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武侠修真 > 青云路之江湖恩仇 > 第2章 父训和母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天光微亮,晨雾像一层轻柔的薄纱笼罩在京城的街巷间,似乎要将喧闹的城市藏在梦境中片刻。街道边的小商贩尚未出摊,偶尔传来几声早起挑水人的吆喝,空旷的声音在石板路上回荡。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清香,隐隐约约混杂着些许炊烟的气息,带着一种安宁却充满生机的味道。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景荣的李府坐落在一片幽静的小巷深处。高耸的青砖灰瓦围墙上爬满了青藤,墙头的露珠在晨光中折射出七彩的微光。宽敞的院子中央,一棵枝繁叶茂的桂树撑开了苍劲的枝干,像是守护整个府邸的老人。细碎的黄白桂花挂满枝头,馥郁的香气在空气中流转,仿佛每一缕晨风都在传递它的讯息。

李青云披着一件青色长衫,站在庭院的青石地面上,微微仰头凝视着桂树。秋露在树叶间凝结成细小的水珠,一颗颗滑落,滴在地面上,发出轻微的“滴答”声。鸟雀扑腾着翅膀,在屋檐下嬉戏,有时胆大地飞到桂树的枝头啄食花瓣,却又在察觉到人影时倏地拍翅飞走。

院子里十分安静,连风声也带着一种轻缓的节奏。李青云抬起手轻轻整理了袖口,面上平静。他是李景荣的长子,今年刚满十岁,虽然身量还未完全拔高,但稚气的面容上已开始显露出少年人的清秀轮廓。那双眼睛,尤其是那双眼睛,比同龄人多了一分沉稳和深思。

就在此时,身后传来轻轻的脚步声,伴随着熟悉的声音:“少爷,早膳已备好。”

李青云回过头,正见老仆阿福手里提着一个铜盆,盆中冒着袅袅热气,盆沿被擦拭得一尘不染。阿福今年已过五十,头发已有些花白,却身体依然强健,眉眼间依然精干有力。他是李府的老人,从李青云还在襁褓时便开始服侍,可以说看着他一点点长大。虽说是仆人,但在李青云心中,他更像家中的一位长者,沉稳而忠心。

阿福的脸上挂着淡淡的笑意,目光中透着一丝慈爱,“少爷,该梳洗了,老爷不喜欢迟到。”

“知道了,谢谢福叔。”李青云点点头,语气平淡却不失恭敬。他熟练地将手中的书卷放回院中的石案上,然后迈步走向屋内。

走进屋内,青云便习惯性地坐在梳妆台前。桌案上摆放着父亲特意从江南买来的上好青瓷水盂与木梳,旁边还有一方雕刻精美的铜镜,镜中映出他略显稚嫩的面容。他用湿巾仔细擦拭着脸庞,力求每一个动作都井然有序。

“今日的功课已预备好?”阿福一边伺候着递上毛巾,一边问道。

“昨夜已温习完毕。”李青云淡淡回答。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稳。

阿福满意地点点头,继而小心翼翼地将少爷的发髻重新梳理了一遍。李青云的头发柔顺乌黑,在晨光下泛着微微的光泽。阿福的动作细致又娴熟,手指有条不紊地拨弄着发丝,用一根玉簪将发髻固定住,轻声道:“少爷真像年轻时候的老爷,稳重又儒雅。”

李青云听了这话,微微一怔。他没有接话,只是低下头整理衣襟,心中却生出些许复杂的情感。他从小到大,耳边听到最多的评价便是“像老爷”,无论是相貌、学识还是举止。他知道这是褒奖,但同时也明白,这背后是一种无法回避的期望。

梳洗完毕后,李青云走到窗边,目光再次投向院中的桂树。晨光已然变得明亮起来,院中被洒上一层淡金的光辉,鸟鸣声更加清脆。青云站在那里,凝视着眼前的景象,仿佛在观察着这个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家,又像在用目光丈量自己将要走过的路。

此刻,阿福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少爷,老爷已在书房候着了。”声音虽不高,却透着一丝催促的意味。

“知道了,我这就去。”李青云回过神,理了理衣摆,大步走向书房。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地面上,书房内的光线显得格外明亮。青云推开门,父亲御史中丞李景荣正端坐在书案后,手中拿着一本古籍,目光落在字里行间。他的身影笔直如松,面容虽然严肃,却散发着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场。

