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这才是我们北大人的一种精神
特别是对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审察,得到了海内外的重视与尊重。
钱理群先生近年来,尤其是关注教育问题,多有撰述并为此而多方奔走。他被认为是,当代中国批判知识分子标志性的人物。
在百年校庆的时候,北京大学作家班的同学在西门外,由去国发了财的余同学做东,在一个小酒馆里,请了班上与会的同学,还有一些当年授课老师。
陈本虚一见了钱先生,就问:
“最近在写什么。”
陈本虚听了,真的就是因为这个事情,见了以前的老师,都不敢上前,去打上一个招呼了。
赶快就说自己:
“惭愧惭愧。”
只听见钱先生哈哈就是一笑,说:
“你还年轻,惭愧什么。心急什么。看起来,你现在还早得很呢。一个人嘛,就像是一支蜡烛,一个个地,都自己会点亮的。
“有的人,亮得早一些。有的人,要晚一些才亮。总之人人都是要亮的。亮在前面的,不一定就是好。亮在后面的,也不一定就差。说不定,在后头的,还会好很多呢。
“不要急,慢慢来,常言说得好,慢工出好货。重要的是,只要你来过了北大,那我们就要终其一生,都不要懈怠,更不要放弃。这才是我们北大人的一种精神。”
陈本虚没有想到的是,钱先生在退休之后,真的就是身体力行。没有懈怠自己,也没有放弃自己,成了一个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学人。
对于教育,他从自己的内心,发出来了让人振聋发聩呼喊:
但是我国现在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假主义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精致利己主义者。
是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我们当中有哪个,又不是精致利己主义者。我们这些精致利己主义者。对这个社会,又有什么用?
在大学里,包括最好的北大、清华。都正在培养一群,才二十几岁,就已经“老奸巨猾”的学生。
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旦这些人掌握了权力,拥有了地位,那他们带来的危害,比贪官污吏更大。
对于他的学生,钱先生也不会因为这种关系,有什么非客观看法。作为学生,陈本虚也很欣赏他的这个观点:
“我不愿意公开地批评他,因为我们毕竟是师生关系。他毕业以后,我们还是朋友。
“他有很多粉丝,但这些粉丝在我看来,都是非理性的。他观点所产生的争议,从侧面反映当下一个时代的问题,就是观点越剧烈越偏颇,反而越受欢迎。
“这样就出现完全两极评价,极其讨厌和极其崇拜。正因为这样,我就不大愿意,公开评价他。
“但我的态度非常鲜明。他很多看法,我是不同意的。”
陈本虚对钱先生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那一天的早上。我们的脚步声,整齐划一地,过南大门来了。
陈本虚夹杂在如水流一般的人群当中。迎面就来了钱先生,只见他背着一个,比往日要大的包包。正在给同学们,一个人一个人地,分发着馒头。
当发到陈本虚的时候,抬头看了看,就笑着问道:
“陈本虚,你也去?”
“是的。”
“你结婚了吧?”
“结了,儿子都有了。”
他听了之后,轻轻地说:
“那你就要小心一点啊。小心,是行得万年船的。”
陈本虚一开始,只是写一点小诗,在神奇县的广播站,早上就老是肯朗诵陈本虚的诗。
那一年,长沙有个有名的于诗人,到我们神奇县来讲课。那天晚上,陈本虚和张朋友去看他。路上还受到一个有名程诗人的阻挠。
说是于老师累了,休息了,不要再去打扰,张朋友看了看表,说时间还早,我们来了,只是要去看一看。
等陈本虚进去之后,才发现于老师,正在跟一个女诗人,津津有味的聊诗。陈本虚就给了他几首诗,请他指教。
可是过了没有多久,张朋友的手上,就拿了一本湖南有名的杂志来说:
“这不是你,陈本虚那天给我看的,你写的诗吗?”
陈本虚一看,那首诗,应该是自己写的。叫做桃花,什么什么的,就是那天晚上,给了他,请他指教的。但是现在上面的作者,竟然是大于诗人了。
从此以后,陈本虚就不再敢写诗了。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初,现代诗如潮涌大地,领军的人物有北岛,舒婷,食指之类。
面对上上下下,一片叫好激动不已。可那来自有关人士的不满,又让他们一时间,又莫衷一是了。
这个时候,保护现代诗的勇士,谢冕先生站了出来,为年轻的新潮流遮风挡雨。率先发表了《在新崛起面前》一文,为现代诗辩护。
对朦胧诗运动,产生过了极大的作用。为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扫清了理论上的障碍。
具有诗人作家和学者,双重身份的谢冕先生,一直坚定站在年轻人的一边,因此他深得这些青年作家们的敬佩和爱戴。
那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刚翻译过来,还炒得很火。
陈本虚的何同学,这个人鬼得很,他和赵同学一起,居然到哪里,搞到了一盘录像带,名字叫做《布拉格之恋》。
光是这个名字,就让同学在私下里,高兴万分。一时间如获至宝,可是到哪里,才能够去放呢。
于是就发动大家,四下里去寻找录像机。最后居然,寻到了谢先生家中。约好了当天晚上,去他家里去看。
去的时候,陈本虚心中就上下忐忑。一个大教授,眼下又是什么时候,能够让我们这一伙人,去他的家里,放《布拉格之恋》,这样子一盘录像带?
哪个晓得,一进谢先生家门,陈本虚主动,一说起来了这个盘子的背景。谢先生其实一点就知道。接着的就是频频点头。
那是根本就不问你们,要做的是什么事情。也不管你们,要放的是什么录像带。总之是你们来了,他就高兴万分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