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煦儿不喜欢旁人抱他的,除了我和母妃,连父王都很少粘着……”诸熙在弟弟不安分的屁股上托了托,让他在肃王的小臂上坐得稳当些,“闹着让初次见面的人抱还是头一遭。”
诸允爅稍稍垂下眸子,看着在他怀里拱来拱去的小不点儿,忍不住手欠,讨嫌地在小孩儿脸颊嘟嘟的软肉上捏了捏,回过头来瞧见诸熙一脸复杂地看向他——诸允爅故作恍然,上上下下的把这位身板儿尚显单薄的嘉平王打量了个遍,而后单手托着小不点儿,慷慨的将另一只胳膊伸到他跟前,“来,皇叔牵。”
“……”半大的少年不禁逗,嘉平王盼念着长大成人独当一面的心思同坦率撒娇尚未褪尽的本性胶着较量了良久,末了羞耻心更胜一筹,涨红着一张脸扭过头,磕磕巴巴道,“本王才不稀罕。”
诸允爅瞥见诸熙偷偷摸摸的瞄过来几个眼神,心里狂笑,面子上还得顾及着少年人一吹即破的自尊心,替他铺了个台阶,“这夜色深重,嘉平王身边也没个侍从,若是冒出个甚么妖魔鬼怪……”诸允爅余光觑着小少年不屑又动心的生动表情,抿着唇角继续道,“拽着袖口吧,这宫城守备实在不敢恭维,往东宫的近路僻静,拽着安心。”
“……怕什么。”诸熙撇了撇嘴,虽说手上顺从的捏住肃王宽阔袖口的一角,但心里多少有些不服气,“我习武了的,袁大统领说我以一敌三都能稳胜。”
“以你一个,敌三个跟你一般大,未习武的小屁孩儿,可不稳胜?”肃王不以为然的笑道,“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袁扬也是这般忽悠我的,结果第二天我就跑到黑市跟人家比武,被揍得快半个月没脸见人。”他说着提了提被小少年揪着的袖口,试了试力度,嗤笑道,“腕力虚浮,基本功不扎实,短练。”
“……父王说,整日里喊打喊杀的不好,平日里不许我不务正业泡在武场。”诸熙稍觉沮丧,转而灵光一闪,捉住了一个日思夜想纠结许久的念头,似是为求证一般,脚下快跟了几步,刻意与肃王并肩侧身,郑重道,“三皇叔,有个问题想问你。”
诸允爅挑了挑眉。
嘉平王沉吟片刻,“之前我跟身边的人说,我想像你一样浴血沙场保家卫国,可顾青顾白却告诫我,领兵打仗危机重重朝不保夕,我说我不怕危险不怕为国捐躯,他俩却只是摇头说我不懂……”
“飞雁署两位大人物就把你教成这样?该罚俸了。”诸允爅眉间蹙了一瞬,转而不知所谓的扯远了一句再收回来,不慌不忙道,“……你小小年纪谈甚么为国捐躯,我十二岁的时候还在皇城里外疯跑疯闹耀武扬威呢。再者说,你是皇长兄的嫡长子,是要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教导你文武双全也是为此,打打杀杀的事儿怎么也轮不到你来操心。”
“四月末我就十三了。”诸熙年纪不大,脾气略倔。他听出肃王不想多言,却又忍不住不依不饶,“皇叔在广宁时北境的争端战事我听父王提起过,三年前皇叔赴北境迎敌我也记得,短短三年就有两次征战,日后十年呢?二十年呢?姑母在西北也苦,与西域十国的盟约又能维持几日?四境何时完完全全的安稳过?国之栋梁被贪官污吏啃食,父王和户部的温大人彻查至今也未能将所有蛀虫消灭殆尽,朝堂若是外强中干,谁又能保证,那漫天的战火,永远不会烧到京城?我想学带兵打仗究竟有何不妥之处?”
嘉平王长篇大论说得口干舌燥,他吞咽了一下,后知后觉的有些慌措,指尖死死地抠着肃王的袖口一角,心底生出几分提交试卷亟待批阅的堂皇之感。
好整以暇的打算糊弄小孩的肃王愣在当场。他显然从未料想过,有朝一日,这小屁孩儿竟也会同他谈起家国抱负——他难以置信的盯着诸熙慷慨激昂之后无力垂下的头顶,半晌,无可奈何的叹了口气。
太子对嘉平王的教导从未因他年幼而有所避讳,嫡子嫡孙的众星捧月也尚未来得及磨尽他骨血里的少年热忱,这是好事。虽说方才一番言论有点儿照本宣科,思虑稚嫩,但眼光还算长远,许是再过几年,当真能脱胎换骨成一代贤王,乃至明君的样子。
然而几年的变数实在太大了,待在这座吃人不吐骨头的宫城,他心头的赤诚可还能烧灼得数年如一日?他又会否为兵权二字将自己或是旁的甚么将帅视作皇帝权柄的掣肘?
怀里不知何时睡熟了的煦儿哼唧了一声,不满地拂掉扣在后脑勺儿的兜帽。
诸允爅飘忽得有些不切实际的思绪被打断,他恍如梦醒般自嘲地笑了一声,拎起小兜帽扣回去,顺势拍了拍闻声看向他的少年手臂。
想那么远做甚么呢,倘若这小子当真能顺应大势坐上龙椅,保不齐他这个当皇叔的已经一命呜呼驾鹤西去了,又谈何掣肘,谈何权柄?
