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宋耻 > 第三百六十四章 罪恶(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奇琴伊察的祭祀阶层被清洗了,但人并没有全部杀掉,只杀掉了为首的几个长老。

其他人则被送入已经命名为齐州学宫的齐州府学,帮忙翻译浩如烟海的玛雅文献,整理甚至传播玛雅人的天文和数学知识。

奇琴伊察的神权统治彻底终结,建立了平民社会,过去的奴隶变成平民,过去的平民变成商人、官员阶层。

进步是肯定的,但结果还没看到,李慢侯只是看到又一个古文明被灭亡。虽然仅仅是灭掉了一个城邦,可一旦宋人进入那里,其他城邦的命运也就不会远。这些事情,已经在非洲被不断证明。哪怕他没有参与,可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津巴布韦文明已经岌岌可危,因为他们掌握着他们无法保护的财富,一座座巨大的金矿。

有人愿意跟他们交易黄金,也有人更愿意直接抢夺金矿。在这种意愿之下,被宋商武装起来的野蛮的科伊桑人和凶悍的马赛人,从四面八方冲击津巴布韦的统治。他们脆弱的文明,经不起这些强大势力的持续侵犯。

李慢侯已经强烈感觉到,宋人进入商业军事联合文化形态之后,比西方的大航海对其他文明的冲击更大。西方大航海时代,推动大航海的几个国家,加起来都不超过一千万人口,而宋人文明的人口基数高达一亿。别说美洲、非洲这种脆弱文明,就是印度、大食这些强势文明,都有些风雨飘摇。

李慢侯带着原罪心态看待奇琴伊察政权的覆亡,并很快采取了救护措施,出台了大量政策保护他们,比如不直接统治原则,比如玛雅城邦自治制度,将管理广西土司的制度,移植到这里。

美洲的利益他可以独享,所以有资源进行保护,可是非洲是开放的,他无法垄断这里的利益,而且文明规模又更大,这里的地形更复杂,种族更多样,一个个加以保护,他根本做不到。得益的阿拉伯商人,宋商不可能答应。

所以他看待奇琴伊察文明覆灭,带着惆怅和无奈。

赵构看待这些则是哀伤,他只是从燕王府的上疏中得知又一个东洲国家灭亡,他记得这些国家。燕王府之前将他们分为四种,北方是部族,有超过一百个大小部族,中部是托尔特克国和玛雅国,南方是印加帝国。

三大国家的使者赵构都见过,很有意思。玛雅国的祭祀来过他的朝堂,在翻译的帮助下向赵构讲述过他们几十代祖先的丰功伟绩,给赵构唱过他们的史诗。在赵构看来,玛雅人是好文的国家,因为他们有文字,有史书,有诗歌,还穿着媲美丝绸的棉布。在赵构眼中,玛雅人是比契丹人还文明的国家,因为契丹人、党项人这些国家的文字,都是后来生造的,借用了大量汉字偏旁部首,用起来很不方便,而玛雅人的文字是自己自创的,跟自己的语言结合紧密、自然。

玛雅人都灭亡了,那么下一个会是谁?

是印加帝国吗?燕王说这是东洲最强的大国,征服了南方广大的土地和民族,会制作青铜礼器。但赵构不这么认为,宋人并不觉得礼器比文字重要,“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这种观念如果宋人认同,他们就不会重文抑武。他们更重视文风,因此有自己文字的玛雅人,显然比只会祀与戎的印加人更加文明,哪怕实际上玛雅人比周围文明更加血腥。

印加人的记录,还停留在结绳记事阶段,赵构看过印加史官带来的结绳,他们对着结绳上数以百计的绳结,可以讲出他们数百年之前祖先的故事,说出一个个年代,一个个君王。但不够准确,两个史官之间讲述的数字和年代相通,但故事的修辞则全看史官自己。显然这些绳结只能帮助他们记录数字,故事需要口口相传,跟文字相比,太落后了。

托尔特克国没给赵构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这个国家的文明主要是技术,他们的雕刻也好,绘画也罢,都不超出玛雅人的水平,没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赵构又不能去看他们规模宏大的神庙,况且那些神庙玛雅人也能建造。

燕王告诉赵构,托尔特克人比玛雅人更先进,因为他们发展出了一套神权之外的行政、司法和税收制度,托尔特克人不但是一个族群,也是一个阶层,周边民族只要想建立司法、税收,就会邀请托尔特克人去他们部族做官。

