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历史讲台:你想当皇帝吗? > 第103章 减少成本就可以赚钱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3章 减少成本就可以赚钱了。

休息了十几分钟之后,叶枫再一次站上了舞台,道:“现在,钱的问题谈完了,那隋朝那庞大的粮食储备又怎么来的。”

“封建王朝属于小农经济,粮食的收成有限,还容易受到天气影响,它的上限也摆在那里。”

“那怎么办,只好降低成本了。”

“不断的增加来源,减少成本去向,那么粮食不就有了。”

“隋朝的粮仓分为两种,一种是官仓专门存老百姓上交朝廷的粮食,也可以说是农业税。”

“隋朝恐怖的税收我讲了,但是还不够如果发生大灾之年,朝廷要不要救济灾民,这就是很大的成本输出了。”

“灾民可是一个无底洞,想要养活灾民所需要的粮食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字,只进不出严重消耗粮食。”

“面对这种情况,杨坚给出的答案就是尽量不救灾民。”

说到这里,叶枫对着台下观众,道:“有初二的同学吗?”

闻言,一些年纪较小的观众不知道老师在卖什么关子,但还是有一位男观众站起来了,道:“老师,我今年初二。”

“好。”叶枫说完之后,在身后的大屏幕上随便点了点,出现一道题目据载,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八月,关中大旱,人饥之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据此判断,这种做法  A. 实现了富国强兵

b. 致使百姓贫穷

c. 导致了运河停工

d. 不利国计民生

“同学,这是一道初二的期末历史考题,来我考考你,你选择那一个答案。”

众多观众一下子懵了,站起来的男生更加懵逼,不是吧?居然连考题都准备好了。

其他古人和观众看着题目,顿时陷入了沉思,这道题就是对隋文帝最好的解释,不少观众心中在想,原来自己早在初中的时候就了解了隋朝啊!

古人看着上面的题目,一时间不是滋味。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选择第四个,因为这件事情他还埋汰过这位姨爷爷,这也太不人道了。

省钱也不能这样省,到头来还不是被杨广花完了。

刘邦感觉隋朝还真的像秦朝,对付百姓方面还真的厉害,不过隋朝明明有了秦朝的例子,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杨坚能建立隋朝大一统王朝,能力没得说。

可是如此对待百姓,真不怕百姓造反吗?

男观众开口道:“选择第四个。”

“答对了,等一下有一份精美小礼物送给你。”叶枫微笑的对着观众,道。

男观众一听,脸上浮现一丝高兴,道:“谢谢老师。”

叶枫指着这道题,道:“这道题目已经将背景点出来了,594年关中大旱。”

“杨坚听说了之后,开始吃斋念佛,天天责备自己,甚至当着文武百官的面都哭起来了。”

“说都是我不好,我没用让老百姓遭受了苦难。”

“于是,杨坚亲自动身率领着关中百姓去洛阳逃荒,救济灾民,一路上杨坚和灾民相处极为融洽广为流传。”

“被史书铭记。”

一些观众发出不屑的声音,“这不就是灾区领导摆拍嘛?”

“杨坚好皇帝啊!真不愧是明君,亲自带领灾民前往洛阳,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皇帝。”

“只是去洛阳的路上顺便路过了泰山,顺便祭祀泰山。”

“杨坚总不能为了去泰山而去洛阳吧?不可能!”

“杨坚是为了百姓,率领关中百姓前往洛阳救济灾民。”

叶枫声音当中带着不容置疑,不由得让赵匡胤笑了一声,如此阴阳。

观众百分之一百不信啊!关中有粮食为什么要去洛阳,还有灾民去洛阳的路上要死多少人啊!

叶枫恢复平静,道:“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那些灾民赈济了吗?”

“史书上说赈济了灾民,只不过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灾民必须跑到洛阳才行。”

“换句话来说,灾民要从关中一路走几百里到洛阳,这才能得到赈济粮。”

“至于中途退出或者根本达不了洛阳灾民,这就不归杨坚管了。”

“杨坚舍不得钱,吃了关中的粮食还要花大量的成本从其他地方运过来,还不如让贱民去洛阳吃。”

“反正洛阳的粮食便宜。”

“至于百姓的命,没了就没了,总之不能让我做亏本的买卖。”

隋朝的百姓在皇帝和官员眼里真的是人吗?一部分观众忽然感觉背后发凉,这也太可怕了。

“另外一种就是义仓,这是杨坚提出来的新粮仓。”

“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

“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即委社司。”

“每年收积,勿致损败,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

“大概意思就是老百姓要自愿在义仓里面存了粮食。”

“等到大灾之年的时候你就可以从义仓里面将你以前存下来的粮食取走,”

“甚至可以救济灾民。”

“政策好不好?”

叶枫又发出疑问,这个时候观众已经知道了,这个政策绝对有问题。

听完叶枫说完之后,部分古人难以接受“粮食存在自己家不好吗?”

“还救济灾民,我们还等丰年的时候攒下一些粮食留到来年来吃呢。”

叶诗琪大声道:“不好。”

叶枫颔首,道:“一样的道理,这个政策乍一眼看上去挺好,但是认真想一想义仓的管理就有大问题。”

“那些管理的人真的不会把米偷偷的运出去卖吗?”

“还救济灾民,等到真的有饥荒发生的时候,别人要用你的米去救济灾民,米真的能到灾民的手上吗?”

“问题一大堆,理想是好的,现实很残酷。”

“白花花的米就相当于白花花的钱,想要把这些米运出去的方法太多了,那些当官的动动手指头就行了。”

“所以,老百姓肯定是不愿意将自己的粮食上交。”

“义仓没有百姓愿意存粮,但纸面的数据依然要棒,要让杨坚开心。”

“所以隋朝官员很愉快的造了假。”

“造假一时爽,查起来就难受了。”

“当杨坚打开义仓一对账本,我艹,你们骗我。”

“我这么好的政策都不执行,好,好,好。”

“以后义仓由官府专门运营,每年都要交义仓的粮食,来应对突发的大灾之年。”

“没办法,原本杨坚是想靠百姓自觉,结果百姓不领情,杨坚只好为了百姓,帮百姓管理义仓。”

“至于管理义仓的费用百姓出,俗称义仓税。”

“我们说赚钱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成本问题,然而杨坚赚钱没有成本,成本都是由老百姓来承担的。”

“所以,杨坚的赚钱和存储粮食的速度是极其恐怖,给杨广留下了极其深厚的家产。”

“好让杨广可以肆意的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