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喂!当乞丐去啊? > 第1491章 年 开馆修《宪宗实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91章 年 开馆修《宪宗实录》

弘治四年,大明的朝堂与民间皆在岁月的流转中续写着各自的篇章。京城之中,街巷纵横,店铺林立,贩夫走卒的吆喝声、达官显贵的车马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繁华的市井之音。而在那朱红宫墙之内,大臣们进进出出,或为政事争论得面红耳赤,或颔首低语商讨着关乎国运的诸多事宜。

据《明孝宗实录》记载:“弘治四年春正月,命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刘健等为总裁官,开馆纂修《宪宗实录》。”简简单单的这几行文字,却似一道诏令,开启了一段意义重大的历史编纂之旅,也在这朝堂内外掀起了一阵别样的波澜,诸多故事便围绕着这修纂之事,如丝缕般缓缓展开。

在京城的翰林院,有一位名叫徐长卿的年轻翰林学士,年方三十出头,生得面容清俊,气质儒雅,一袭藏青色的长袍裹身,更显文人的书卷气。他自幼便对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埋首于古籍之中,如痴如醉地探寻着前朝往事,心中常怀着一个宏愿,那便是能参与到记录大明历史的大事之中,为后世留下详实可靠的文字。此次开馆修《宪宗实录》,于他而言,无疑是一个梦寐以求的机会,心中自是欢喜不已,又满怀着敬畏与忐忑。

开馆那日,阳光洒在翰林院那庄重的大门前,徐长卿早早起身,整理好衣冠,怀揣着激动的心情踏入馆中。只见那馆内已坐满了诸多参与修纂的官员、学者,众人或相互寒暄,或低声交流着对此次修纂的期许。徐长卿寻了个位置坐下,环顾四周,心中感慨万千,想着这汇聚一堂之人,皆是有着真才实学,今日起便要共同肩负起这记录宪宗一朝历史的重任了。

总裁官刘健起身,先是宣读了一番朝廷对于修纂《宪宗实录》的旨意与要求,言辞恳切,句句透着对这史书的重视。刘健说道:“诸位同仁,《宪宗实录》关乎我大明过往之一段重要岁月,务必做到详实、公正,不可有丝毫懈怠与偏颇,望大家齐心协力,不负圣恩。”众人齐声应和,那声音在馆内回荡,似是立下了庄重的誓言。

徐长卿被分在了收集整理宪宗朝各类奏章、政令的小组之中,每日的工作便是从那堆积如山的旧牍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再进行分类整理,以供后续撰写之人参考。起初,他还觉得这工作颇为有趣,像是在历史的宝藏中挖掘珍宝一般,可没几日,便觉出了其中的辛苦。那陈旧的纸张散发着淡淡的霉味,长时间盯着那密密麻麻的文字,眼睛酸涩不已,且有些字迹因年代久远,辨认起来极为困难。

一日,同在一组的一位同僚打趣道:“长卿啊,这每日与这些旧奏章打交道,可比那吟诗作对难多了吧,瞧你这眼睛,都快成那老学究般昏花了呀。”徐长卿揉了揉眼睛,苦笑着回道:“兄台莫要取笑了,虽辛苦些,可这都是为了能让《宪宗实录》详实完备呀,每一份奏章或许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咱可得仔细着。”那同僚哈哈一笑,点头称是,又继续埋头于手中的活儿了。

然而,这修纂之事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工作的推进,对于一些事件的记载与评价,馆内众人渐渐出现了分歧。宪宗朝时,有那宦官专权的情况,也有诸多对外战事、朝堂党争等复杂之事,如何在实录中呈现,各方都有自己的看法。

有一回,在讨论关于汪直专权那段历史时,一位老翰林皱着眉头说道:“依我看,那汪直当时权势滔天,祸乱朝堂,在实录中定要狠狠批判一番,让后人知晓其恶行。”可另一位年轻些的官员却反驳道:“前辈,虽说汪直确有诸多不妥之处,可当时的局势复杂,他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在边防之事上也有些功绩,不能一味地只写其过呀。”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一时间,馆内气氛变得有些紧张起来。徐长卿在一旁听着,心中也陷入了沉思,他明白这史书的记载需秉持公正客观,可每个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要达成一致着实不易。

徐长卿所在的小组整理好的资料陆续交到了撰写的史官手中,可没几日,便又被退了回来,说是有些内容不够详实,还需补充查证。徐长卿无奈,只得又重新翻找那些旧牍,可有些资料实在难以寻觅,仿佛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这日,他为了查找一份关于宪宗朝某场战役的详细奏疏,在库房里翻找了大半日,弄得满身灰尘,却依旧一无所获。正烦闷之时,负责库房管理的老吏走了过来,看着他狼狈的模样,笑着说:“徐学士,莫要心急,这些旧物啊,藏得深着呢,有时得靠些运气才能寻到,你且说说,找的是啥,我在这库房待了多年,或许能帮上一二。”徐长卿赶忙将那奏疏的大致情况说了说,老吏思索片刻,便带着他在角落里的一堆书卷中翻找起来,最终还真找到了那份奏疏,徐长卿大喜过望,对老吏连连道谢,老吏摆摆手道:“都是为了这《宪宗实录》能修好,咱虽做不了那修纂的大事,能帮点小忙也是好的呀。”

