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燕颂 > 第39章 平静的朝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时隔两个多月,燕行云抵达辽西后的第二封捷报送到燕京的朝堂之上后,朝堂上的反应与第一次大不相同,前一次毕竟只是小打小闹的清剿了几百匪徒,而这一次则是实打实的攻下了敌方一城,虽然受限于兵力制约,只是下城劫掠,但这也是自燕维疆即位燕王以来难得的大胜,朝堂上以老相沈熙之为首的支持燕行云这位燕王嫡长子的大臣们自然对此次大胜大为吹捧,甚至想要以此向大虞朝廷报捷。

但朝堂上并不全是吹捧之声,这些异样的声音并不全是秦弛一党,最先发难的反而是平日里也算是沈熙之一党的燕国行在户部尚书孙文韶,这位燕国重臣朝廷砥柱是大虞天盛五年的进士,是江南寒士,当时前宋尚在,但孙文韶深感宋廷腐朽,毅然从江南跑到了洛京参加了大虞的科举,当时大虞为了招揽天下人才,太祖下恩旨南方士子若有意来大虞为官,无须在大虞参加乡试获得举人身份,只要有宋廷的秀才功名即可参加大虞的会试。孙文韶虽只得了二甲,但在翰林院坐馆一年便被选为户部员外郎,天盛十五年大虞分三路北伐时,孙文韶负责为燕骥一路提供粮草军需,燕骥封王之后,孙文韶也留在了燕国担任户部左侍郎,祥嘉五年,年仅四十二岁便成了燕国的户部尚书,从此主政户部十余载。

孙文韶显然不会对燕行云有什么成见,主要是燕行云这次所谓的大捷其实并无太多实际的收益,兴中军虽然劫掠的豪州城,但关外蒙人的城池并无太多财货,此次所获也不过抵了三军出动的军饷以及兴中军的犒赏,而且这之后肯定要面对蒙古人的报复,燕行云也在奏章里写明为防止蒙古人报复要加速建立各州卫军,问题就出在这里,燕国的军费开支本就不能自给自足,要靠大虞朝廷供给一半,但大虞朝廷只会给付在大虞兵部造册录名的野战边军,像辽西就只有五支边军能获得大虞朝廷给付的一半军饷,其余州县所招募守城的军士乡勇全部由燕国自己供养,燕行云想要建立的卫军无疑也需要燕国户部自掏腰包,但燕国的户部确实没有太多的余财供燕行云去折腾,所以他这个掌管燕国钱袋子的人自然要说话。

只是这次燕行云毕竟算是打了个大胜仗,虽然并无太多斩获,但明面上该夸还得夸,而且孙文韶也算是老相一派之人,所以孙文韶也只能委婉的向燕维疆建议道:“王上,世子此次立功甚大,理应褒奖,然就如世子在奏章中所言,蒙古鞑子此次吃了大亏,必不会善罢甘休,世子留在辽西风险颇大,不如就此将世子殿下召回燕京,以保万全!”

依孙文韶所想,燕行云在辽西整出这些事无非是想着多立些功勋巩固自己的位置,那么只要燕行云留在辽西一天,那么辽西就别想有一天太平,而且燕行云也必然会不断地提出要扩军备战,将来说不定还要攻打辽东,到时候所需的钱粮最终还是得落到他这个户部尚书头上,那是才是真的头大,燕国一年的赋税加在一起折成纹银也不过五百万两,这还是这些年老天眷顾,没什么大灾,还得靠着朝廷贴补边军军饷才能勉强度日,若是还放任燕行云在辽西折腾,孙文韶已经可以预见自己以后悲惨日子了,所以孙文韶急迫的想要这位世子殿下返回燕京。只要燕行云离开辽西,那所谓的扩编卫军自然就进行不下去了,以燕维疆和王公武的微妙关系,以后辽西的军费说不定还是能少拨点。

这倒不是孙文韶跟王公武有什么私怨,相反他心中对于这位在关外苦撑十余载的定远侯也是十分的敬重,只是他深处户部尚书这个位子上,上上下下全是跟他要钱的手,前前后后皆是嗷嗷待哺的嘴,他也是没办法,只能是尽力当好这个缝补匠。

