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御前心理师 > 第三章 专司科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三年,朝廷里有两件头等大事,一是储粮,二是储军;

从平京发出的一切决策,无一不是从这二者着眼出发考量。

在与升明帝的相处的三年里,朝臣们总算是松了口气。

建熙帝的阴晴不定已经随着他老人家的入土而渐渐远去了,年纪轻轻的升明帝显然要平和得多,也善良得多。

这三年来言路广开就是最好的证明。

然而,关于这一点,孙北吉和张守中两人显然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譬如说,先前陈翊琮听说徽州的某地有一位专司农事的老先生,在如何避虫害上颇有研究,声名远传。

他听后便想请这位老先生到京里来口述经验,好留下农书,以作推广。

工部尚书事先预警,说这位老先生的家眷曾在建熙早年间卷入冤案,再加上他为人孤傲,先前平京的几位侯爷曾经重金请过几次,他都以“山野之人,见不得什么平京贵人”这类理由拒绝入京。

陈翊琮毫不介怀,以工部的名义接连请了这位老人家两次——工部尚书遵照圣命,写了两封热情洋溢的邀请函,在陈翊琮过目之后便发向徽州。

然而,老先生两次都称病没有来,第二次还回信讽刺,说听闻建熙帝遇事喜欢问鬼神,感觉也是蛮厉害的,不如你们工部也烧个龟壳看看。

这封回信最终被送到了陈翊琮的桌案前,众人望着皇帝无喜无怒的脸色,一时间噤若寒蝉。

这一次,陈翊琮亲自提笔,当天下午就回了一封手书。

这封信被快马加鞭地送去了徽州,老先生的马车也在第二天傍晚,停在了平京的西门口。

陈翊琮带着工部尚书与若干大臣出来亲自迎接,待人极为客气,言行中满是恭敬谦和。

老人家的态度亦不再像先前那么强硬,大家有一说一,很快就把这件事情的大致流程定了下来,最后陈翊琮举起酒杯,振声道,“朕,会让您这样的有识之士,看到朕的诚意。”

这番天子亲迎,很快在南方的若干州府传为美谈。

但只有张守中和孙北吉两个人知道,那封送去徽州的皇帝手书里,其实只写了五个字——

“不来,斩汝族。”

……

今日的朝堂,大家要争论的事情也与农事有关。

就在昨日傍晚,升明帝下旨,要在京中另令立“农研所”和“工研所”,分设“专司科举”,以选拔各地人才,以钻研农事与各类工程。

通过专司科举的层层选拔,最终能够从院试、乡试、会试中脱颖而出、进入“两所”的农工考生,将与同期的其他考生一道被朝廷授予官职。

好几位老臣听到这道旨意,差点就气到当场昏过去,恨不得破口大骂真是礼乐崩坏。

你要说带兵打仗缺人,专设武举招募武人,这没问题。

但在过去,各类农事、屯田、水利、交通……一直都时直接归在工部名下的,而工部的官员,全是通过科举走上来的——工部的差事也没有哪里办得不好,凭什么现在突然分出去两项另立门户?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所谓士农工商,士者劳心,后三者劳力。

古训曰: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一向都是人不兼官,官不兼事。

要设置专项科举,岂不是说,劳力者可凭自身技艺,跻身劳心者之列?

这是个什么情况?

这一日的太和殿一片肃杀,除了少数人面色如常,大部分人都眸带阴云。

大太监卢豆一声“皇上驾到”,众人立刻齐声跪拜,陈翊琮快步而来,他穿越众臣,走上高高的龙椅,脸色亦是一贯的淡漠。

落座之后,陈翊琮一如既往地开口,丢出一句他已经重复了不知多少遍的话作为今日舌战的开篇——

“议事吧。”

朝臣几乎就在等着皇帝的这句话,下一瞬,大约有十几人异口同声地抬起了头,“臣有本要奏!”。

陈翊琮略略抬眸——礼部尚书、工部尚书、还有各部不少的左右侍郎都是一脸苦大仇深的模样。

陈翊琮没有立刻回应,他的沉默让大殿里的气氛凝重了起来。

众人感受到了皇帝审视的目光,在这沉默之间,他们听见自己胸膛的心跳正扑通扑通作响。

如同建熙帝一样,年少的陈翊琮已经学会如何利用沉默来打乱对手的阵脚和巩固自身的威严。

在某个恰如其分的时刻,他将目光投向吏部侍郎江崇文那边——这是个年纪介于张守中和孙北吉之间,年纪大约在五十六七的老臣。

按官衔,江崇文不是这些等待发言的人中最高的一个,但绝对是最难缠的一个——他最擅长从细枝末节着手,层层推进,以枯燥无味却密不透风的论证,把水搅浑。

他身型干瘦,眉心之间皱褶颇多,大抵是因为常常不高兴所以皱眉的缘故。

不过这或许也怪不得他,吏部的官员执掌大周官吏的陟罚臧否,是真正的权力集中地。

也因此,这一部的堂官进入内阁,出任首辅、次辅的也最多。

然而以江崇文资历之深厚,至今却依旧坐在区区侍郎的位置上,不可不谓时运不济——谁让挡在他身前的是前恭王府老臣孙北吉和帝师张守中呢?

“江大人。”陈翊琮微微扬眉,“你先说说吧。”

众人都为之侧目。

皇帝让江崇文先开口,几乎是先捡了一块硬骨头开啃。

这老臣面如枯藤,眼中古井无波,他微微向外踏了几步,站在了金銮殿中央的空道上,双手呈上一例奏折。

太监卢豆走下厚毯铺盖的台阶,将江崇文手中的奏折接过,而后再递送给朝堂上的皇帝。

江崇文久不开口,陈翊琮便一目十行地看起了他的奏折。

不多时,皇帝笑了起来,“……江大人这是什么意思?”

“老臣的想法,奏折里已经写得清清楚楚。”

“朕看不懂。”陈翊琮依旧微笑,“朝中议事,你递一封请辞书上来,是想干什么?”

朝堂中传来一阵议论声。

然而还有一些人的脸上并没有什么讶异——因为这样的请辞书,他们怀里也揣着一份。

大周建国至今,能否守住士人之尊严,就看今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