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是虎母无犬子,一屋子的人登时就被他的童言童语给逗笑了。
小小年纪就知道保护母亲,向着母亲,梅战南十分欢喜,伸手将他抱至腿上坐好,他看向宗政明臻郑重其事道:“你们俩走到今天不容易,你们都要学会珍惜,夫妻过日子没有谁是一帆风顺,总是会有磕磕碰碰的时候,你是男人,理应大度,多心疼她一些。当然了,她有不对的地方也得说,她要是不听你就告诉我,我教训她。”
一个女婿半个儿也不能光向着闺女,得公平,自己女儿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得说,要不然就是欺负人了,长此以往下去两个人也过不好,还是得吵架。
费尽心机兜兜转转等了好几年才娶到手的媳妇儿怎么可能不心疼她呢,更何况孩子出生以后都是她一个人带着,十分辛苦,他想弥补都还来不及哪儿会舍得跟她生气,宗政明臻道:“请爹放心,以后万事我都听心儿的,她让我向东我不向西,她让我打狗我绝不抓鸡。”
扑哧一声哄堂大笑,后面跑进来和他一块儿迎亲的人想起哄,但话到嘴边儿又生生的咽了下去。
皇上在此,镇国长公主威名在外,他们可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更不敢造次。
众目睽睽之下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可见其真心,也值得信任,梅战南伸手将他二人拉起来说:“心儿长这么大让我操心的事儿其实并不多,我相信她,也相信你,相信你们俩成婚之后一定能和和美美的过日子,一切都顺顺利利,白头偕老!”
松手示意太子上前,温如颜将云罗拿来的苹果放到梅心手里。
梅心拿稳拜别父母,然后趴到大哥梅瑾泽的背上被背了出去。
门外,人山人海,随着她出门鞭炮也放了起来,噼里啪啦锣鼓喧天,热闹至极。
一直以来都觉得长公主府大,从内院儿到前院也要走很长的时间,但今天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好短,好像一转眼的功夫就到了花轿前。
脚不落地送入花轿之中,梅瑾泽低头弯腰出来说:“一会儿要颠轿,你坐稳当点儿。”
抬轿子的人相信宗政明臻已经打点过,只不过颠轿是一种仪式,一种习俗,但凡是新娘子都得经历。
听说多数人都会颠的特别难受,有些甚至忍不住还会吐,所以,他出言提醒。
上一世梅心坐过花轿,可因她当时有孕就没有颠轿,有些紧张,她低声言道:“知道了。”
梅瑾泽放心了,抬脚出去,宗政明臻翻身上马,等轿帘放下花轿抬起,几串鞭炮又同时炸开了花。
鼓乐齐鸣吹吹打打,梅心在一阵欢声笑语中离开了家,原本她是应该从宫里面出嫁的,但是她嫌麻烦,直接从长公主府出嫁了。
红绸满天乐声不断,看热闹的人群以及迎亲的队伍像红色的海洋缓缓移动,有人艳羡,有人议论,有人嘱咐,又有人说起了梅心的从前。
站在大门口,望着渐渐远去的花轿,梅战南终是没有忍住,眼眶中不知何时蓄满的泪水悄无声息的往下落,他轻声呢喃说:“就这么走了?”
声音小,连站在他身旁的温如颜都没有听见,不过她一直注意着他,看他泪流满面,她抬手挽住他的胳膊说:“听说京里出了折新戏,唱的就是心儿和姑爷这一段佳话,皇上,不如等那天得空咱们也去戏园子听听吧。”
宫里有戏班儿,有名角,但远不如戏园子热闹,再加上梅战南最近一直忙,身体也不太好,她想陪他出去散散心,瞧瞧热闹。
知道她在家做姑娘时就最喜欢听戏,梅战南二话不说就答应道:“再去北街转转,你不是喜欢吃街角那家的小馄饨吗,咱们明儿晚上就去。”
今儿得待客,长公主府内也大摆筵席,他走不开,得陪着亲戚们乐呵,庆祝女儿大婚。
温如颜点头,拿出随身携带的帕子帮他擦脸,然后夫妻二人就携手走了回去。
长公主大婚要摆三日流水席,因此,长公主府热闹,国公府更热闹。
有女儿帮衬白玉兰倒是没有多忙,这不,趁儿子迎亲还没有回来她陪着一众夫人说话呢。
宗政侯爷死后宗政家就开始走下坡路,且墙倒众人推十分迅速,如江河日下,一直到宗政婉音被选为后,宗政明臻入宫当差,白玉兰才重新走进贵妇圈儿。
因孩子小,丈夫死后她也没有改嫁,必须将一双儿女养大成人,她不得不为银子想办法。
无疑,经商是最快的办法,娘家兄弟也愿意拉她一把,她开始经商。
士农工商,商人在达官贵人眼里那就是不入流,一身铜臭,连给她们提鞋都不配。所以,尽管她女儿当了皇后,儿子是御前红人,有些人还是打从心底里瞧不起她,觉得她不守妇道,出去抛头露面。
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她们瞧不起她,她也瞧不起她们,因此,从前也并无过多来往,她每回去参加宴会也仅仅只是露个面就走,互相不搭理,以致于跟她说的上话的也并没有几个人。
魏夫人算一个,无关地位,无关身份,仅仅是她这个人好,二人投缘对脾气,见过两回面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回京事儿多抽不开身,尚未来得及向你贺喜。”御史中丞魏大人三年前外放,今到期回京述职,皇上下旨调其入大理寺,封大理寺卿,官升一级。
升官自是大喜,但魏夫人一向沉稳内敛,脸上并未有多少欣喜之色,反倒是波澜不惊的说:“相较于夫人家的大喜事儿我这儿算什么,长公主那样的人物,真是恭喜夫人贺喜夫人了。”
因外孙景行蒙梅心所救,魏家一直都十分感激,这三年虽在外地,但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会送礼回京。
梅心虽贵为公主却素来不喜奢靡,而她每年送的礼也不过是一些当地的特产,不值几个钱,她都收了,平日里外孙也会给她写信,她也会回,两家关系也因此亲近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