦痛的第一妙法,同时也是随缘消业的第一妙法。复永嘉某居士书七

灵峰老人,乃末法绝无而仅有者。其言句理事具足,利益叵测。随人分量,各受其益。

灵峰蕅益大师,是末法时期绝无而仅有的大善知识。他的语言文句,理事具足,其中的利益不能测度。每个人可以随着自己的根器,各自从中受到利益。

子弟之有才华,有善教,则易于成就正器。无善教,则多分流为败种。

子弟当中有才华的,如果能受到良善的教育,就容易成为一个正器(有用的人)。如果没有受到良善的教育,就大多成为败种。

今日之民不聊生,国步艰难,几于蹶覆者。皆有才华无善教者,渐渐酿成之也。无才华,固宜教其诚实。有才华,益宜教其诚实。

现在民不聊生,国运艰难,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都是那些有才华却没有受到良善教育的人渐渐酿成的啊。没有才华的人,自然要教导他诚实。有才华的人,更应该教他诚实。

然诚实亦可伪为。最初即以因果报应,及人之一举心动念,天地鬼神一一悉知悉见,作常途训诲。而阴骘文,感应篇,必令其熟读。且勿谓此非佛书而忽之。以凡夫心量浅近,若以远大之深理言之,则难于领会。

然而诚实也是可以装出来的。一开始就把因果报应,以及人一举心一动念,天地鬼神全部知道看见这些道理作为日常的训导。而《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一定要让他们熟读。且不要认为这些不是佛教方面的书就忽视它们。因为凡夫的心量浅近,如果把远大高深的道理讲给他们,他们就难以领会。

此等书,老幼俱可闻而获益。而况德无常师,主善为师乎。佛尚以死尸粪秽毒蛇,令人作观,以之证阿罗汉者,逾恒河沙。况此种贴实存养省察之言句乎。

这些书,不管老人孩子听闻后都可以获得利益。修养道德没有固定的老师,所有导人向善的人或事物都可以作为老师。佛陀尚且会用死尸、粪秽、毒蛇这类事物,教人观想而修行。通过这种方式证得阿罗汉果的人,数量超过恒河沙那么多。更何况是这些贴合日常实际的,修身立德,自我省察的言句呢?

楞严一经,不知净土者读之,则为破净土之元勋。知净土者读之,则为宏净土之善导。何以言之。以自力悟道之难,净土往生之易。十法界因果,一一分明。若不仗佛力,虽阴破一二,尚或着魔发狂,为地狱种子。而且二十四圆通之工夫,今人谁能修习。

对于不知道净土法门的人,《楞严经》会成为破斥净土的元勋;对于知道净土法门的人,《楞严经》就成了宏扬净土的善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靠自力悟道的困难,仗佛力往生净土的容易,以及十法界的事理因果,《楞严经》中都讲得了了分明。如果不仗佛力,就算五阴被破一二,尚且有可能着魔发狂,而成为地狱种子。况且经中所说(除大势至念佛圆通外)二十四种圆通的功夫,现在的世人有谁能修习呢?

唯如子忆母之念佛,凡有心者,皆堪奉行。但得净念相继,自可亲证三摩。知好歹者读之,其肯唯主自力,不仗佛力乎。不知好歹者反是。以其止欲为通家,无心了生死耳。

只有“如子忆母”的念佛法门,凡是有心的人,都可以依教奉行。只要能够净念相继,自然可以亲自证得三摩地(正定)。知道好歹的人读了,哪里还肯只靠自力修持,而不仰仗佛力呢?不知道好歹的人,就正好相反了。因为他只想图个通家的虚名,而没有真心想了脱生死啊。复永嘉某居士书八

来书发明普敬僧尼,此理此事,实为至当。然教儿辈,又须反复为论。若止一往,则或恐不知去取亲疏,或致受损。

来信说明要普敬僧尼,这个道理、事情,实在非常应当。然而教导儿孙辈,则必须反复向他们讲论清楚。如果只是单纯说一个方面,恐怕他们就会不知道如何取舍,分不清哪些该亲近,哪些该疏远,这样也许就会受到损害。

譬如有人,若诗若文,若宗若教,皆悉高超。而其品行卑劣,不堪为人榜样。倘不加分别,概行亲近。此人亲之,不但行为或随彼转。而其任己臆见,妄说道理处。无真知见,或被所惑。

譬如有的人,诗词文章写得很好,对于宗门和教下,都有高超的见解。但他的品德行为卑下低劣,不足以成为他人的榜样。对这种人如果不加以分别,一概地去亲近,那么行为就会随着他转变。而且这种人会随着自己的主观想法,错妄地说一些道理。没有真知见的人,或许就会被他所迷惑。

须必居心则若贤若愚,通皆恭敬,不生傲慢。行事则亲贤远愚,取优去劣。如是则可免相染之弊,及挂误之愆。

必须要:就居心存念而言,无论贤良或者愚昧的人,全都应当恭敬,不生傲慢心;而在实际行事当中,则要亲近贤者,远离愚人,择取优良,舍弃下劣。这样,才可以免除相互杂染的弊端,以及贻误事业的过失。

天下事,有一定之理,无一定之法。若不以情事而为定夺,如执死方子医变症,则生者少而死者多矣。必使情与理相合,法与事相契,则得之矣。

天下的事都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却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而作定夺,就如同拿着固定的药方去医治变化莫测的病症,那么医活的人少,而医死的人就多了。务必要使实情与道理相符合,法与事相契,才算是得当。复永嘉某居士书九

