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4章 期待

“既然如此,那我们便即刻行动。”林尘斩钉截铁地说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谢婉温柔一笑,轻轻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一场席卷全国的教育改革风暴,就此拉开了序幕。

林尘和谢婉连夜拟定了详细的计划书,包括建立更多的学府、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推广新的教育理念等。为了筹集资金,林尘决定开源节流,将一部分原本用于宫廷开支的银两,挪用到教育事业上。谢婉则亲自走访各地富商巨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成功说服他们慷慨解囊,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吴学政在朝堂上积极奔走,为教育改革摇旗呐喊。他深知,要推行一项新的政策,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遭遇阻力在所难免。但他始终坚信,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基,只有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在林尘、谢婉和吴学政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改革的阻力逐渐被克服。一座座崭新的学府拔地而起,一批批优秀的教师走上了三尺讲台,一本本承载着知识和希望的书籍,送到了孩子们的手中。

“赵夫子,您看这样教,孩子们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一间简陋却整洁的教室里,年轻的钱秀才正虚心地向一位老先生请教。老先生名叫赵夫子,是当地有名的教育家,在林尘的邀请下,他欣然接受了到新建的学府任教的请求。

赵夫子捋着花白的胡须,看着钱秀才充满求知欲的眼神,欣慰地点了点头,“孺子可教也……”

春日暖阳透过窗棂,洒落在教室里,照亮了一张张求知若渴的脸庞。赵夫子站在讲台前,手持书卷,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讲解着经史子集。钱秀才坐在第一排,聚精会神地听着,时而低头做笔记,时而抬头凝神思考。

“夫子,学生有一事不明。”钱秀才站起身,恭敬地问道,“书中所言,多是前朝旧事,于今时今日,有何借鉴意义?”

赵夫子抚须一笑,“问得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历史,并非要我们墨守成规,而是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今日之发展提供借鉴。”他顿了顿,接着说道,“就好比这教育改革,便是借鉴了前朝兴盛之时的教育制度,结合我朝国情,加以改进,方能取得如此成效。”

钱秀才恍然大悟,眼中闪烁着钦佩的光芒。他深深地被赵夫子渊博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所折服,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学习的决心。

在赵夫子等一批优秀教师的悉心教导下,钱秀才等学生如沐春风,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他们不再局限于死记硬背,而是学会了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创新。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频繁,讨论热烈,各种新思想、新观点层出不穷。

时光荏苒,转眼间,当年那些稚嫩的少年,已经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钱秀才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功名,成为了一名年轻有为的官员。他始终牢记着赵夫子等老师的教诲,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百姓办实事,为国家谋发展。

一日,钱秀才收到一封来自京城的信函,打开一看,竟是来自当今圣上林尘的亲笔书信。信中,林尘邀请他参加即将在京城举办的全国教育大会,并希望他能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分享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验。

钱秀才握着信函,心中激动万分。他仿佛看到了昔日课堂上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夫子,学生定当不负您的期望!”钱秀才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开始着手准备前往京城的行程……

京城,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全国教育大会正在隆重举行。来自五湖四海的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成果。

林尘身着龙袍,神采奕奕地坐在龙椅上,身旁是端庄优雅的谢婉。他目光炯炯地扫视着台下的众人,语气沉稳而有力,“诸位都是我朝教育界的栋梁之才,今日齐聚于此,共商教育大计,朕心甚慰!”

“教育乃国之根本,人才乃国之栋梁。朕自登基以来,便致力于推行教育改革,如今已初见成效,这离不开诸位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林尘的话语掷地有声,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

谢婉起身,走到台前,温婉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教育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希望诸位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台下,钱秀才听得热血沸腾,他仿佛回到了当年那个求知若渴的少年,在赵夫子的教诲下,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他站起身,向林尘和谢婉深深鞠了一躬,“学生定当不负陛下和娘娘的期望,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大会结束后,林尘和谢婉在御书房接见了钱秀才等几位来自基层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他们亲切地询问了各地教育改革的进展情况,并对他们在教育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

在林尘和谢婉的领导下,在全国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国家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徐徐展开……

然而,就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时刻,林尘的贴身侍卫匆匆走进御书房,神情凝重地递上一封信函,“陛下,海外来信……”

御书房内,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落在金丝楠木书桌上,映照着摊开的奏折。林尘批阅着各地呈上的教育成果报告,嘴角不禁泛起一抹欣慰的笑意。教育改革的成功,是他心头最引以为傲的成就之一。

“陛下,”谢婉轻移莲步,将一杯清茶奉上,“您已经批阅奏折整整一个上午了,休息片刻吧。”

林尘接过茶盏,轻抿一口,清香的茶水沁入心脾,驱散了几许疲惫。他放下茶盏,握住谢婉的手,柔声道:“婉儿,教育改革的成功只是第一步,朕希望未来我们的国家能够成为真正的文化强国,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实现他们的梦想。”

话音刚落,贴身侍卫便急匆匆地走进御书房,打破了这份宁静。他单膝跪地,双手呈上一封信函,语气凝重:“陛下,海外来信……”

林尘眉头微蹙,接过信函,拆开封泥。信笺上,娟秀的字迹映入眼帘,却并非来自熟悉的友人或是使臣,而是一位自称“守望者”的神秘人士。信中内容更是匪夷所思,提及了一本失传已久的古籍,名为《文枢经》,据说蕴藏着关于教育的终极奥义,能够真正开启民智,引领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盛世。

林尘反复阅读着信函,心中波澜起伏。《文枢经》?为何从未听闻?这“守望者”又是何人?他将信函递给谢婉,沉声道:“婉儿,你怎么看?”

谢婉接过信函,仔细阅读后,美眸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陛下,这封信来得蹊跷,但《文枢经》之事或许并非虚构。若真能找到这本古籍,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将是一次巨大的推动。”

林尘沉吟片刻,目光坚定:“你说得对,无论真假,我们都要试一试。传令下去,备车马,朕要亲自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