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圣人开创儒家之后,其实一直不温不火,直到科举制度开始兴起,儒家才算真正在中华大地茁壮生长,后世所谓“儒皮法骨”的说法,也只是旁人尖酸之词而已,儒家人用法家的手段,便是法骨了么试想一下那些执掌三法司的官员,哪一个不是孔圣门生,又有哪一个会去拜商鞅,拜韩非了
真正主导的,还是儒家。
而能让儒家坐稳“江山”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科举制度,科举让中国从世族社会变成庶族地主社会,这固然让文明为之进步,同时也死死地局限住了中国的发展方向,把中华文明钉死在了文道上。
就拿后世的历史进程来说,汉唐为什么能够雄视天下,打的整个天下都战战兢兢,到了宋朝以后,却外事频弱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科考的兴起。
汉唐之时,都有一些秦制的影子在里头,万事军功为上,就拿初唐时期来说,那时候只要关中百姓知道国家有战事,都不需要朝廷号召,他们自己留背着干粮上战场去了,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只要敢豁出(『性』xg)命,就可以捞到战功,就可以让家里人过的好,如果运气不错,还可以让自己封官得爵,从小民阶层跳脱出去
那个时候,汉人百姓都是愿意打仗的,他们出去打仗,哪怕只是做一个伍长,或者不起眼的队正,回了故土也都可以混一个村长里正的活儿干干,否则汉唐为什么民风彪悍,单纯的因为(『性』xg)格
那宋人便不是汉人了
到了宋朝以后,那位赵太祖为了防止武将再像自己那样“黄袍加(身shen)”,干脆就断了武人的根,把文人给抬上了天,这一台不要紧,从此整整一千年,文人们便没有下来过。
明朝七十二个倭寇,便追着三千卫所军肆意砍杀
制度是可以影响一个民族的(『性』xg)格的。
我只要去读书科考,就可以做大官,就可以高人一等,甚至地位比起那些在战场上厮杀的武将还要高出一头,那我为什么还要豁出(『性』xg)命,提着脑袋去战场上厮杀,去做那些文人眼里的大老粗
所以,改革科考是刻不容缓的事(情qg),奈何启国的文人势力已经被赵家捧了百多年,就连赵显也轻易得罪不得,他刚兵变那会儿,跟谢康高明玉稍稍提了一些改革科考的想法,就被两位宰辅断然拒绝,那时候的赵显知晓自己没有推翻一切的能耐,因此就忍了下来。
如今六年过去了,这帮文人又主动惹到了他头上,赵显自然再不用忍耐,他心里那个来自后世的灵魂,比任何人都要清楚,这些文人锦上添花可以,雪中送炭却是万万不行的。
这个世界上只有力量才是最大的道理,那些文人嘴里的道理,狗(屁i)不是。
谢康被赵显的话惊得愣在了原地,他坐在椅子上久久没有说话。
赵显就这么淡淡的看着自己这个表叔。
六年前,谢康跟高明玉两个人,可以用辞官的方式来威胁赵显,阻止他改革科考,动摇文人根基,那时候赵显跟谢康还有高明玉,只是一种变相的“合作关系”,可六年后的今天,赵显手底下已经人才济济,说句难听的,他谢康今天致仕,明天赵显就可以重新找一个新的政事堂宰辅。
肃王府羽翼已成,如今的赵显不需要跟任何人合作,单单他麾下的死忠,就可以撑起来整个启国的朝堂。
过了许久之后,谢康才缓缓吐出一口气,脸『色』凝重的看向赵显“王爷你想怎么改”
赵显淡然一笑“具体的章程还没有拟出来,不过大概的思路还是有的,最起码以后的科考,不能只是考诗文,书经,策论之类的东西,兵书,战阵,甚至一些必要的临阵指挥能力,都要体现出来。”
“天文地理,数算,格物,都要列进科考范围之中,总之,以后的大启,不会再任由文人一家独大了。”
谢康脸『色』发白,过了许久之后,他才回过神来,涩声道“七郎,你可曾想过,这么做的后果”
赵显微微冷笑“能有什么后果”
“我大启自下而上,但凡是个衙门正经官(身shen),无不是孔圣人门生,七郎你这么做,便是断了他们的根,砸了孔圣人的庙,这些人岂能跟你善罢甘休”
说到这里,见惯了大世面的谢康声音都有些微颤“那时候,陛下亲政的事(情qg)很有可能被推到鼎沸的程度,不管是谁都按不下去,七郎你极有可能跟长恭表兄一般黯然离开临安城。”
赵显面无表(情qg)。
“那便看那些读书人的脊梁够不够硬了,如果满天下的读书人都不怕死,那本王便认输退出临安城又如何”
文风盛行是启国的特点,也是启国的致命弱点,不从这个根子上改革启国弊处,那么强国便无从谈起,即便赵显能用后世手段,从西楚北齐两国手里占到大便宜,甚至能一统天下,可一旦赵显撒手人寰,启国又给这些文人掌舵,就仍旧逃不脱国弱的宿命,几十或者百多年后,也还是一个两宋的下场
而且那些文人是什么脾气,赵显再清楚不过了,东林党那些人看起来似乎个个敢撞死在金銮(殿dian)上死谏,可清兵入关之后,还不是乖乖剃发易服当起了奴才那句“水太凉”听起来似乎可笑,可是细想想就会发现太过可悲。
只要赵显敢杀人,文人从来都不会形成什么阻力。
谢康望着自己这个杀气腾腾的侄儿,一时之间竟然久久没有说出话来,他在赵显的书房里默坐了许久,已经略显苍白的鬓角似乎又多了几缕白发。
“七郎若你事成,以后还会有谢家么”
谢康声音很是低沉。
谢家乃是诗书传家,家中时代都是精研经学的仕林大儒,也因此倍受世人尊崇,如果赵显的改革推行下去,类似谢家这样的家族也就没了根,几十年,至多上百年后,便会被时局淘汰,烟消云散。
赵显低眉道“表叔,谢家待本王不薄,你与大表叔两个人,都在替肃王府奔忙,本王自然也承你们的(情qg),别的家族不敢说,但是只要谢家不负肃王府,肃王府就不会辜负谢家。”
“以后本王死了,也会把谢家写进祖训了,肃王府一(日ri)不倒,谢家就一(日ri)是江南大族。”
这里,赵显说的是大族两个字,也就是说谢家以后可能会成为一个官宦人家,但是绝不会还是以前那种,代代大儒名士,不与王朝更替的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世家了。
谢康幽幽的叹了口气,起(身shen)退出了肃王府的书房。
“当年老夫的选择,也不知道是对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