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入京
经过数日的马不停蹄、日夜兼程,上官恒逸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大军军营。
当刘淇看到上官恒逸竟然亲自前来督战,心中不禁涌起一阵震惊,而后迅速恢复镇定,以严肃的态度迎接他的到来,并将当前的布战计划详细地向上官恒逸禀报。
上官恒逸认真倾听着刘淇的汇报,在了解完所有情况后,上官恒逸毫不犹豫地下令传信给郗卓文,告知他郗卓音仍然活着的消息,并下达攻城命令。
这个消息对于郗卓文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让他对攻城的决心更加坚定。
这边,随着上官恒逸一声令下,整个军营都被动员起来,士兵们迅速集结,翻越南山,朝京城方向进军。
当大军行进至葛山时,上官恒耀在此遣兵调将,兵部及皇城兵力全部集结在此,葛山是最后一道屏障,下了严令必须死守,可心里也明白,哪里抵挡得了上官恒逸的铁骑。
上官恒耀端坐在金殿之上那高高在上的龙椅之中,面色凝重如铁,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使得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苍老许多。
自从他登上皇位的那一天起,就没有享受过哪怕一天的太平日子,国家内外交困,外有强敌环伺,让他心力交瘁。
他不禁自问:难道是因为自己不够勤勉吗?每日清晨都会准时上朝,从未有过一日缺席,努力处理各种政务,但为何如今自己面临的局势却依旧如此艰难呢?
今日早朝,自大臣们参拜皇帝万岁之后便是一片肃静,皇上没有喊平身,大臣们唯有一直跪着,这都半个时辰过去了,金殿里开始有了骚动,纷纷你看看我,我观望着你,都在揣测着上官恒耀的心思。
不久,殿门外一名武将快步来报,道:“禀报皇上,葛山失守了。”
此报一响,金殿内的人无意不震惊惶然,纷纷为自己的性命担忧起来。
上官恒耀的心猛然一突,还没来得及做出决定,又有一名武将快步进殿禀报:“启禀皇上,京城东郊已被敌军攻陷。”
这一报彻底让金殿里的人惊慌起来,恨不得立即离开大殿,可又怕上官恒耀现场发难,在原地打转。
此时凌丞相道:“启禀皇上,如今大势已去,敌军势不可挡,臣以为留得青山在,来日再图谋,当下可让驻守京城的所有兵力护送皇上离开京城避难。”
其他也纷纷附议,道:“请皇上撤离京城。”
上官恒逸心中顿时一阵恼怒,道:“撤出京城,朕岂能再次图谋回来?朕若撤离,这江山社稷就落在上官恒逸那小子手里,朕。。。”实在是不甘心,自己竟然输给曾经最看不起、令人最愤恨、最鄙夷的人,拍案而起,厉声道:“朕要跟他殊死一战。”说罢,眼中满是决绝。
大臣们闻言,皆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是好,就在这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一名侍卫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禀报道:“皇上,敌军已攻进皇宫!”
