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逍遥侯内 > 第983章 登州,我回来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天刚大亮,登州码头上已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附近卖吃食的小商小贩们,早已掌握了赚钱的规律:从海上来的各国客商们,最馋的就是青菜和瓜果。

往往,商船靠岸并经过市泊司的清点检查后,不管是船东,还是水手、舵工,都会拥到距离最近的瓜果摊前,买一大堆瓜果,也懒得洗了,用袖子擦一擦,直接就是一通狂啃。

水手们啃过了瓜果之后,会让商贩们整几张夹着青菜的汤饼或是蒸饼,就着五文钱一碗的茶水,美美的饱餐一顿。

船东、舵工和船长,他们收入高,也舍得花钱。吃过瓜果解了馋后,他们大多会去码头区的精致酒楼,点上十几样下酒的小菜,让酒博士烫几壶李中易垄断经营的“女儿红”,再叫来两名唱小曲的歌女,可谓是快活逍遥自在之极。

起初,码头区的小商小贩们,不太理解豪商们阔绰的花钱如流水。慢慢的,和水手们接触多了,大家也都了解了内情。

利用海船运货做生意,其实是件风险极大的买卖。毫不夸张的说,是把脑袋系在裤腰带,即使发了财,也赚的是卖命钱。

不管是船东也好,还是船长、舵工也罢,谁都不敢保证,吃了这顿饱饭之后,还有没有下顿美餐可食?

所以,在平安到达了目的地之后,船东、船长和舵工,都抓紧时间享受。尽可能的对自己好一点,免得赚了大钱发了大财,却无命享受。

自从,李相公开放了登州作为对高丽贸易的唯一市泊码头之后,登州的市面日益繁荣起来。

起初,仅仅是几家小商小贩在码头上的饮食区内摆摊设点,卖的也多是些炊饼、蒸饼之类的干货。

慢慢的,随着大周各地的客商,以及南边吴越和唐国的客商纷至沓来,做买卖的小商小贩眨个眼的工夫,便膨胀到了三十多家。

南来北往的客商,海运贸易日益兴隆,颇有些日进斗金之势头。紧随其后的是,开茶肆的,开酒楼的,开客栈的,唱小曲子的,说书的,甚至是开鸡馆的,也都纷纷跑来安营扎寨,想方设法的从各路客商的兜里,分一杯羹。

李中易曾经精辟的评价过这种现象,垄断贸易是龙头,可以带动各种消费场所的发展,形成只要你有钱并且舍得花钱,不愁找不到乐子的完整产业链。

在平卢节度的辖境内,无论哪国或是哪个地区的客商,不管运送多少货物进来,只须到市泊司驻各州县以及码头的关卡,完整登记货物的数量即可,并不征税。

专门的商税,只在货物产生交易之时,才按照销售的数量,按照十税二的比例进行征收。

精明的商人,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并纷纷赶来做买卖。

大周朝建立之后,从太祖郭威开始,一直到小皇帝登基,统一执行二十税一的商税,也就是总货值的5%的税收。

但是,这二十税一的商税,每过一座州城或是县城,都要交纳一遍,哪怕你一件货都没卖出,也照收不误。其综合税负比,简直是高得惊人。

李中易在平卢节度境内推行的十税二的税率,看似高得吓死人,然而,单单是垄断着去高丽的贸易,就足以吸引客商们赶来发财。

更重要的是,货物只须在任一市泊司衙门或关卡登记造册之后,便可畅行于平卢辖境内的任意地方,货物没卖出绝不征税。

这且罢了,在平卢辖区内已经免除了州县的城门税,包括以城门为基础的各种苛捐杂税,一律都没有。

商人是逐利的,只要他们算清楚了其中的利弊,一定会想方设法的赶过来做买卖。

李中易是个讲规矩的官商,无论是口碑还是商誉,都棒得让人无可挑剔。

毫不夸张的说,在整个大周朝政事堂里的相公们,对商人们最友善,也最讲规矩的,除了李大相公之外,还有何人?

市泊司虽然对偷税漏税的打击异常严厉,但是,只要你是正经做生意的商人,平卢节度使辖境内的营商环境,排在令人傲娇的第一位。

南来北往的货船,接踵而至,商贩的生意顿时火爆起来。有些味道好,斤两公道的小老板,一连忙碌了一个多时辰,才有机会坐下来歇口气喝碗茶,捏捏腰捶捶腿。

别看他们纷纷埋怨,忙得连早饭都没工夫吃,可是,偷偷数钱的时候,笑容却是发自内心的灿烂。

李中易特别重商,其实是基于世界史上下几千年的经济发展基本规律,浓缩下来就是一句话: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无工不强!

在目前生产力条件低下的时代,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其实是白日做梦,仅仅只是处于工业萌芽最原始的阶段而已。

远的且不提,单单是炼钢的技术,就还差得很远。李中易在高丽国内偷偷的造炮,炼出来的钢材,无一合格堪用,只能用铜来代替。

李中易用来造炮的铜,绝大部分都是抄了高丽国中战败的权贵之家,举凡铜盆呐,铜镜啊,铜炉啦,都被征服者洗劫一空。

另外,高丽国虽然不盛产铜,但是,也还有几座小铜矿。只是,每年的产量非常低,总共也才两万多斤。

这么点铜,如果拿来铸钱的话,成本必定会高得惊人,完全没有参考价值。

临近正午时分,登州码头上突然出现了大批官军,他们还是和以往一样,开始高声吆喝着清场。

码头上做买卖的小商小贩们,已经适应了隔一段时间,官军就要清场一次的规律。大家纷纷动手,将占道经营的小摊子,往后边边挪动。

然而,和往常不同,当商贩们挪动到平日退到最后的位置,官军们依然把他们继续往更后边的位置赶去。

“太尉,今儿个这是怎么了?”有个见过些世面的商贩,壮着胆子问比较面熟的一位队正。

那位队正抿嘴一笑,淡淡的说:“管好你的嘴巴,不该你问的事儿,就不能瞎打听,懂么?赶紧的,快点往后退吧,耽误了正事,你担待不起的。”

就在商贩们,还在纷纷扬扬的后退之际,码头的上空突然传来了雷鸣般的马蹄声。

草民们从来都喜欢看热闹,商贩和客商们不由自主的伸长脖子,踮起脚尖去看。

不大的工夫,就见两杆火红的三角牙旗,映入众人眼帘。其中一杆牙旗上书几个大字:征东招讨行军大总管,另一杆牙旗则只有一个镶嵌金线的大字: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