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年算是过完了。
李小环的孕吐更加严重,制衣坊是管不了了,保命保胎最重要。
因为开春换季的衣服需求量是比较大的,原来的十几个人已经远远不够用。
青竹又请了十多个人,周翠花也在其中。
李青梅虽然不寻短见了,情绪却一直缓不过来。
偶尔出门遇见李小环,看见李小环半死不活的样子,就心生羡慕。
如果自己能生孩子,她愿意承受更痛苦的折磨。
也许自己能生孩子,魏虎也不会找了相好的,更加不会和离了吧。
李小环最近脾气很坏,在李氏和青竹面前还能收敛些。只有在青柏面前的时候,会发脾气说不怀孕了,不生了,不是人能受得了罪。
青柏不知道孕吐到底是什么感觉,有时候会觉得她矫情。但是还是耐心的任凭李小环发火。
怎么说都是自己的儿子在肚子里折腾呢,不看僧面看佛面,为了儿子,也要好好讨好媳妇。
青竹和李氏两人轮流做饭,李氏做的都是些荤菜浑汤,为的就是让李小环好好补身子。
李小环看见李氏做饭,就很上火,还要强忍着。她更希望青竹做。
青竹做的都是淡而无味的饭菜,大米清粥,清水煮萝卜,小环好歹能喝几口。
腊肉香肠已经过了季节不能做了,一大片房子空着,总得利用起来。何况还欠了一屁股债没还完呢。
看着一间间的空房子,青竹忽然觉得自己真是太傻了,这个时候,人们饭桌上的菜品还是花样太少了。
自己之前想做荤菜素菜什么的,都没想过做一些干货。
容易做又容易储存,还不用管季节的东西,那非粉条粉丝莫属了。
说做就做,靠着前世的记忆,青竹还记得个大概步骤。
如果批量生产,则需要每一步都做好才行。
接下来的几天,青竹彻底不管制衣坊了,李氏一天到晚扑到制衣坊上面,李小环都照顾不了。
青竹便拜托堂姐去给李小环做些吃的。给她找些事做,也省的闲下来胡思乱想。
青梅照顾的非常周到,如同怀孕的是自己一样。
青竹便放心的开始研制粉条粉皮的制作。
没有机器的年代,一切都是靠人力。
李青竹觉得自己的手都快断了,不停的磨红薯粉,土豆粉,绿豆粉,然后过滤取渣,又要煮又要漏粉的。
待一切试验的差不多之后,青竹开始改造房子。
用石头沏了两个大蓄水池,把其中一间房子盘了两个大锅灶,一个煮粉条,一个放凉水冷却,院子里密密麻麻的插了上百根两人高的木棍,用于晾晒粉条。
大工程部分做完,小细节方面也不能忘了,订做了几个大漏勺,准备了几十个吊浆布,还是让制衣坊的工人们加班缝制的。
细节琐碎不已,等全部准备好,都出了正月了。
制衣坊的收入都填进去了,一根粉条还没见到呢。
手工作坊因为没有机器,所以需要人工特别多,即使青竹这么一个小小的家庭作坊,还是请了十几个人的。
青竹请人也是请村长出面的。这样不需要自己出面,得罪的人就少。
而村长,却对此乐此不疲的。毕竟自己出面还是非常有存在感的,好像参与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一样。
宋娟这次没有要进来做工,因为青竹这次请的都是需要下力气的男人,光和面团都要七八个壮工做。
当院子里挂起了密密麻麻的结了冰粉条时,青竹总算松了一口气。
成本投入了这么多,总算可以等到卖钱的时候了。
可惜,很快,这个生意又过季了。
虽然粉条可以存放很久,但是最适合做粉条的季节一年也就最冷的两个月。
粉条只生产了几千斤就停产了。
但是粉皮和凉粉可以照做,只是需要现做现卖,存放不了几天。
一个新的难题摆在了青竹面前:按现在生产量的话,一天可以做个几百斤的凉粉和粉皮,只靠几家酒楼,是卖不了这么多的。
在县城开店是势在必行了。
不光是自己现在做的粉条和凉粉,还有制衣坊的衣服,以后冬季要做的香肠腊肉,都需要自己有个店面,才能正式的量产,而不是靠给几个酒楼和布庄供货。
以后有了自己的店面,在生产的数量上,自己可以更好的把控,而且做大更容易。
自己前期的投入算是把基础设施打好了,现在就需要去县城租铺子了。
刘冬听说青竹的打算以后,直接点头表示赞成:“你早该这样做的,想做大的话早晚都要走这一步。”
青竹向刘冬打听铺子的信息,包括位置,租金,还有周围环境。
前期买铺子投入太大,对青竹这样一穷二白的人来说不现实,只能先租铺子。
最后将第一家铺子选在了客满楼同条街的五百米开外的位置。
那里是小贩们比较集中的地方,肉类,蔬菜,五谷杂粮,生活用品,都集中在这个位置了。
有的是租了铺子来卖,有的就是露天的小摊贩。
平时铺子都紧俏的很,非常不容易租到。
刘冬告诉青竹,那家掌柜的他认识,做了很多年了,生意一般,不想做了,只是还没有把铺子打出去。
正好青竹要租,又是刘冬介绍的,便以一个非常实惠的价格租给了青竹。
一个月一两二钱的租金,青竹以为听错了。这个租金只不过是两个壮工一个月的工钱。
这个位置的铺子,最差的位置都要二两银子一个月。
青竹怕遇到什么黑店或者怕有猫腻,刘冬只哈哈大笑两声,告诉青竹:“你只管租就好,这个是我的老熟人了,没问题,我保证。”
既然刘冬说了,青竹也不再怀疑,也许人家和刘冬关系铁,给了个内部优惠价呢。
签了租房契约之后,青竹真正的放下心来。
给刘冬做了一桌子好吃的,当然,用的也是刘冬店里食品。
刘冬吃的开心,青竹又开口问道能不能再借五十两银子给她。
原先的一百两还没还呢,又要借,而且两人认识也不到一年的时间。
前面制衣坊和粉条卖的钱都买了原料或者还其他人了,还有工人的工钱这些,青竹还没有钱还刘冬。
正所谓,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
刘冬二话不说就拿了五十两银子出来给青竹,欠条都不需要打。
当天,刘冬一封密信就送到了安王手里。
安王看了信,只是笑笑,便收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