诸允爅疏离地望了嘉平王一眼,转瞬,目光里的清冷渐而回暖,轻笑道,“胸怀抱负是好事,不过你这二两排骨谈甚么提刀上阵都是白搭,远的不说,单在北境,你到了那儿喂狼,狼都嫌弃……”
诸允爅在少年柔和的脸颊上捏了一把,犹豫了片刻,缓声继续道,“你呢,好好的学文习武,最起码北境……皇叔虽然不敢许你一个一劳永逸,但打得他们哆嗦个几十年还是有可能的——不过最近恐怕不成,早先宣同府栽赃,户部兵部彻查镇虎军,如今北境又刚止了战祸,我如今又是戴罪之身……算了,不说也罢,关于朝堂之事,你父王的见地远胜于我,多听他教导。”
“父王没空搭理我。”诸熙抿着唇,定定地看向肃王,良久方才抱怨道,“派到南边的户部巡吏一直没回信儿,父王就没怎么查贪官污吏了。前些日子在忙着战后的诸多琐事,这不又累又气的,病了好几日……”他煞有介事的叹了口气,“顾青顾白也找不到人,我就只能天天下了学陪着煦儿胡闹,没劲。”
少年该是最钦佩父亲的年纪。
抛开对金甲披身不切实际的向往,嘉平王耳濡目染的仍旧是波谲云诡的朝堂风云——他已经无知无觉地从听取接受转变成了主动去寻觅探究事情的原委,虽说见识有限,狭隘住了他对局势的推测,但这并不意味着嘉平王还停留在不分敌我的阶段。
或者说,无论是谨身殿前意外碰面时眼里的惊喜,还是一路上的推断抱怨,都意味着他可以抛却数年未见的隔阂,给予诸允爅足够充分的信任——而这份直觉的亲近,多半源自与他亲近之人的言语话柄。
诸允爅挺纳闷儿,他一直以为,因着幼年的荒唐事,他皇长兄跟他不对付来着。
要不是熙儿在肉墩子时期热衷于抱他大腿,他恐怕也不会被动的跟东宫生出些许牵扯。
“兄弟之间这时候本就该打闹,等他长大些不跟你玩儿了,你都没处去哭。”诸允爅听见少年嘀咕了一句“我才不稀罕”,低声笑了笑,在幽幽宫灯下晦暗不明的好看。
他没再旁敲侧击的过问甚么,睡不舒服的煦儿正巧软糯的叫了一声“皇叔”,梗着脖子撑着诸允爅的肩膀坐直,抬起一只手扣成小元宝搭在耳朵边,一副打算光明正大的偷听的架势。
童言无忌,方才的话怕是不能继续了——诸允爅失笑,没头没尾的挑起了个北境风土人情的话题,诸熙也不再揪着他不放,一脸兴致的听肃王胡咧咧,总归真真假假的传说他也分不清。
夜深人静不便寒暄,肃王把这两个小祖宗送到东宫门前就潇洒的转身离去。
诸允爅器宇轩昂两眼无神的在宫灯幽暗的花园小径里兜圈子,心里缓慢地琢磨着嘉平王或有意或无意的提及那几句太子近来的动静。
户部巡吏向北彻查时快刀斩乱麻,知府这个品级的贪官污吏说裁撤就裁撤,说杀头就杀头,然而向南却举步维艰,原因无非出在地方驻军身上。
北边自西向东常有祸乱,各地驻军实权在握,配合户部巡吏并无拖延。然而应天府向南商贾众多纷繁,有利可图的官商兵自上而下沆瀣一气。而且地方驻军半数拥护兵部姜阳,半数是秦守之的耳目手足,户部巡吏柔柔弱弱的下到地方就成了一根迎风凌乱的干巴树苗,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肯规规矩矩助东宫一臂之力的少之又少,捏一捏软柿子倒绰绰有余,但查起稍微强硬些的州府官员就会处处碰壁,难以推进。
这案子在朝堂上风声鹤唳的势头早便过去,怕是再过一阵子,也该到了不了了之的时机。
因着西北长公主被挟至阵前一事,太子跟优柔寡断的兵部都快势同水火,然而无比讽刺的是,若无兵部助力,他想荡涤朝堂,简直比登天还难。
况且皇帝无心,太子倘若执意于此,难说会不会一不小心触了皇帝的逆鳞,届时东宫之位摇摇欲坠,受益之徒不是姜阳就是秦守之,太子不会做此无义之举。
可肃王不免好奇,太子那么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性子,难道真的打算就此善罢甘休不成?
若非如此,隶属飞雁署的顾青顾白,又是在为何人何事而奔波?
玄衣卫是否知情?
诸允爅沉着脸,悄无声息的翻墙入府,踩着房檐轻声摸到平日里看闲书的书房。他耷拉着眉眼,眺着院中恍惚闪烁的光影,一时有些怔愣。
肃王府难得如此深夜尚存几分生气,没一如往昔那般早早落入一片沉寂。
正恍神的功夫,房檐下门轴“吱呀”声响,便见杨不留快步走到院中,微微仰着头望着檐上。
“殿下?”她看清夜幕里的那颗星,笑了笑,轻声道,“回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