青云走到书案前,垂手而立,低声道:“父亲,孩儿来了。”声音清晰又不失恭敬,像是这一切已经被反复演练过千百次。

这样的清晨是李府最寻常不过的一天,每一步都有着无声的仪式感,每一个人都在自己既定的位置上履行职责。而青云站在这一切的中心,默默感受着属于这个家族的荣耀与责任。

李青云还记得,他第一次跟随父亲步入这间书房时,那股庄严而宁静的气息。那一年,他年仅七岁。

“青云,这是李家世代传承的地方。”他的父亲李景荣一身宽袍,背负双手,语气沉稳而有力,“这屋子里的每一本书,都是我们李家的根本。做人需明理,做官需正直,李家男儿不可辱没先祖之名。”

父亲的书房总是充满了墨香和书卷的气息。书房里没有金玉珠宝,也没有华丽的装饰,唯有书架上一排排的古籍和典籍,散发着岁月的味道。每天,父亲会带着他早早起床,静静地坐在案前读书。

“青云,书读得再多,知行合一才是最重要的。读书不是为了功名,而是为了修身立德,为百姓谋福祉。”李景荣曾常常在他们共享清晨的寂静时,指着一卷书,轻声道出这句话。李青云年幼,并不完全理解父亲的话语,但他感受到父亲眼中的那份认真与温和,总是在言谈间,将家族的使命与国家的责任融合在一起。只是,他心中不免有一丝疑问:这种责任,真的值得付出一切吗?

李景荣的事迹在京城流传甚广,尤其是那桩震动朝野的盐案,更是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据说,当年两淮盐务重地屡屡发生税收亏空,朝廷派出的几任盐运使皆无功而返,甚至有人因触碰朝中的权贵利益集团而命丧黄泉。

彼时,李景荣尚未位居高位,却已凭借刚正的性格与过人的胆识,在朝中初露锋芒。他自请出任两淮盐运使,带着几名心腹,悄然启程。当时有人劝他慎重,暗示盐务背后牵涉到内阁首辅张维平,但李景荣却只是淡淡地答道:“天下公器,岂能容人私占?”

初到两淮,他未惊动地方官员,而是以微服私访的方式暗中调查。他换上一身粗布长衫,化作普通商贩,混迹于盐商与搬运工之间,亲眼目睹了盐场的种种弊端:盐商私藏盐税的证据,地方官员对上缴账目敷衍了事,甚至还有盐匪横行,劫掠官盐。一切问题的根源,似乎都指向同一个事实——朝廷权贵与地方势力联手,将盐务变成了他们的“摇钱树”。

为了不打草惊蛇,李景荣白日里混在盐场,夜里则在简陋的客栈内整理所获证据。他常常点着一盏昏黄的油灯,低头研究账册。他的心腹几次劝他:“老爷,还是小心些,别让他们察觉。”他却轻声答道:“世上哪有不冒风险的事?今日若退一步,明日他们便会寸步不让。”

然而,就在他准备将此事上奏朝廷时,一场暗杀悄然降临。

据传,那夜李景荣刚从盐仓返回,便有数名黑衣刺客潜入客栈。李景荣虽年过四十,却年轻时习过剑术。他手持随身佩剑,与刺客们缠斗良久,身上多处受伤,衣衫被鲜血浸透,手中长剑却始终未离手。与刺客缠斗至天明,最终才等来援兵。

他的心腹见状,几乎落下泪来:“老爷,这太危险了,再这样下去,连命都保不住!”

李景荣只是淡淡地答道:“命若能换得世道清明,便值了。”随即,便强忍伤痛,将一份整理好的奏折连夜送至京城。

奏折呈至御前,揭开了一场惊天腐败大案。李景荣不仅揭发了地方盐务贪腐的细节,还将张维平的亲信名单一并附上,甚至详细列举了两淮盐场的运作黑幕。皇帝震怒,当即下旨彻查。张维平等人被皇上训斥并严惩,两淮盐务也因此重归正轨。从此,李景荣声名远扬,也官升至都察院左都御史,成为朝野上下敬仰的“清官楷模”。

李青云对父亲的故事既敬佩又感到压抑。他清楚,父亲为这个家族所做的一切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而这些风险终究会转移到他身上。

书房里,李景荣坐在书案后,手中把玩着一块温润的白玉。那是先帝赐予的佩玉,上刻“清风正气”四字,足以彰显李景荣在朝中的地位与品格。

“今日我们讲《大学》。”李景荣翻开一本线装书,声音低沉而稳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李青云起身站立,双手垂在身侧,字正腔圆地背着经典。虽有些稚嫩,但吐字清晰,声音回荡在安静的书房中,仿佛连窗外的鸟雀都屏住了呼吸。

“可知何为‘止于至善’?”李景荣放下手中的书卷,目光落在儿子身上。

李青云思索片刻,答道:“孩儿以为,是追求做人之道的完美与无愧。”

“不错。”李景荣点点头,继续说道,“身为人子,为人臣民,既要明德修身,也要胸怀天下。青云,你可记得?”