金殿内瞬间乱作一团,大臣们四处逃窜,上官恒耀望着这混乱的场面,心中满是愤怒,大声道:“都给朕回来!朕是天之骄子,九五至尊,你们竟敢弃朕而去!朕要将你们一个个赐死!”怒声在金殿里回响,却没一个人再理会他,纷纷提袍快速离开大殿,向皇宫外蜂拥奔出,生怕跑晚了,被上官恒耀杀了。
上官恒耀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涌起一股无尽的悲凉,缓缓地从龙椅上站起身来,每一步都显得异常沉重,仿佛整个世界都压在了他的身上。
他慢慢地走出大殿,脚步踉跄,仿佛失去了方向,走着走着,他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脚步猛地加快,如疾风一般冲向自己的寝宫。
寝殿里,同样是空无一人,一片死寂,心中更加凄凉,他呆呆地站在原地,环视着四周,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
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剑架上那柄泣血剑上,这把剑,曾经是他的骄傲,也是他的象征。然而现在,它却孤零零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主人的孤寂与落寞。
上官恒耀缓缓走到剑架前,颤抖着伸出手,握住了剑柄,凝视着泣血剑,眼中的凶光愈发浓烈,仿佛要将这世间的一切都吞噬殆尽,他下定了某种决心,紧紧握住剑柄,转身大步朝着后宫走去。
后宫里,宫女和太监们像发了疯似的四处逃窜,一片混乱,他们惊恐地尖叫着,完全不顾及上官恒耀这个皇帝的存在。
上官恒耀见状,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怒不可遏的举起手中的剑,对着那些逃窜的宫女太监们狠狠地砍去,一时间,鲜血四溅,惨叫连连。
此时在人群中看到璞玉也在其中,微微一惊,有了别样猜测,举剑冲了上去,璞玉见状,顿时吓得面色惨白,连连后退。
上官恒耀的剑已经迫近她的喉咙,质问道:“你也要走?原来你是上官恒逸安插在朕身边的奸细。”
璞玉大感冤枉,慌忙跪下道:“不是,臣妾不是奸细,求皇上饶臣妾一命吧,臣妾只想多活几日。”
上官恒耀此刻哪里会信她的话,一剑刺了过去,正中胸口,瞪着她的眼睛道:“既然是朕的女人,就该跟朕一起同生共死。”
璞玉瞪大双眼,难以置信地看着上官恒耀,鲜血从嘴角流出,缓缓倒下。
上官恒耀看着她的尸体,心中没有一丝怜悯,转身继续向前走去,来到皇后殿中,只见凌书暖正抱着两岁左右的太子正坐上方,见他浑身是血,右手紧握长剑,剑上也被鲜血侵染,心中一凛,下意识的抬手捂住孩子的眼睛。
夫妻俩四目相对,已然明白一切,凌书暖面色沉静,似乎已做好赴死准备,双眼紧紧盯着他。
上官恒耀慢慢地走到近前,步伐显得有些沉重,每一步都承载着无尽的悲伤和无奈,站定在凌书暖面前时,他的声音低沉而又带着一丝决绝道:“与其让人将你们捉去受尽凌辱,还不如今日我们同归于尽,一家人共赴黄泉。”
凌书暖静静地看着他,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哀伤和绝望,道:“夫妻一场,来生共勉。”这句话说得很轻,却如同重锤一般敲在上官恒耀的心上。
说完,凌书暖闭上了双眼,仿佛已经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紧紧地抱住怀中的孩子,似乎只有在这个小小的生命身上,她才能找到一些温暖和依靠。
孩子或许感受到了母亲的悲伤,身子开始有些吃紧,不安地躁动起来,试图挣脱凌书暖的怀抱。
上官恒耀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心中犹如被针扎一般疼痛,现在才幡然醒悟,自己一直身处在幸福之中,妻子秀外慧中,儿子是如此的可爱,而他却一直因为另外一个女人忽略了她们,如今还无法保护好他们,无力感让他感到无比的痛苦和自责,眼眶湿润,双眼瞪出血红,举起长剑。
正在他即将要将长剑刺出去时,门口一人厉声道:“你在干什么?!”
两人闻声看去,只见熊氏正站在门口,既震惊又愤怒,上官恒耀猛然醒悟了似的,竟然想杀了自己老婆和孩子,拿剑的手瞬间垂落,自责的看着凌书暖。
熊氏走近道:“没出息的东西,只有废物才会自暴自弃,将剑刃对准自己的人,给敌人腾位置,赶紧随我撤离京城。”
上官恒耀瞪大了眼睛,满脸不可置信地看着熊氏,嘴角微微抽搐着,想要说些什么,但喉咙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发不出声音。
熊氏的手微微颤抖着,胸口剧烈起伏着,显然是气得不轻,怒视着上官恒耀,厉声道:“你这个蠢货!你以为死守京城就能保住皇位吗?你看看外面的情况,敌军已经兵临城下,京城根本守不住,再不走,我们都得死在这里!”
上官恒耀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紧紧咬着后槽牙,倔强的道:“朕是皇帝,朕不能离开京城,这是朕的江山,朕死也要死在这里!”
熊氏见状,气得差点晕过去,她深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语重心长地说道:“皇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我们能安全撤离,将来还有机会夺回京城,重振朝纲,可若是您执意留在这里,不仅皇位保不住,我们全都要跟你一起陪葬!”
