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盐花生的好味道
洗干净了手,将已经入围的盐花生端了出来,一群人就围在一起吃了起来。
风晚晴最爱吃的是那种嫩嫩的落花生,连带着皮都能放在嘴里咀嚼一番。
那种嫩嫩的味道,搭配这盐的鲜味,特别的好吃。
风三林喜欢长得稍微老一点的盐花生,虽然壳不能吃,可是里面的花生米却是有嚼劲。
其他人也各有各的偏好,品尝到这么好吃的东西,大家的双眼都笑眯了。
“你们先吃着,我给爹和杨家送点去!”方芸此时想起了什么,就站了起来。
在山村里就是这样的,邻里之间,关系好就喜欢互相走动着。
这不盐花生好吃,方芸就惦记着给两家人都送一些出去。
风三林见了之后,于是也将手里的落花生壳放在桌上。
“我跟你一起去,两个人快一些!”
接着,风氏夫妇就一人装了一些落花生,分别朝着于家和杨家走了去。
剩下的一群半大的孩子继续欢畅的吃着。
方芸去了杨家,杨家也正好在张罗着晚饭了。
见到方芸拿了落花生来,何大婶感激的收下了,同时也将家里炸的酥肉也装了一大盆给方芸。
原本方芸想着杨家日子也紧巴,并不打算收的,谁知道何大婶把脸一板,然后就将酥肉放方芸怀里放着,大声的说道:“怎么看不起你何大姐吗?赶紧的,刚出锅的,给你家孩子解解馋,这可是我做婶子的一点心意,可不许拒绝!你要是拒绝了,你以后你家拿啥东西来,我都不收了!”
方芸听到这话,顿时笑了。
“我收,我收还不行吗?”方芸小心的将这盆酥肉拿好,接着又叮嘱道:“盐花生赶紧吃啊!不够了再上我家来拿!”
说着,方芸就离开了。
何大婶的脸上这才露出了笑容来。
这边,杨家的三小子和杨烟儿已经趴在桌上吃了起来。
杨大婶走了进来一看,顿时叉着腰大会大声的问道:“洗手了吗?你们这群皮猴!杨明,赶紧带着你的弟弟妹妹去洗手!”
吃得正欢畅的一群小子,这才想起了洗手这回事来。
赶紧带着杨烟儿一溜烟的跑出去了,在水井边打了水,洗了起来。
杨志此时也从外面走了回来,见到桌上的落花生,也伸出手来拿了一颗。
结果刚扔进嘴里,何大婶一巴掌就拍了够来,打在了杨志的手上。
眼睛一瞪,何大婶没好气的说道:“洗手,咱们家这几个臭小子不爱干净,就是跟着你这个老爹学的!”
杨志嘿嘿一笑,也不反驳,乖乖的也出去洗手去了。
“哈哈,爹,你肯定也被娘骂了吧!赶紧的,我给你舀水,洗了手咱们就去盐花生,可好吃了!”杨明看着灰溜溜走出来的老爹,顿时大笑起来。
“臭小子,没大没小的。你娘那是和我亲着了,你懂啥!”杨志一张老脸都红了,拉不下脸皮板着脸呵斥着大儿子。
“嘿,我知道!村里那些婶子不常说打骂都是爱,以后我让娘打重点,表示她和爹越亲近!”杨明一点都不怕,直接拆台的说道。
这话一出,杨纯和杨川以及杨烟儿都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杨志正要教训一下杨明这个臭小子,结果何大婶已经走了出来。
“你们还在磨蹭什么,不想吃盐花生了啊,一会儿我一个人吃完了啊!”
这话一出,影响力可是大大的。
于是杨家父子快速的洗了手,一窝蜂的又跑了回来。
美美的吃着盐花生,杨川突然想起了什么。
“爹咱们家明年也种些落花生吧!这盐花生的味道,真的太好吃了!”
这话一出,其他三个小脑袋都跟着点了点头。
何大婶听到这话,笑了。
“行了,别眼巴巴的瞅着你爹了!一会儿我厚着脸皮去要问问。”
四个小孩子听到这话,立马欢呼了起来。
风三林去于家的时候,于鼎立正坐在椅子上抽着烟。
不知道为什么,看着老爷子一个人孤零零的坐在院子里,风三林的双眼有些酸涩。
“爹,我来给你送些盐花生,不过这东西胀腹,你悠着点吃啊!”风三林喊道。
于鼎立抬起头来,见到是风三林进来了,脸上多了几分笑意。
“三林啊,是你来了啊!”说着,于鼎立就朝着里面喊了一句:“杏儿,赶紧的,给你三叔端个板凳出来!”
风三林听了,顿时摇了摇头。
“杏儿,别忙活了,三叔自己来,你忙你的吧!”
于杏儿此时正在做晚饭,听到风三林的话,就应了一声。
“那行,三叔你自己拿一下,晚上留下来吃个晚饭吧!”
“不了,你婶子家里做着饭了,你空了也出来吃吃盐花生,好吃了!”风三林回答道。
“好!”于杏儿应答了一声,接着里面就传来了菜下锅的响声来。
风三林自己端了一个板凳过来,坐在了于鼎立的身边。
一边拿出了一些盐花生来,风三林一边剥了花生米出来,递给了于鼎立。
于鼎立笑着接了过来,放进了嘴里。
吃了几口,于鼎立的终于开怀了。
“好吃啊!味道真不错!也难为你们了,吃什么都惦记着我!你看看你大哥和二哥,一个在牢里,也顾不上我,一个离开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看过我,哎!”
风三林听到话,顿时明白于鼎立的之前为什么看着那么的落寞。
谁不想自己的儿女孝顺,子孙环绕在周围,一家人热热闹闹的。
这样的冷清,难怪于鼎立会难受。
可是这宽慰的话,风三林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只要转移了话题。
“爹,我看杏儿马上也快十二了,也该给她好好相看个人家了,要不找个可靠的小子上门,这家里也就热闹些了。!”
说起这个,于鼎立一下子想了起来。
“你不说,我都差点忘了这事儿了。杏儿都快十二岁了,的确该相看一下了,要不然过几年就有些来不及了!”
要知道,在青山村的风俗,女子十二岁的时候,家里的人就开始留意周围的有没有合适的小子了。
一来是提前物色,顺便考察一下对方的人品家世等等。
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留意的时间长,就知道这个人的好坏,才能放心的将闺女嫁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