随着时间的推移,《宪宗实录》的修纂进度渐渐有了眉目,可新的难题又出现了。朝廷对于修纂的时间有了要求,希望能早日完稿呈阅,这可让众人压力倍增。原本还能细细推敲、考证的内容,如今都得加快速度,徐长卿看着那越来越紧张的日程,心中满是担忧,生怕因赶进度而影响了史书的质量。

为了能按时完成,众人日夜赶工,馆内常常灯火通明。徐长卿白日里整理资料,夜里还帮着撰写的史官核对史实,累得身形都消瘦了几分。他的妻子见他如此辛苦,心疼地劝道:“长卿,你这般拼命,身子可吃不消啊,这史书修纂也不是你一人之事,莫要把自己累坏了。”徐长卿握住妻子的手,轻声说道:“夫人,此次修纂《宪宗实录》意义重大,关乎我大明的历史传承,我怎能不尽心尽力呢,些许辛苦算不得什么。”

在这紧张忙碌的氛围中,又发生了一件令人揪心的事。一位负责撰写重要章节的史官,因劳累过度,竟一病不起,这可让整个修纂工作停滞了下来。众人纷纷前去探望,都盼着他能早日康复,继续完成那未竟之业。徐长卿看着病榻上的同僚,心中满是惋惜与焦急,想着这一路走来的不易,暗暗发誓定要更加努力,不让大家的心血白费。

好在经过调养,那位史官渐渐恢复了健康,修纂工作又得以继续推进。终于,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宪宗实录》初稿完成,呈到了总裁官刘健等人的面前。刘健等人仔细审阅,又提出了诸多修改意见,众人便又根据意见反复打磨,力求完美。

历经数月的艰辛,《宪宗实录》终是大功告成,当那一本本装订成册的实录摆放在众人面前时,徐长卿的眼眶湿润了,他看着那凝聚着无数人心血的史书,心中满是成就感与欣慰,想着这一段段历史终能以准确、详实的面貌流传后世,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此刻的喜悦。

在这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地方也有着各自的历史编纂与记录情况,且与大明开馆修《宪宗实录》有着诸多可比之处与相互关联。

在朝鲜李朝,当时也极为重视历史的记录与传承,设有专门的史官机构,负责编纂《朝鲜王朝实录》。其编纂过程同样严谨,众多史官会收集朝廷政令、君臣言行以及各类重大事件的资料,进行整理撰写。他们也秉持着公正客观的态度,力求如实反映朝鲜王朝的历史发展,虽所记之事皆围绕朝鲜本国,但在对历史的重视程度、编纂的规范要求上,与大明修纂《宪宗实录》有着相似之处,都期望通过史书让后人知晓先辈们的过往,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更好地治理国家、传承文化。

日本当时处于室町幕府时代向战国时代过渡阶段,尽管局势动荡,可各地的大名以及寺院等势力也有记录自身历史的举动。一些大名会让身边的文人或是僧侣记录领地内的大事、家族传承等情况,编纂成简单的编年体记录,虽不如大明这般有着完善且统一的官方修史体系,规模和规范性稍逊一筹,但同样是出于对自身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视,这些记录也成为了后世了解当时日本各地情况的重要资料,反映出不同政治格局下对历史记录的多样需求。

法兰西王国在中世纪晚期,教会在文化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力,修士们承担了部分历史记录的工作。他们主要记录着宗教活动、教会发展以及与世俗政权互动的相关事件,编纂的史书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目的在于宣扬教义、彰显上帝的旨意以及维护教会的权威。与大明修纂《宪宗实录》侧重于世俗政权的历史记录不同,但在通过文字记录传承历史这一点上有着共通之处,且当时法兰西的世俗政权也逐渐意识到历史记录对于彰显统治合法性等方面的重要性,开始参与到一些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之中,与教会的历史编纂工作产生了交集与互动。

奥斯曼帝国在其强盛时期,疆域辽阔,融合了多民族、多宗教文化。其宫廷中设有专门的史官,负责记录帝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重大事件,编纂成史书以供后世参考。这些史书在记录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奥斯曼帝国的辉煌成就,也会记载不同民族和宗教群体在帝国内的生活、交流情况,展现出其多元文化的特点。与大明修纂《宪宗实录》相比,两者皆是庞大帝国对自身历史的梳理与传承,只是奥斯曼帝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构成,史书内容更具多元性,同时也承载着维护帝国统一、彰显统治者权威的重要使命。

意大利半岛上的诸多城邦国家,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等,正处在文艺复兴的蓬勃发展阶段,城市中的学者、文人对历史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他们热衷于挖掘古罗马、古希腊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开始记录自身城邦的发展历程、商业繁荣情况以及文化艺术成就等。这些记录多以人文主义的视角出发,强调人的价值与作用,与当时大明以官方为主导、注重政治历史记录的《宪宗实录》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对历史文化传承的积极探索,并且在后来的文化交流中,这些不同风格的历史记录也为东西方相互了解对方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