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佛慈悲,朝闻道夕可死矣……”
“我佛,终见大罗……”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佛,佛……”
“甘为佛门子,永诵梵门经,哈哈……”
“参见我佛……”
………
恍惚间,漫天都是梵音低唱,无数佛陀,菩萨,罗汉,比丘的身影在宝座四周不断沉浮,空气中都仿佛能嗅出淡淡的佛理莲香。
正大,浩然,慈悲,普度。尽显菩提,威严,极乐,光明。无数生灵被度化,不多不少,刚刚好三十座城池,里面无数的生灵被度化入佛门。
三十座城池的生灵盘坐而下,赞颂佛门,仿佛世间佛子,解救众生,无数的经文涌现,耶和华看见如此,眼瞳闪烁,这样的伟力,尚未触动全力,却已经度化三十座城池的人,这是何等的手段,而且度化之力不多不少,不增不减笼罩三十座城池,就连他现在也做不到。
灵族既然是以信仰成道,当然有这样的手段,叫做‘大信仰术’,只要被真言笼罩,便可进行度化,别说灵族的其他人,就连耶和华体内神国的许多生灵都是度化而来,而且大多是灵族的敌人,反正这些人不是杀了就是炼化,还不如为自己的修为提供一份力量。
至于准提说这三十做小城池是送给灵族的礼物,准提敢送,他也不敢收,收来何用?整座城池的生灵都被准提度化,对灵族没有丝毫的信仰。
至于你说让这些生灵改变信仰,说实在玩弄度化之术,除了接引圣人,还有谁比得上万佛之母准提呢?准提睁开眼睛,轻吐一口气,这样子大范围进行度化对他来说还是有些消耗,他这副身体可不是他那圣人之身,要是圣人境界,何必还要吟诵佛经,轻声一吐便是万灵皈依,而且毫无消耗。
毕竟他是谁?是佛的起源,是万佛之母,论起修行或许比不上道门,但是度化之术,佛门可是拿手好戏,没有一手度化的本领,你也别说你是真正的佛门子弟。
在这里就看出西方教其实有两种修炼的方法,一种就是如接引一般,他不凝练佛国,修炼大梦道经,佛道融合,苦行僧一般,正如六年苦行历诸难事,但为降伏诸外道故;又欲令诸众生起精进故;一麻一麦为所食者,欲令身器得清净故。
接引信奉的是形在苦者,心则恼乱;身在乐者,情则乐着。是以苦乐,两非道因。譬如钻火,浇之以水,则必无有破暗之照。钻智慧火,亦复如是。有苦乐水,慧光不生,以不生故,不能灭于生死黑障。今者若能弃舍苦乐,行于中道,心则寂定,堪能修彼八正圣道,离于生老病死之患,一思一念皆为苦,苦中做乐方为佛。
而准提则是修炼度化,信仰之道,稽首皈依苏悉帝头面顶礼七俱胝
我今称赞大准提唯愿慈悲垂加护
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侄他。唵。折戾主戾。准提,婆娑阿。
从后世流传的准提咒来看就知道准提所修之道,以佛为根,皈依为法,三千大道为其资粮助长,这就是佛。相对于后世的一些误解,说什么佛道,佛道,佛就是佛,道就是道。
道代表着世间的本源,万物之起源,无法规,无定律,无空无色,无法无天,不可说其命,不可绘其貌,而佛也是如此,就是换种说法,但是佛和道却也是不同,就如蓝星,虽说四片大洋都能说是海,但是太平洋是太平洋,大西洋是大西洋,不能混为一谈。
所以说佛魔道,三者同却不同,或许到最后殊途同归,但是就连鸿钧都有道魔之争,连他都无法摆脱如此,还有谁能摆脱这呢?
“圣人辛苦了,不过这城池还是留给圣人当做歇脚之用,毕竟圣人万尊,若是累着圣人就是我们不对了。”耶和华皮笑肉不笑地说道,但是话却有些奇怪了,虽说现在准提不是圣人至尊,但是只要位及天仙,一口真元便可维持自身千年寿命,岂会累着。不过是个借口罢了。
准提嘴角也有些抽动,你说不收就不收,本佛也不会强塞给你,但是你说我会累着?这也太扯了吧,不过准提倒是见到同道中人,这道不是佛,而是无耻之道,你说能不分事实还能一副担忧地说出这些话了,也没谁了,准提倒是略有感悟。
准提也笑道:“耶施主有心了,体贴众生,当有佛性,可悟大自在之意,有成佛之资。”隐隐中准提也抛下一个诱惑,若是耶和华能加入西方教,一尊佛位跑不掉的了。
佛教的果位实力是一部分,但是却有着别的含义,不说准提和接引两尊佛祖,就像后世的地藏王菩萨,一身修为不弱于药师尊王佛,但是还是不能称为佛,为何只因宏愿未实现,一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让他修为大进,甚至参悟佛教的大慈悲,大无我之心,悟透佛教的万物皆是佛的境界,但是自身却因为大宏愿不能成佛,这是与天道结下因果,若不能实现,自然没话可说。
还有观世音菩萨,他本来为阐教中的慈航道人,一身修为堪比佛,但是最后却只能成为菩萨,为何?
因为佛教的果位修为是一个层次,但是佛教更看重的是‘见’‘觉’,不然何来一朝顿悟,立地成佛之说。佛门境界到了,就到了,剩下只是积蓄法力,但是道门就算是悟道也不可能增长飞快,但是胜在稳。
佛门的你不悟透就永远不可能再进一步,所以佛门需要慧根便是如此。而佛门之中说多果位也不多,能上台面的就三个层次。
罗汉觉悟但无情注重个人修持和觉悟,能够参破五蕴、看破生死、脱离烦恼苦海、自证菩提、得入小乘果位。这就是罗汉,觉悟却无情,所以有些罗汉的实力甚至比菩萨还强,如降龙罗汉,伏虎罗汉等等。
而菩萨觉悟尚有情?自己觉悟了,又发心救人。“自立立他,自觉觉他,牺牲自我,普济众生”是大乘菩萨永不退失的行愿。“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萨发心。”菩萨已经悟透了“五蕴皆空”,因为“有情”,尚未到一切皆空的境界,只是接近佛境,还没有成佛,但他们却发愿将众生超度到更高的层次,也就是让众生成佛。自己还未成佛却想世间为佛。
而佛“觉者”、“知者”、“觉”。“觉”又有三层含义。自觉、觉他和觉行圆满,介于有情和无情之间?对芸芸众生,在官与不管、度与不度之间,他只是用一片佛光引导我们自己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