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寒门状元内 > 第二五七八章 改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沈溪送账册至惠娘处便匆忙离开。

返回官衙,沈溪把云柳叫来,吩咐扩建城池的事情。

大明京师如今尚未修建外城,但沈溪已准备在新城原有规模上再次扩建。

新扩建的地方位于宝山所和吴淞江所,扼黄浦江和长江水道,沈溪准备在这里建设城池,构筑棱堡和炮台,同时城内建设大型港口以及造船厂,后期会集中建设钢铁厂、化工厂和机械厂等等。

但因为是全新的规划,需要人实地进行地质勘察,但这方面的人才却几乎没有,沈溪只能亲力亲为,忙得不可开交。

郑谦、唐寅和苏通相继离开,对沈溪造成一定影响,手头面临无人可用的窘迫局面。

从去年冬月开始,沈溪就陆续从江南之地选拔秀才到新城做官。

短短两个月时间,沈溪组建起了八十人的幕僚团队,现在这些人正在接受入职前培训,加上原本城里那些由沈溪亲自栽培、目前正在进行科技攻关的工匠,管理人才的缺失正一点点弥补。

不过沈溪没时间亲自授课,教导的事主要由云柳负责,同时由马九和朱鸿等人提供协助。

教材由沈溪亲自编写,首先学习的是数学,涉及阿拉伯数字的应用、四则运算、方程、图形计算和统计表格等。数学考核合格后,这些幕僚再学习简单的物理和化学知识,然后按照擅长的门类授予相关工作。

此前沈溪已给工匠进行评级,不同的等级对应不同的社会地位,形成巨大的俸禄差,同时制定一整套晋升机制,技艺提升和取得科研成果均可提升级别,但长期混日子,手艺退步的会面临降级的惩罚。

有了升降级制度后,工匠们做事动力明显提高。

工程师是城内工匠的佼佼者,共分成三个等级,初级工程师有五百五十人,基本都有一技之长,高级工程师八十人,在科研方面都有突破,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比如现在蒸汽机组的十二名工匠便都是高级工程师,他们手下有一百多名初级工程师和四百多名高级技师,从事蒸汽机的改良工作。

至于总工程师,目前只有沈溪一人。

云柳问道:“大人,第一批受训的二十人已结业,他们中很多曾做过官员的师爷和商贾的账房,数学基础不错,学习起来很快,所以稍微培训就出师了。”

沈溪点头道:“这批人暂时安排到各工厂做管事,他们隶属于新成立的工业局,管理各大工厂企业,只对我负责。我会根据他们的表现,授予相关职务,厂长初步定为处级干部,类似于朝廷的七品官,车间主任为科级干部,八品官,类似于县丞和县主薄……咱们不看过往的资历,能者上,庸者下。”

云柳点头:“卑职明白。”

沈溪再道:“这些人刚接受工作,所以暂时不需要对他们高标准高要求,只要保证工厂正常运行,不让一些工匠仗着有技术,胡作非为……各厂技术人才需要进行严格管理,他们领着优厚的报酬,自然也要承担相应的保密义务。”

云柳有些疑惑地问道:“大人担心这些技术人才会被人收买拉拢?”

“不能小看人的贪欲!”

沈溪表情严肃,正色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许多事情需要防微杜渐。另外,现在城里暂时需要的是管理方面的人才,所以才会有幕僚班的诞生。下一步咱们要从教育、文化入手,找来大量教书先生,在城内开办学塾,让普通百姓子弟免费入学,读书识字,学习科学文化。”

云柳大为惊讶:“大人,若是所有百姓子弟都可以免费读书,那每年城里不是要增加大笔开支?”

沈溪笑道:“这笔投入是值得的!我不求这些娃娃考科举,至少要保证城内各大工厂后继有人。走科举很难,但如果有一身技术的话,要赚钱养家就容易多了。学生从学塾毕业后,可以到工厂做事,我们可以源源不断得到高素质的工人。”

云柳想了想,点头道:“若是把这些学生当作学徒看待,倒是值得……”

沈溪道:“不是学徒,是真的让他们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很多孩子年长些就需要帮里做活,不如让他们从小便接受教育,以后的成就肯定比他们的父辈高……”

“卑职明白了。”

云柳这次说明白,不像之前纯属客套,心中对沈溪充满敬佩。

就连未来人才补给之事,沈溪都已想到,且付诸实施,让云柳意识到沈溪长久经营这座城市的决心,而不是建起来便撒手不管了。

沈溪拿起一份文稿递给云柳:“回头你让人誊写后张贴出去,开春后各家孩子都可以报名读书,校舍已建好,原则上是就近入读,不用他们付先生束修,官府会聘请先生并下发俸禄,中午学塾会免费供应一顿午餐,十二岁以下的孩子一概都要入学,不分男女。”

云柳道:“大人,就怕您的好心没人领……很多人家都远道迁徙而来,刚刚能吃饱饭,怎么可能会让已能帮家里做事的孩子读书?”