上官恒耀凄楚的一笑道:“我们还能去哪里?”
熊氏一脸凝重地说道:“事已至此,我们别无他法,只能前往棰橐城,向西兆人投降。时间紧迫,一刻也不能耽误,大家什么都不要带,轻装上阵。西门由凌宴带领军队坚守住一条通路,暂时没有敌军侵犯,这是我们最后的生路,不要再犹豫了,速速撤离!”说罢,眼神示意凌书暖起身。
凌书暖心中虽有万般不舍,但形势所迫,她也无可奈何,紧紧地抱着怀中的孩子,走向熊氏。
上官恒耀站在原地,目光凝视着殿内的雕梁画栋,这一切都将离他而去,心中顿时充满了无尽的留恋和不舍,深深吸一口气,毅然转身,紧紧握住手中的长剑,护在熊氏、凌书暖和孩子这几个最重要的人身后。
此时,上官恒逸带着兵将势如破竹,一路强攻猛击,很快攻破皇宫大门,直捣皇宫内庭,在各处宫殿搜寻一番,并未找到上官恒耀人影。
当得知他已经携带一家老小在凌宴的护送下向西逃去时,心中不禁冷笑一声,这正中他的下怀,当初他给扣下的那些莫须有的罪名,至今还未能洗刷干净呢,如今正是为自己正名的大好时机,若不能将罪名还给他,又如何能心安理得地登上皇位呢?到时候怕不是跟他一样,每日提心吊胆,人心惶惶。
要当皇帝,就必须让自己的形象洁白无瑕,绝不能有半点瑕疵,所以,当即决定只派出一支骑兵去追赶他们,这支骑兵人数虽少,但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士,不求能将人尽数抓住,也可令上官恒耀一行吓破胆子。
而当大军顺利地将整个京城纳入掌控之后,上官恒逸并未如众人所料那般立即入住皇宫,而是选择暂时落脚在涑阳王府。
很快,郗卓文也率军进入皇城境内,得知上官恒逸已经落塌涑阳王府,便携身边心腹将士前来复命。
上官恒逸与众部将在涑阳王府热情接待了郗卓文一行,两人时隔一年再次相见,相视一笑,郗卓文抱拳行礼后,兴奋道:“属下携部下前来向王爷复命,不负王爷所托,攻下京城南门,此次攻城顺利,全赖王爷英明指挥。”
上官恒逸微笑着点头,看着他很是欣慰,道:“多亏诸位将士拼死效力,如今上官恒耀西逃,本王已派骑兵追击,定要让他为昔日的恶行付出代价。”
郗卓文道:“如今整个北兆南部和东兆都在王爷掌控之中,南兆不足为惧,西兆常年与上官恒耀鏖战,此刻他选择西逃,不是自投罗网,被人鱼肉吗?”
此时衲融道:“郗将军有所不知,上官恒耀与西兆之间的恩怨过节,他若投降,说不定西兆女王还会看在往日情分上收留他呢。”说罢饶有趣味的笑了笑。
郗卓文自是不知,不明所以的看着上官恒逸,想询问缘由。
上官恒逸却不想在此时道破,道:“你现在回到京城,不如回府上看看,把家里重新打理一下,岳父一案,本王会给他沉冤昭雪的。”
郗卓文闻言脸色沉了下来,心头被悲伤和无奈席卷,正色道:“是。”
待郗卓文带着自己的部下离去,上官恒逸陷入沉思。
衲融在旁提醒道:“王爷,此刻京城已经尽在您手,是不是该接王妃回府了?”
上官恒逸眉宇一挑,接下来恐怕就要提议登基一事,犒赏三军,论功行赏,正在他思量时,一名士兵匆忙来报:“王爷,追击上官恒耀的骑兵传回消息,他们追至棰橐城范围时遭遇西兆伏兵,骑兵损失惨重,上官恒耀已向西兆方提交投降书,棰橐城、藏之城、邪末城以及古辽城,原本的北兆精兵都已停战,统一归顺西兆。”
上官恒逸眉头紧锁,心中暗忖,正中下怀是一件好事,不过紧接而来的是上官恒耀的兵力与西兆人合谋后形成的更强大的一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