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54章 卢植教导

“嗤,旁门左道尔,通过卦象推演天人关系,不堪大用。”

张昭冷笑,调整了个舒服的坐姿,望着荀彧将竹简塞回书架,怕他不信,随口背诵起了周易中的句子。

“一阴一阳之谓道。”

“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善?善能当饭吃吗?

张昭不屑,唯有不要脸,才能无所不侵。

“……”

荀彧眸色深邃不少,又拿起一册凌乱的竹简,问:“道德经如何?”

“无为而治,何其荒唐?”

“荀子如何?”

张昭直勾勾的盯着他,故意加重了语气,“隆礼重法乃井底之蛙,富民壮兵方为强国之道。”

如果地方贫瘠,再注重礼法又有何用?跟野人讲道理就是对牛弹琴。

越贫瘠越逆风,就越要注重手里家伙事。

荀彧一连抛出多个问题,结果张昭都从善如流。

而且有意思的是,对方对一些典籍不屑一顾,但对那些留下典籍的人向往无比。

话里话外就好似他也能成为那样的人。

两人聊了许久,张昭醉意上头,回答声渐弱,已经是半清醒半昏睡的状态,趴在桌子上,声音断断续续。

荀彧默默从怀里掏出一份任命状,轻轻放在桌前,然后没发出一点声音退了出去,顺手带上房门。

外面管家凑了上来,看他表情,依旧是愤愤不平。

荀彧微笑道:“不用管他,明日他自会离去,放他走就是。”

管家叹口气,脾气也太好了些。

次日清晨,张昭清醒之后,在书房呆坐了一阵,起身离开荀府。

管家按照吩咐,还给他送上匹马和盘缠。

张昭毫不客气的收了,走之前留下一句话。

总有一日,他会在荀府对面,建起一座张府。

然后上马西行,离开洛阳,往弘农而去。

……

糜竺没闲着,他一整夜都没合眼,今日将命令送达洛阳钱庄。

加息!

不仅是洛阳要加,其他司隶郡县收到消息,会同步加息。

对他的举措,朝中议论声虽然小了很多,但还是有。

糜竺本质是打算,将百姓的钱集中起来,拿来投资兖州等地,或者让他们的市面上不再缺新钱,缓解造钱坊的压力。

将来钱印出来,或者投资有回报了,再还给百姓。

可问题是,万一你投资到兖州的钱,又被兖州的人拿到司隶的钱庄存起来吃利息了呢?

朝廷可就成了笑话,被两头吃,根本问题没得到任何解决。

这就是糜竺昨夜彻夜未眠的原因,他在算成本。

要把利息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保证司隶内百姓有利可图,而兖州要是屁颠屁颠的把钱运过来存,减掉运费不仅白折腾还可能赔钱。

最后,糜竺算出了合适的数字,开始在全城张贴公告。

百姓们被新的公告给惊掉了下巴。

钱庄不仅不收保管费,而且还给利息?最重要的是保管过程中如有损坏,人家还照赔,另外拿着钱庄发的存折,可以在随处直接取,只需要等钱庄一日的验证就行。

说的虽然好听,可百姓仍然心有疑虑,钱这东西吧,还是握在自己手里最踏实。

利息很馋人没错,可万一人家吃进去了,将来不认账了怎么办?

他们完全多虑了,新钱就是一张纸,朝廷怎么可能拿不出来。

不过这些事没法向他们解释,只能通过其他办法。

洛阳这么多人,总有一些愿意试试的,糜竺对这些人进行大力宣传。

然后,拿出了他的绝活。

送鸡蛋!

单次存满五十钱就送个鸡蛋,存满一百钱送酒水。

鸡蛋从市面上买才0.5钱,对于糜家来说更不值钱,只不过算上从徐州运过来的运费就贵了,糜竺干脆不折腾,直接从市面上拿。

后续还有连环招,比如游说士商带头。

三公九卿表面上一人拿出了些新钱存入钱庄,然后大肆宣传。

在这其中还是弘农杨氏给力,一口气拿出百万钱,带动了气氛。

当日下午,坊间又传出天子为钱庄担保的消息,气氛加剧。

还没完,刘辩故意喊来王允等士人,言语刺激一番。

王允回家后,高调宣布存入五百万钱,引得众人连连惊叹,风头压过杨彪。

荀彧低调拿出八百万钱存入,小道消息纷飞,猜测是哪家士族偷摸着存的。

总之,一日时间下来,百姓们情绪被彻底调动,白花花的钱存进了钱庄当中。

一查账,短短时间内钱庄多了十多亿新钱,而且还在持续增加。

不过糜竺知道,增加不了多久了,因为新钱总共就印了那么多,是有上限的。

造钱坊太慢了。

这一日,糜府热闹了起来。

比大司农府还要热闹。

官吏们不找大司农要钱了,来找糜竺要钱了。

荀攸也来了,糜竺思考在三,向宫中递交奏疏,得到的天子回复是自己看着办,朕只要经济。

好嘛。

糜竺一咬牙,给国府拨了五亿钱,不过他有要求,这笔钱是借的。

剩下的钱他分别向兖州和豫州投入,运转假贷制度,不管是士人、豪强、商人、还是普通想租地的百姓,都可以借。

但是六个月后,除了要偿还本金,还要交四成的利息,可以用各种等价物抵债。

当然,这一套规划下达,使其运转响应,至少需要半个月时间。

糜竺不慌,至于那些来找他要钱的官吏,他一个没给。

他又不是大司农。

他在运作的时候,大司农府也没闲着。

卢植还在养病,拖着病体教导荀攸,好在不用他亲自出手,倒是不累。

荀攸一日接待了多达上百名官吏,深切的体会到卢植的不易。

手里只有五亿钱,还是借的,问题是那么多人全都嗷嗷待哺。

他终于体会到为何卢植那么抠了,不抠不行。

这个郡守要几十万钱准备粮种,那个要新修水利。

这个官吏要拨款用于工匠,那个要维持矿产供给。

荀攸头皮发麻,要一百万的他砍到五十万,要五十万的他砍到二十五万。

几乎是对半砍,就这差点把卢植气的从床上跳起来。

他亲自给荀攸示范了一遍。

正好这时河内太守王匡来要二十万钱修缮农具。

卢植眼皮都没抬,伸出两根手指。

“两万?”王匡瞪大眼睛,两万够他干什么。

卢植淡声道:“老夫只给你两千,不够的你自己张罗张罗衙役,当工匠用一段时间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