沈溪点了点头:“刚开始肯定困难重重,实在不行的话,就动用一些强制手段。想到新城来谋生,就得按照我所定规矩行事。”

……

……

沈溪在开办学校之事上没有任何拖延。

正月十五后,校舍全部修缮完毕,招生工作有条不紊展开……这次虽然不是强制性的义务教育,但也规定所有在新城谋生的工人都要把子女送进学校。

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这种由官府办的学塾,对他们有强大的吸引力。

就像当初沈明钧夫妇对沈溪读书的期待一样,普通人家对于孩子读书很支持,只不过很多时候应付不了这方面的开支,读书在这个时代是一种奢侈品,普通百姓不得不让家里的孩子早早去当学徒或者干脆做农活。

而新城并不是农业城市,周围虽然有土地,也开始出现佃户,但基本还是以工人居多,他们迁移到新城来是一次对未来的投资,现在孩子能免费入学塾,大多数家庭还是想把孩子送进学塾的。

以至于在统计学生数量时,沈溪发现实际报名人数要比预估的高很多,不得不临时增加校舍以满足需要。

如此一来意味着先生的数量也要增加,虽然沈溪早有准备,但还是不得不到周边府县招纳人手。

“大人,其实完全没必要开这么多学塾,现在报名人数已破万,任其发展的话,可能最后两三万人都说不定。”

朱鸿被云柳安排负责学塾筹建工作,可是他不是读书人,全无经验,累得焦头烂额,于是跑来向沈溪诉苦。

沈溪道:“怎么,连义宽你都要质疑我的决定吗?”

朱鸿满脸苦笑:“大人,这不明摆着的事情吗……咱投入巨资开设学塾,等于是白给人送钱。”

作为沈家的忠实奴仆,朱鸿对于沈溪这种不计成本培养人才的方式并不支持,大明王朝开“义学”的人是有,但像沈溪这样满足一座城市的孩子入学,不论出身都招进来,简直跟把银子丢进大江大河没区别。

沈溪道:“这才花几个钱?比造船更重要的便是培养人才,人才有了什么都有了……嗨,这些事跟你说了你也不懂,按照我的吩咐去做,若你想学的话,也可以到学塾读书。下一步我推行的就是专门针对成年人的扫盲班。”

朱鸿一听瞪大眼:“大人,您要让咱也去学?”

沈溪漫不经心地道:“学习总归没坏处,新城少有做农活的,基本都是工人,让他们的子女来免费读书算是给予他们的福利,甚至于他们自己也要学习文化知识,大字不识一个的人很难把手上活计做好。”

朱鸿想了想,问道:“这有何关系?”

沈溪道:“识字的人容易接纳新鲜事务,眼界会宽许多,待人处事也会更加成熟稳重,书本中的知识不是让他们强身健体,而是武装头脑。总归这座城的人最好都能识字,而下一代都能做到最基本的读写,这样他们才有资格继承父辈的事业。”

……

……

沈溪在新城完全是按照他自己那套理论行事。

跟以前沈溪做事遭遇阻力不同,这次他基本没有遇任何阻挠。

山高皇帝远,朝中没什么人在意,新城看起来繁华,但其实更像是一座被世人遗忘的城池,这里的人基本都在地方上没法混下去的农民……谁有土地会背井离乡,迁徙别处?

现在沈溪的地位跟以前有极大不同,南京朝廷的人巴结他都来不及,更别说是给他制造麻烦了。

而京城跟沈溪有过节的,或者是看沈溪不顺眼的人,此时也都不会提什么反对意见,便在于他们更希望把沈溪逐出京城,至于沈溪在外地做什么事情并不重要,在这些人看来维持京城官场和谐要紧。

当然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沈溪明白,若过个一年半载,别人以为他没有威胁的时候,就会拿他眼下正在做的事做文章,把他的一些善举说成大逆不道,拿儒家的条条款款来抨击。

朝堂大权掌握在谁手里,话语权便在谁手里,完全可以把一件利国利民的事说成祸国殃民,总归正义跟邪恶间隔着的不过是对舆论的把控罢了,沈溪很清楚这一点,不会让自己在新城无所事事,就算身在江南也要对大明政局形成影响。