来书所说,皆从自己身心习气上究竟,不胜欣慰。然在凡夫地,不能无病,亦不能任而不治。其治之之法,最省力,最得益处,在以病为药。以病为药,则病不为累矣。

来信所说,你都是从自己的身心习气上去推求追究,非常欣慰。然而在凡夫位,不可能没有毛病,但也不能随任放逸而不加以对治。对治的方法,最省力,最能得到利益的,就是以病为药。以病为药,那么病就不成为拖累了。

即如爱子女之病,决不能断。不妨即以此爱为本,必欲使子女生为正人,没生净土。此其爱,乃以世间凡情,成就出世间圣果。若不善用爱,任性娇养,则与杀其身,过百千万亿无量无边倍者多多也。

就好比疼爱儿女这个病,是很难断的。不妨就以此疼爱为根本,必定要使得儿女,在生成为一个正直的人,死后往生到净土。这种疼爱,是以世间的凡情,成就出世间的圣果。如果不善用这种疼爱,随任性情,娇生惯养,那么这就比杀害他的身体,还超过百千万亿,无量无边倍还要多啊!

国之灭亡,民之涂炭,皆此种不洞事之父母酿成之。可不哀哉。

国家的灭亡,人民的涂炭,都是这种不洞察事理的父母,不善于教育儿女所酿成的。能不悲哀吗?

每日功课回向,一一当与法界众生。若此功课为此,彼功课为彼,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愿,方为与三种回向相合。

每天的功课回向,一一都应当回向法界众生。如果这个功课为这件事回向,那个功课为那件事回向,也不是不可以。然而必须还要有普遍回向的愿,才与三种回向相契合。

三种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

三种回向,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与真如相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菩提。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净土。

人各有志,人各有业(业,谓职业)。但随缘随分即可,不必与一切人皆同也。

人各有志,人各有业(这里所说的业,指的是职业)。只要随缘随分就可以了,不必要与一切人都相同。复何槐生居士书

接手书,知居士有向上志。然未知法门所以,及与时机。纵曾读光文钞,亦未究光所说之意旨也。

接到你的书信,知道居士您有向上的志向。然而却不知法门的所以然,以及时节根机。纵然曾经读我的《文钞》,但并未究竟我所说的意旨。

夫修行用功,原为了生死耳。倘用功而生死不能了,犹不肯依能了者而为之。岂非担麻弃金,自贻其咎乎。

用功修行,原本是为了了脱生死轮回。倘若用功而生死不能了,还不肯依照能了生死的法门而修的话。岂不是担起麻绳而遗弃金子,自己留给自己过咎吗?

参禅纵能大彻大悟,如五祖戒,草堂青,真如喆,断崖义,尚不能了。而再一受生,反致迷失,较前为远不能及,况吾侪乎。

参禅纵然能够参到大彻大悟,如五祖师戒禅师,草堂青禅师,真如喆禅师,断崖了义禅师等等,他们尚且都不能够了生死。而再一转世,反而导致迷失,比起前一生,也远不能及了,何况我们这些人呢?

某某和尚,虽于禅门知所向方,犹未打破禅之区域。故不能令阁下息心念佛。意谓一悟即便无生死可了,亦无涅盘可证耳。不知纵悟到无生死可了,无涅盘可证地位。依旧仍在生死中不能出,在涅盘中不能证。

某某和尚,虽然对于禅门知道方向,可还没有打破参禅的区域限制,所以不能够令你息心念佛。他认为一开悟就没有生死可了,也没有涅盘可证。却不知道纵然悟到没有生死可了,没有涅盘可证的地位,还依旧在生死中不能出离,在涅盘中不能证得。

末世众生,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甚难甚难。况汝既看此一念落在何处,当时时专一看此念之落处。除此之外,皆不理会,直如怨家相寻,不肯一瞬失照,令彼走脱。必欲直下捉得,令其丧身失命而后已。而说出此念来时,种种境界,遂将看落处全体丢开,而以现出之境界为心得。

末世众生,想要依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很难很难。何况你既然要看守当下一念落在何处,那就应当时时专注一心看守。除此之外,一切都概不理会,就如同寻找怨家,绝不肯有一瞬间失去观照,而让他逃脱。必定要当下就捉到他,让他丧失性命才罢休。一旦说出当下一念到来时所出现的种种境界,就已经是将看守当下一念落处这件事全体丢开了,而把出现的种种境界当成心得。

不知此种境界,虽由静定而发,实为参禅之障。何以故。以忘却穷究此念落处,而以幻境为得故。且此境界,夹杂炼丹家之境界。

殊不知这些境界,虽然是发自于静定,实际上却是参禅的障碍。为什么呢?因为你忘记了穷追当下一念的落处,而把所显现的虚幻境界当成是参禅所得。况且这些境界中,还夹杂有炼丹家的境界。

阁下殆先曾用过彼之工夫,今由静定而发现耳。倘以为得,后来尚有着魔发狂之虑在。阁下不知全体抛却,尚企常久。以不能得,为之椎心警呵,岂非认贼为子,令守家业乎。

你大概以前曾经用过炼丹的工夫,现在由于静定而显发出来了。倘若把这种境界当成是参禅所得,今后就还有着魔发狂的担忧。你不但不知道将这些境界全体抛开,还企望它们恒常永久。因为不能够常常得到这种境界,而捶胸不已,警诫呵责自己,这岂不是认贼为子,让贼来守护自己的家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