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徐进端恢复了原主一直没被人叫过的名字—— 曹允衡。
曹为原主母亲的姓,目前就用母亲的姓吧!
至此,他再也不是桥头村那个从没享过地主家红利,却到死都被冠以地主家小崽子,不务正业的二赖子了!
不务正业是他的错吗?
剧情里,二赖子最初也并不是二赖子,小小年纪的他还是有着一颗感恩之心的。
可是和同龄孩子一样的打猪草,别的孩子每天4个工分,他却只有2个工分;再大一点后,和成年男人干一样的活,别人每天可以拿10个工分,他却只能算5个工分。
粮食不够吃,村里怕他饿死,给村里带去不好影响,却说是村里照顾他,每年给他救济粮。
去他娘的!老子缺你这烂好心!抢了老子的,拿老子的东西做好人赚好名声!
这还真是人心不古的真实写照!
------
在徐进端来了福利院后,孩子们也终于不再有被饿死的风险了。
因为每月最后一天的凌晨,大门口都会多两大袋稻谷,有时还会多一袋土豆或一袋白菜。
吃不饱,但却可以保证饿不死。
福利院百多个孩子中像徐进端这样的大孩子并不多,能读书,想读书的,福利院都会送孩子们去就近的学校去上学。
他们的学费是全免的,这是政府给予福利院的政策。
徐进端用了三个月时间,从入学时的一年级到现在的四年级。
他计划明年上半年能读初中,这样他就不会被送走。
没错,目前国家处于自然灾害最艰苦的那几年,附近省会城市的福利院、孤儿院正在统计送去m省的人数和名单,他也曾想过去海阔天高的m省大草原。
可去了后就无法继续读书,以后他所会的就没出处,风险太大,真想去,不还有起风时的知青潮么!
所以,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努力学习。
果然,在那个寒风刺骨的凌晨,福利院大部分10岁以下的孩子都被早早叫醒。
更小的孩子是院长妈妈给穿的衣服,大一点的孩子,则是由和徐进端差不多大的孩子一起帮助完成穿衣。
下床后,一人喝一碗热粥后,就被一一抱上了车。
孩子们懵懂无知的双眼透露着迷茫,对园长妈妈再三叮嘱的那句“出去后要听叔叔阿姨的话”全然不明白,却也听话地点着头。
只是,就在全部孩子上车后,园长妈妈进行交接时,院里剩下的十几个10岁左右孩子中有一半也上了车,说是要一起去。
院长妈妈看着已经把自己藏入孩子堆的几人,也没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在名单上加上了几人名字。
孩子们走了,福利院也几乎空了。
徐进端所在的这个福利院是具有近900年历史的老牌福利院。
如今,曾经满满当当的福利院,除了工作人员,只剩不到十人。
徐进端不是里面最大的孩子,却在短短三个月时间成为了福利院的孩子王、同时也是院长妈妈的助理。
没办法,福利院也是个小型社会,也会有霸凌、有欺辱、而徐进端就是整顿霸凌和欺辱的那个人。
都吃不饱了,还搞这一套,那不是自己找抽吗?
在这里他成了人狠话不多的代表。
福利院有两个年龄比他大两岁的孩子,看有徐进端在,他们也翻不出什么浪花,在某个月初夜深人静的凌晨,偷了一袋稻子出了福利院,从此消失在茫茫人海。
“哎呀,这不是前天好心人送来的粮食吗?怎么会在大门口的?”
“妈妈,今早林浩和李强没来食堂吃饭,房间也没人。”
院长妈妈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这是想偷粮没偷成啊!
回粮库一看,果然,锁被撬了!
------
日子还在继续过着
徐进端读书之余,就是和孩子们一起打理属于福利院的那两亩地。
干旱是全国的,虽然这里受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终究是有影响的。
以至于这两年这两亩地种的都是红薯。
红薯藤煮粥更是院里的常态。
徐进端唯一满意的是,大部分孩子们走了,剩下的六个人,每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房间,给了徐进端更多的自由时间。
1961年9月
十一岁的徐进端来福利院整整一年。
也从小学生一跃成为了初中生。
..........开学他就是十三中一名初中生了。
因着他的学习劲头,无形中也带动着福利院给予五个孩子对学习渴求。
放学后,徐进端除了干农活也会帮助孩子们辅导功课。
日子就在上学、干农活、辅导孩子们功课中度过了两年。
两年里,徐进端没断过每个月底的那一百斤粮食。
两年里,福利院孩子们进进出出,由61年后的6人,发展成如今的22人。
徐进端更是用了两年时间拿到了初高中毕业证,以优异地成绩考上了Z省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这一年他周岁13岁,虚岁14岁。
“允衡哥哥,你有空一定要来看我们啊”
“允衡哥哥,我们会想你的。”
“允衡,你一定要好好学习,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
徐进端握着院长妈妈的手点头:“妈妈,我会记得的,有空我会回来的,这里是我的家,永远都是我的家。”
“好孩子。”李文娟用衣袖擦着眼泪。
曹允衡是她那么多孩子里最有出息的,这次大学贫困生名额也是福利院出面申请下来的,不仅免学费,每月还会有15元生活补助。
这应该足以让这孩子独立了。
1963年,离起风不远了哟!
进入大学的徐进端犹如干涸的海绵,利用一切时间用于学习。
被排挤、被看不起是人生必经的坎。
对他来说还真不算什么!
这个年代能上大学的不是有一定家庭背景就是高干子弟,第三类才是普通百姓,
而医学院,除了高干子弟,更多的是医学世家出来的孩子,普通百姓学医的还真不多。
为啥?
因为这个年代学医是五年制,甚至是六年制的,比其他学科要多学一到两年,普通家庭供不起。
而像他这种孤儿院长大无父无母的孤儿考上医学院学的又是临床的学生就更少之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