“记得。”李青云郑重地点头。

“青云,读书不是为了功名,而是为了修身立德,为百姓谋福祉。”李景荣总是在言谈间,将家族的使命与国家的责任融合在一起。这句话,他常说,尤其是在青云迷茫时,或者在他成绩不如意的时候。李青云从小便耳濡目染着这些话语,他知道,这不仅仅是父亲对他的期许,也是李家作为一个“名门望族”所承载的责任。

然而,李青云常常觉得这些话语沉甸甸的,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父亲所期许的不仅是他读书的成就,更是一种高远的道德标准,一种责任感,一种大义。他曾多次尝试去理解父亲的深意,然而每当他有所反思时,心中却又升起一个疑问:这种责任,真的值得为之付出一切吗?这一点,他并未在父亲面前提起过,因为他知道,这些话未必会得到父亲的认同。

那天,李青云正在书房中练字。自小,李景荣便以“书法为根本,修身为先导”来要求他,每日早晚,青云都要在书房中写上一百遍字。父亲对于字的要求近乎苛刻,每一个笔画的轻重、每一个转折的精细,都要求做到尽善尽美。李青云写字时,不由自主地心不在焉,眼前的字迹看起来有些潦草。可他并未意识到,字里行间的疏漏,恰恰暴露了他此时心头的茫然与困惑。

就在此时,李景荣走进书房,眼神一扫那堆未完成的字帖,顿时眉头紧蹙。他站定,低声道:“青云,做事要用心。这世间,无论是写字,还是为人处事,皆不能敷衍。”他的语气严厉,仿佛在责怪一名犯错的学生。

李青云抬头看着父亲,那一刻,他的眼中流露出一丝无奈与茫然。但他并没有反驳,只是默默地低下头,继续用笔填补那一个个缺失的笔画。然而,父亲的目光如利剑般紧紧盯着他,仿佛要从他身上看到什么。

“站起来,背过身去。”李景荣沉声道。

李青云知道,这意味着自己即将接受父亲的惩罚,站了起来,默默地转过身去,眼神低垂,心中却在思索:为什么父亲如此苛刻?他真的明白自己的心情吗?他内心翻涌着复杂的情感,不仅仅是对父亲严格教诲的反思,还有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忧虑。父亲的用心良苦,他心知肚明,但这份苛刻又何尝不是一种深深的孤独呢?

李景荣在官场上铁面无私的做法不仅仅影响到李青云,也让妻子吴氏感到极大的忧虑。自从盐案之后,李家已经站在了风口浪尖上。李景荣通过揭露腐败官员的黑幕,虽然为百姓争得了权益,却也因此树敌无数。李宅外常有不明身份的人徘徊,有时是在夜晚时分,有时则是在白日的街巷中,吴氏总觉得背后潜藏着某种无形的危险。

一天晚饭过后,吴氏忍不住对李景荣说道:“景荣,为了家中安宁,你当稍稍妥协。天下事,岂能如此一根筋?你不妥协,李家恐怕要遭遇更大的祸患。”

李景荣听后,目光闪烁了一下,却并未急于回答。他安静地端起碗,吃了一口菜,才缓缓开口:“妥协?为何要妥协?我们为官一任,是为了造福一方。若我妥协了,李家的清誉何在?百姓的福祉,如何为继?”他的话语虽然平淡,却透出一种坚定的气息。

吴氏的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与忧虑,她轻声道:“你所说的,虽是理想,然而现实呢?我们的家族,已经承受不起更多的风波了。你曾说过,‘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若家中安宁无忧,才能更好地为百姓出力啊。”她的语气温和,却包含了深深的担忧。

李景荣低下头,抚摸着碗边,似乎在思考妻子的话。片刻后,他轻轻叹了一口气,站起身来:“无需多言,我心意已决。”

这一番话,让吴氏的心中既有惆怅又有无法言说的痛苦。她知道,丈夫的执拗不仅仅是为了家族的荣耀,更是为了整个国家的未来。但她的内心,始终无法摆脱那股强烈的不安,害怕他们的家庭,甚至是整个李家,最终会因这份坚持而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

当夜,李青云悄悄走到书房窗前,望着远处隐隐的灯火。他的眼神渐渐变得沉静,心头却不由得升起一种复杂的情绪。父亲的坚守,母亲的忧虑,仿佛两股力量在他心中交织拉扯。此刻,他终于明白,父亲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家族的荣耀,而是为了更大的责任与使命。父亲的坚持,是对百姓的承诺,是对家族的要求,是对国家的忠诚。

青云轻轻闭上眼,低声道:“父亲,我一定会记住。”

可他并未察觉,这份承诺,在未来的某一天,将会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深刻地改变他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