孙文韶说完,朝堂上顿时有不少大臣附和,这些人里心思各异,有些是真的担心燕行云在关外遇到危险,想让他回到燕京,也有秦弛一派的人则是担心燕行云在辽西再立功勋,毕竟这位世子殿下初到辽西不到一年就两传捷报,虽然不是什么震人心魄的大胜,但这样下去燕行云的地位无疑会更加稳固,那他们这些人将来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所以一时间,两拨人都希望燕行云回到燕京。

燕维疆看着下面的臣工,内心也有些犹疑,他内心也有些担忧长子的安危,但另一方面,燕行云到辽西这几个月做的着实不错,加上上次册封世子时朝廷的礼部左侍郎李宗义回去后将老相的意思传递给了当今天子,如今朝廷拖欠燕国的军饷皆已到位,燕维疆想象着进一步巩固下辽西的边防,有燕行云这个世子在辽西,一来可以展示燕国朝廷对于辽西边军的重视,二来为辽西多拨付些军饷扩军的阻力也会小些,一但燕行云这个世子撤回来,再想从户部里扣些钱可没那么容易。

另外,虽然燕维疆对燕行云两次的捷报表现的都十分满意高兴,但他内心也知道这不过是两次小打小闹,他还是想自己这个长子能真的在辽西摔打历练一下,毕竟将来燕国这个重担还要交到他的手上。至于燕维疆内心深处不想让燕行云回来的原因,则是自从燕行云去了辽西之后,朝堂内的氛围似乎轻松了许多,也许是支持燕行云的臣子们觉得世子大位已定,而秦弛一党的则是因为辽西、行云远走辽西,眼不见为净,双方这几个月来都有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老相沈熙之和秦弛也不在朝堂上针锋相对,这样燕维疆的耳朵清闲了不少,燕维疆内心深处生怕燕行云一旦返回燕京,两方再次剑拔弩张,当然这个原因也许燕维疆自己也不真正清楚,或者说他故意不去想清楚,把这内心深处的想法隐藏,披上一层想要历练长子的外衣。

燕维疆心中难以决断,不由得看向了站在前面的老相,只不过今天的沈熙之尤为沉默,对于燕行云的这份捷报未发表什么意见,听见孙文韶建议将燕行云召回燕京也没什么反应,此刻垂着头微微眯着双眼好似在打瞌睡。燕维疆有些无奈,刚想着开口询问下老相的意见,站在老相身后一排的兵部尚书杨衡先开了口。

在大虞和诸藩国朝廷中,兵部都是六部中垫底的存在,大虞的六部一般以吏户礼邢兵工排序,因为枢密院的缘故兵部的存在就比工部高上一等,大多只能负责些兵员造册,宫廷车驾,武库堪合等事,反倒是在燕国,因为未设枢密使,两位枢密同知又外领防御使,所以燕京的枢密院反倒像个摆设,兵部的职权更大些,隐隐有排在刑部之上的势头。

只见杨衡上前一步拱手说道:“王上,臣认为此时不宜召回世子,世子前往辽西不足一年,虽有所建树,但若是立些功劳便召回,在外人看来未免有作秀之嫌,而且若是以担忧蒙古人报复为由召回世子,世子恐也不会愿意,而且必然会影响辽西诸军的士气,臣认为辽西有定远侯坐镇,蒙古鞑子掀不起什么大风浪,若是担忧世子安危,可以令世子常驻大宁,由定远侯看护,想来不会有什么闪失,而且即便辽阳王大举入侵,关内驻军也可随时支援,而且臣认为,世子所言的新编卫军之事十分在理,卫军编练成行,即可屯田亦可卫城,辽西的兵力也得到充实,辽西的防御也将更加稳妥!”

杨衡一番话说到了燕维疆的心坎里,不由的微微点头表示认同,这让孙文韶听的眉头紧皱,心道你杨衡上嘴唇一碰下嘴唇,上讨王上欢心,下合辽西驻军的心意,可这钱粮军饷从何而来,到头来还是要户部去筹措,当即想说再说些什么,可燕维疆也看出孙文韶的心思,有心堵他的嘴,可老相还在一旁装瞌睡,于是便问起了一旁也未曾出言的秦弛:“秦弛,你有何想法?”