沈溪跟张永见过面后,没过几天推荐张永回京城的奏疏便送到朱厚照处。

这份奏疏内容繁杂,且行文相对隐晦,沈溪主要是跟朱厚照提出对平海疆和平息宁王叛乱的有功人员论功请赏,特别提到张永的功劳,建议朱厚照召张永回京,留在身边效命。

但这样一份奏疏不可能让张苑满意。

张苑收到奏疏后,故意压着不跟朱厚照奏禀,但又不敢隐瞒,于是在朱厚照玩耍一天疲倦欲睡时,提及沈溪上奏为有功将士请赏的问题,大有举报沈溪僭越之意……毕竟平息宁王叛乱的战争是朱厚照主导的,对麾下将士论功行赏是朱厚照的职责,跟沈溪关系不大,如此一来很容易便激发朱厚照的不满情绪。

朱厚照果然中计,奏疏都没看便扔到一边,呼呼大睡去了。

随着时间推移,朱厚照依然留滞淮安府城,他身边的人也多次提及论功行赏之事,朱厚照忽然想起沈溪的上奏。

朱厚照便是如此一个人,沈溪上奏时他觉得烦,毕竟沈溪是他的老师,他会觉得自己堂堂皇帝不能被人掌控。

但若长久没见到沈溪的上奏,他又觉得不安,沈溪教会他居安思危,朱厚照总怕人惦记他的皇位,自动他登基以来,安化王、刘瑾、宁王已三次谋反,中间更是经历鞑靼、中原和倭寇之乱,朱厚照时刻都提防有人造反。

上元节这天,朱厚照在淮安府看过花灯,回到行在后第一件事便是把张苑叫来,跟张苑提及有关沈溪上奏之事。

张苑本来以为朱厚照累了一天回来便会歇息,谁曾想竟被传召,在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直接面圣,当发现唐寅也在皇帝身侧他才感觉问题不太对。

朱厚照问道:“沈尚书之前的上奏,具体说了什么?”

朱厚照神色如常,张苑瞥了一眼后,战战兢兢回道:“回陛下的话,沈国公请求陛下为将士论功请赏。”

朱厚照皱眉:“只是论功请赏的事情?”

张苑迟疑道:“还有些琐事,比如说解除江南各地战备状态,以便将士卸甲归田,还有就是……陛下,老奴记不住那么多内容,不如将沈国公上奏的摹本拿来,交由陛下御览?”

朱厚照没好气道:“什么事都需要朕亲力亲为的话,要你作何?是这样的,朕知如今江南暂无大事,而沈尚书之前请求跟佛郎机人开战之事朕也没批准,心里有些惴惴不安。如今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安抚好百姓,朕的想法是,多派钦差到地方,尤其是刚刚经历过战乱和灾情的地区。”

“这……”

张苑忍不住往旁边的唐寅身上看了一眼,怀疑这件事是否来自对方的建议,过了一会儿才谨慎地道:“陛下,如今江西地方官府正在赈济受灾百姓,无须陛下挂心。”

朱厚照叹道:“朕难道不该为百姓做点实事?哦对了,朕忘了告诉你,接下来准备对京城官制进行改革,朕最近收到一些老臣请辞的奏疏,回到京城后,准备把那些尚书、侍郎、正卿、少卿撤换一批,老的下来,换上新人。”

张苑心想:“陛下要更换年轻官员,无非是对老臣不满,却对内阁人事只字不提,难道说这次新老交替跟内阁无关?或者只是敲山震虎?”

朱厚照再道:“司礼监是否也有一些老家伙该退下来?”

张苑心绷紧,赶紧回道:“陛下明鉴,高公公那边……”

“不止高公公,你年纪似乎也不小了。”

朱厚照眯着眼道,“朕的想法是,以后司礼监掌印太监不该总由一个人来当,应该是两个人,就好像秉笔太监由多人出任,有事可以好好商议。或者干脆轮着当,看谁有能力,谁就能当得久一些。”

张苑听了冷汗直冒,心想:“难道我那大侄子暗地里又跟陛下进言,顺带告状?亦或者就是眼前的唐寅所为!”

“陛下……”

张苑赶紧申辩,不想朱厚照把自己的职位剥夺。

朱厚照一摆手:“朕知道你不情愿,现在只是个设想,没定下来。既然高公公年岁已高,那就让他退下,秉笔太监的空缺可以找能干的人顶上,最好年轻些,做事有冲劲,小拧子就不错,只是他平时要在朕身边伺候……”

旁边小拧子赶紧道:“陛下,奴婢能力不及,怕不能胜任。”

朱厚照点头:“你可以挂秉笔太监衔,不时拿司礼监的事情跟朕说说,让朕了解朝中局势便可,不需留在司礼监轮值。另外,把张永调回京城,朕想看看他是否能成为另一个掌印太监,李兴做事有章法,或许可以坐上首席秉笔之职!”

着笔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