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红楼庶长子 > 第223章 朝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朝堂上众文武正在小声议论,这时候旁边的御史大夫,看到时间差不多了,皇上马上便来。于是走出班来,站在中央大声说道:“各文武肃静,不可再起喧哗,否则依律治罪。”

御史大夫这么做是他的职责,每次皇帝大朝,便会有这么一出。

众文武听到御史大夫的喊话,便都安静下来,果然没过多久,皇帝便从乾清宫后殿而入,在太监的搀扶下坐上了宝座。

皇帝坐在宝座上,旁边的戴权按照规矩,上前一步高声喊道:“诸臣,有本早奏,无本退朝。”

三位内阁大学士李潞、严慕、潘永一起出班跪在当庭,同时奏道:“启禀陛下,现今京师大军云集,已无惧于鞑靼人。是否要出兵迎战,请陛下定夺。”这应该是他们这几天早就商量好的,今天不过走个过场罢了。

皇帝在上边听三位大学士如此说,便向下边诸臣问道:“三位大学士言之有理,其他臣工有什么话要说,现在正是畅所欲言之时。”

户部尚书刘琬出班奏道:“启禀陛下,现如今京城几十万大军云集,颇是耗费钱粮,不如大军尽早决战。否则牵连日久,恐怕粮草就会不济。”

这就是中原王朝的一个弊端,许多战役决定战场胜负的并不是战场上军士的英勇以及主帅的谋略,而是后勤的粮草供应。

在地球时空明朝末年几次对后金的战争中,如果不是粮草供应不足,皇上催促前方的主帅与后金的决战。明朝也不会败得那么惨。

而草原民族来到中原所需要的物资都是就近掠夺,他们的粮草供应就非常的容易了,所以能够比较持久的与中原民族作战。再就是凭借他们的马上功夫,要来就来,要走就走,中原民族所以很长时间都拿他们没有办法。

其他重大臣也是议论纷纷,但是大都同意尽早决战,京城中的粮草供应他们是知道的。光京师中就有近百万人,这些人也是要吃饭的,再加上几十万大军,皇上抄家抄的那点儿粮食恐怕也坚持不了多久。

皇帝坐在上边,听着下边的议论,见众大臣都同意决战,便开金口问道:“既然众位臣工,都同意尽早决战,那么不知何人为帅,统领大军。”

皇帝这么一问,下面的众臣立刻闭口不言,因为这关系到几十万大军的兵权,他们这些做臣属的,也不好明言。

皇帝见众大臣闭口不言,便顺势开口道:“既然你们没有合适的人选,那朕就点将了。北静王水潇(杜撰)。”

北静王听到皇上点名,立刻出班跪倒,口称:“臣,水潇在。”

“你是多年沙场老将,这一次朕看就由你挂帅,你看可好?”

北静王以头触地,恭敬的回禀:“臣虽不才,也还有为国尽忠之心,如果陛下让臣领军,如不能得胜请斩为臣老头。”

“北静王你可要记住你说的话,若不能胜必斩你头,如果大获全胜,朕必然重赏。”皇帝神情严重的说。

这一次皇帝算是有些赌博,这些年来他对鞑靼人的入侵,已经受够了。这一次打算给鞑靼人一个教训,所以才孤注一掷要与鞑靼人决战。不过皇帝还是留了后手,三大营十五万人马不用出战,如果胜了还则罢了,如果不胜,也可继续守城与敌相持。到冬天来了,敌军自然退回草原。

北静王慷慨激昂的说:“陛下请放宽心,这一次必将鞑靼人知道厉害。”

其实别看北静王表面上慷慨激昂,其实内心里他也直打鼓,虽然年轻的时候也同草原人交战过几回,但是那时候他率领的兵马,比现在的可强多了。

现在北静王这么说也是迫于无奈,皇上已经点了将,你难道还能推辞不成?还好他知道贾珂部兵马还是精锐异常的,即使不能胜,也能凭借贾珂的兵马,与鞑靼人保持不胜不败的局面,他这条老命算是能保住。

皇帝还是有些不放心,但是到了这种地步也没有什么在交待的,于是像旁边的戴权使个眼色。

戴权心领神会,从御案上拿起一份圣旨,站在御阶上高声朗读起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鞑靼肆虐,率犯我境,不念恩泽,率兽食人,今起天军,征讨不臣,北静王潇,起于军中,几代从军,今为元帅,号令诸将,如有不尊,先斩后奏。钦此。”

北静王立刻向前跪行几步,双手高高举起,大声说道:“臣,水潇接旨,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戴权走下御阶,将圣旨放在已经往手中。北静王接了圣旨,还没有站起身来,皇帝那边就又说话了:“你现在就去整顿大军,让大军在城外扎营,与鞑靼人大战。”

“臣,水潇谨遵圣命。”

皇帝嘱咐完水潇又说道:“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何在。”

王子腾赶忙出班,跪倒在御阶下,口呼:“臣,京营节度使王子腾见驾。”