秦弛的官位在两个月前已经被燕维疆恢复,如今的御史台只有秦弛一位左御史大夫,自从张琰案发后,右御史大夫一职就一直空置,所以在如今的朝堂之上,秦弛只位居老相沈熙之一人之下。秦弛听到燕维疆发问也没有迟疑,当即说道:“王上,臣觉得杨尚书所言有理,世子殿下当初出镇辽西时曾言要依先王遗志,克复辽东,如今有小功,但细究起来也并不是什么太过亮眼的功绩,想来世子此时也必然不愿就此返回燕京,王上还是应该让世子殿下再历练一段时间,将来也好协助王上处理朝政。”

孙文韶听到秦弛此番言论,更是眉头紧皱,按理说秦弛并不会希望燕行云待在辽西,他不可能不明白,燕行云在辽西多待一日他和辽西的驻军就会亲密一分,而且秦弛还赞同了燕行云扩编卫军一事,这更是会助长燕行云的羽翼,孙文韶一时摸不清秦弛的想法,不由得将目光看向了立于众人之前的老相,但老相似乎还在瞌睡,像是没听到众人的言语,像一尊入了定的大佛一般。

燕维疆也又看了看沈熙之,见他依旧没什么表示,索性也不去问了,下旨令燕行云返回大宁城,和王公武待在一起,并告诉孙文韶再调拨一笔钱粮运到辽西,以供燕行云扩编卫军一事,孙文韶有苦难言,但见燕维疆决心已定,也不好再说些什么,只得硬着头皮领旨。

此间事议定,燕维疆转身回了后宫,众臣也依次退出承天殿,沈熙之出了殿门就上了小轿,这是燕维疆对沈熙之的恩赏,自燕维疆继位后,就给了沈熙之这位德高望重的老相在王宫内乘坐二人抬舆的恩典,除沈熙之外无人再获此殊荣。二人抬着小轿很快来到王宫门外,沈熙之直接坐上了自家马车回府,期间没有与任何人交流,之后的秦弛亦是如此,两位燕国朝堂的领头羊都走了,其余人也没什么交谈的兴趣,纷纷散去。

因为燕维疆不设早朝,所以基本只在每日辰时在承天殿接见六部尚书、通政使、大理寺卿几位朝廷重臣议事,有重大事宜才会在每月初一、十五大朝时与百官议事,所以今日议事在场的大臣也就十人,但朝堂的事无论在场的人有多少,都会像风一样,迅速吹遍整个燕京。今日上午议事的情形也很快在百官中传开,这令许多人更为不解。燕国的储位之争一直没有正式浮出水面,一来燕行麟年岁太小,还看不出是否有过人的能力,双方的矛盾刚刚有所激烈,就发生了燕行云遇刺一事,紧接着燕行云就被立为了世子,这让秦弛一党的人只能更为低调的谋划。

在燕国的朝堂中,除了沈熙之和秦弛这两位可以说明确的分庭抗礼,其余六部尚书其实都没什么明确的表示,一来这几位重臣皆是举足轻重之人,有的如孟益还代表了燕地大族的势力,并不会轻易的将自己卖了,即便心中有所倾向,也不会表现的太过明显,真正剑拔弩张的反而是一些下面的人,这些人里面有秉持着嫡长继承的老派文人,也有想要博一个前程的投机之人,也有的是受沈熙之秦弛的提拔,早已绑上二人战车的。这些人在得知今日朝堂上的议事情形时,可谓都是一头雾水,沈熙之手下的不明白老相为何不表态将世子召回燕京,放任燕行云留在关外危险之地,秦弛手下的不明白这位御史大夫吃错了什么药,放任燕行云留在关外发展自己的羽翼,不过这些混迹朝堂的聪明人大多明白一个道理,枪打出头鸟,既然两位大人物开始默契相处,他们这些人也都纷纷偃旗息鼓,各自干好分内的事,这个时候,谁沉不住气,一定没什么好下场,于是此时燕国的朝堂,更显得一团和气,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