但对赵构来说,托尔特克人这种制度,跟宋人差太远了,完全不值得燕王那么夸赞。

面对燕王政权,赵构越来越势弱,不止是硬实力上的虚弱,心理上也越来越脆弱,心理上的脆弱,会让他对自己合法性产生怀疑。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合法性来源于中原,所以一个个正统都是中原王朝。东晋开了偏安江南的先河,东晋一次次北伐,目的就是恢复合法性,刘裕可以以北伐中原的功劳,篡夺东晋的皇位,就是这种文化影响推动的。

无法立足中原,将来连修史书的资格都没有。燕王虽然没有篡权,开封、洛阳两京甚至都在朝廷手里。可谁都知道,那只是燕王不想取罢了。以两京为核心形成的渊圣集团,都成了燕党,有识之士再也不提迁都,偏安已经成了主流,谁提迁都,谁就是燕党。

南宋偏安已经从心理上变得理所应当,这样一个偏安小国,还能存续多久?

在赵构和绝大多数中国文人眼中,美洲印第安民族和国家,此时都被他们看做东夷。这些东夷国家的灭亡,远比非洲黑人遭受更惨烈的摧毁更能刺激他们。

燕王不断灭国,并吞八荒之势炽烈的不输给秦灭六国。能做的似乎只是苟延残喘,以及疯狂的骄奢淫逸,失去了全部信念。

而燕王集团则不断进取,燕王长子李靖,在玛雅人灭国之后,就被派到了大东洲。大平原建立了遍布苦河流域的数百座屯堡,许多屯堡已经有了一定的人口基数,最大的屯堡已经有千人之多,升格为县。环境改造的已经不在容易死人,李靖在苦水海口,建造了汉海都护府,被燕王任命为汉海大都护,负责统辖整个哭山、苦水之间的大棘原,为燕王披荆斩棘,开疆拓土。而赵构却没有子嗣,赵宋亲宗皇子之间,则是争权夺利,都像靠攀附燕王,继承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吞并的宋庭皇位。

之前大宋引以为豪的人文,也在气势上渐渐被燕王压过。虽然如今大宋文士,还带着鄙夷的心态,讽刺燕王以夷变夏,引进大量夷学。但学习这些夷学的学子,却展现出了比大宋科举士子更强的执政能力,他们拥有更广博的知识储备,拥有更多样的视角,一个两个还看不出来,当成千上万这种府学学生入仕之后,逐渐就将大宋士子比了下去。他们在方方面面的执政能力,都碾压一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宋朝文官。

对科举制的崇拜,宋人还不如明清两朝。科举制诞生于隋朝,奠基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可即便在宋朝,取材也不完全依赖科举。大量太学生是可以直接赐同进士出身走入仕途,甚至可以做到宰相高位,比如晏家的晏婴。

因此燕王的府学取士,一开始被批评,但声音始终很小。如今则开始挑战科举地位,有识之士甚至也跟着否定科举,他们倒不认为科举只考圣贤书有错,他们只是觉得科举规模太小,不如府学取材广泛。

压力之下的改革,往往是有韧性的文明的必然选择,所以赵鼎、张浚等人,这些年也在积极推动太学建设。太学对标的自然是齐州学宫,各地兴建府学,挑选精英,赐同进士,直接做官。

晏孝广已经去世,但晏湲还正当壮年,这几年撑起了大宋朝政。做了大量改革,燕王出海开拓,他也派人出海开拓。从泉州出发,往南开拓。避开燕王势力往西发展的路径,从三佛齐一路往南,发现了类似大东洲那样的巨州。晏湲命名为大南洲,其实就是澳洲。

只是这里的生番似乎不够悍勇,晏湲派去的军队很容易就击败了他们。沿海探索了数年之后,确认这是一个比大宋还大的大岛,沿着海岸修建了许多据点。除了用来流放犯人,目前没有任何利益。

大宋也雇佣生番,他们主要从吐蕃招募兵源,这种制度原本就有,吸引周边夷人,让他们入籍,称作归明人。如今则大大增加这种规模,在四川边境招募了一万吐蕃骑兵,更多其实是防备吴阶集团。

在大南洲招募的生番,虽然也很凶悍,但身材矮小,而且不善征战。此时的澳洲土着,分为四五百个部落,人口只有几十万人,他们渡海来到澳洲,没有敌人,土地广阔,哪怕大部分是沙漠,沿海平原就足够他们生活,还没到互相冲突争夺资源的程度。而资源争夺是最影响民族性情的因素,玛雅人从早期的建设转向厮杀,就是环境导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