“你从现在开始整顿京营,立刻上城头防守,不可让鞑靼人有了可乘之机。”

王子腾立刻叩头回禀:“臣,这就整顿军队上城防守,必不让京城有事。”

皇帝见今天的事已经办完,便说道:“众臣工还有什么事要奏,尽快奏来,如果无事再奏便都散了吧。”

大家心里清楚今天的事,选兵派将击败鞑靼人,其他的事情都可以放在鞑靼人退走之后再做商议,于是便都沉默不语。

皇帝见到众位大臣都没有别的话说,便对戴权使个眼色,戴权向前几步,来到御阶前高声喊道:“退朝。”

今天的朝会就这样结束了,从开始上朝到最后散朝也没有半个时辰,贾珂全程站在那里,没有发过一言,在贾珂看来今天朝会上决定的事,恐怕早就由皇帝同几位心腹大臣商量过了,今天的朝会,不过走个过场。

散朝之后,众人三三两两往外走,贾珂仍然紧跟在北静王之后,等快走到宫门口时,北静王回身对贾珂说:“你现在回去同家中人告别,然后带领人马出城扎营,我让其他各部安扎在你附近,到时候我的大帐就设在你的大营中。”

如果是别人听了这话,也许觉得很正常。但是贾珂听了却觉得有些不对味儿,按照贾珂的理解,北静王如果要在军中军立大帐,应该设在兵马最多,在各节度使中地位最高的辽东节度使军中,现在反而要把大帐设在他的军中,这其中一定有什么他不知道的原因。

但是贾珂没有询问,而是点头称是,北静王满意的点点头,便径直上轿回府去了。

贾珂不敢怠慢,出了宫门,骑马立刻回府,到了荣国府之后。也没有去内院,而是直接去了贾政的外书房,贾政在那里等他。

贾珂一与贾证相见,没等贾政发问,便如实相告:“父亲,今天在朝堂上北静王爷被点为元帅,一会儿便要统领大军在城外扎营,儿子这次回来向父亲告辞,然后马上就要去军中,点人马出城扎营。”

贾政听了这话心中有些忐忑,不安的问道:“你上次和我说这一次鞑靼人是不防事的,可是真的,没有诓我。”

“父亲大人尽管放心,鞑靼人虽然勇猛,但这一次我们集中了几十万精锐,再加上现在天气渐渐寒冷,鞑靼人的草料想是跟不上了,即使这一次不能取胜,对方也呆不了多长时间必定后退。”贾珂认为己方的胜算,已经有八九分了,别说还有几十万人在旁支援,就是他这五万人马,也足以同鞑靼人相持。

但是贾政也不是白给的,他想了想道:“我这段日子仔细思考了一下,觉得你想的还是有些乐观。虽然你有五万的精锐,但是大部分都是步兵。一旦鞑靼人开始游走,恐怕你的军队便跟不上了。光凭着两万骑兵如何同十几万鞑靼精锐骑兵决战?”

贾珂听完贾政的话,先是一愣。他没想到贾政竟然说出了这一番道理来。而且说的也是合情合理,现在朝廷并不怕和鞑靼人决战,就怕鞑靼人既不战也不走,而是四方游走,和朝廷在那耗着。

看来不愧是荣国公的子孙,虽然没有从军,但是耳濡目染之下,也是知道一些军中的事情的。

贾珂仔细思考了一下贾政的问题,然后无奈的回答他:“儿子还没有想到这件事。而且这一次各位节度使前来增援,各自为政,也不能把军兵混在一起。父亲说的这事还真是有些为难。”

贾珂说完这句话就站在那里闭目沉思起来,最后对贾政说:“我看鞑靼人不会四处游走,他们个部族的士兵现在已经归心似箭,如果长期相持阿尔斯楞汗恐怕没有办法稳定住军心。”

贾政听完贾珂的话也觉得无奈,毕竟中原王朝将来战马稀少,对付北方民族的时候,每一次只能是防守。这也是无奈之举。

其实贾珂现在如果尽起大兵的话,也能有十几万骑兵,但是这是他最后的家底,哪里会亮出来让朝廷知道。

贾珂同贾政告别之后,也不进内宅,而是领着亲兵直接出门去了。只留下贾政在书房中忐忑。

贾珂带着亲兵来到宣府镇的驻扎之处,刚来到大帐中,范康和郑恺便来相见。

贾珂把今天朝堂的事和他们一说,特别是说起北静王要在他们营中设立大帐,做完之后就用眼睛盯着范康。

范康思考了一阵,心里边有了大致的结果,“主公,北静王在咱们营中设立大帐,并没有按照惯例在辽东节度史谢虎到大营中设立帅帐,恐怕是这个谢虎有什么不妥?北静王老奸巨猾已经看出了其中的奥妙,所以正在避嫌。至于谢虎到底有什么不妥,现在情报太少,就不是我能够猜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