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数风流人物 > 辛字卷 斜阳草第十二章 尘埃落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辛字卷 斜阳草第十二章 尘埃落定

永隆帝沉吟不语。

不是他不信重冯紫英,而是冯紫英委实太年轻,资历太浅了一些,翰林院修撰资历看起来显赫,但作为在皇位上浸淫了快十年的永隆帝却知道那不过是一个出谋划策以备顾问的身份,可以说深谋远虑,也可以说是纸上谈兵,你要说处事干练那就说不上了,真正的经历就是在永平府这一年同知。

永隆帝也承认冯紫英在永平府一年同知干得格外出色,做了不少事情,而且都做成了,否则他根本考虑都不会考虑就会否决内阁的这个建议,但在出色也只有一年时间啊。

况且这顺天府丞的位置不比其他,不仅仅是清军查户修桥铺路或者开矿建坊这些事务,涉及到诸多民政、赋役、水利、赈济、治安等方面的事务,尤为复杂。

若是这顺天府尹是能干的,那也罢了,冯紫英跟着磨砺几年事件好事儿,但是内阁坚决不同意调整吴道南,把冯紫英推上去居然就是要用冯紫英锐气和手腕来做事。

这就有点儿把冯紫英当枪使的意思了,齐永泰难道不明白这个道理?

到时候不知道齐永泰要替冯紫英背多少锅挡多少枪?

这都是要消耗人脉资源和折损自身威信的。

看来齐永泰培养他这个弟子也是不遗余力啊。

见永隆帝仍然不肯表态,李三才沉吟着道:“皇上,臣等都明晓您的担心,但是其实大可不必,顺天府好歹就在圣天子脚下,若是有什么不妥,朝里七部和都察院也能随时帮补,另外臣以为冯紫英的资历也不能只看这永平府这一年的表现,不知道皇上还记得永隆四年京中大涝,大疫又起,便是冯紫英率领一帮青檀弟子在京中帮助赈济抗疫,臣记得还编撰了一本书,叫《防疫备要》,现在太医院仍然觉得大有价值,也应该是冯紫英带着一帮同学所作,……”

李三才的插话让永隆帝微感意外。

在内阁五人中,如果说叶向高、方从哲和李廷机是不折不扣的江南士人,齐永泰是北地士人外,李三才就是一个有些尴尬的角色。

他是北人,但是却和江南士人交好,但是一些较为保守的江南士人仍然不肯信任他,不过叶方李三人对其还是十分亲善的。

齐永泰虽然有些不满对方,但是总体来说,李三才在内阁中还算较为中立,而且齐永泰还感觉此人与皇上也走得有些近,虽然不及张景秋和顾秉谦,但是隐隐还是透露出一些这种意味,他不清楚叶方二人是否有所觉察。

永隆帝自然也清楚李三才那种若隐若现的靠近趋势,这是一个十分热衷于名利的士人,只不过隐藏得很好,比起顾秉谦的露骨显得隐晦许多,而张景秋其实还不算,只不过是感恩自己的擢拔而做事罢了,所以永隆帝当然不吝于给李三才几分支持。

这君臣之间的默契和情谊也是需要慢慢培养的,永隆帝深知内阁这几人中,叶方齐三人都是典型士人,根本不可能和自己一条心,更看重他们士人文臣的利益,李廷机也不是纯臣,只不过底气没那么足罢了,倒是李三才颇有能力,若是能主动靠近自己为自己所用,倒是插入内阁中的一个好棋子。

当然,永隆帝也清楚,如果做得太露骨,那么李三才肯定会遭到士人抵制,很快就会被撵出内阁,就算是自己也保不住,所以如何处理好这种度,保持某种默契,才是最关键的。

“以卿之见,冯铿出任顺天府丞能够胜任?”永隆帝微微颌首。

“皇上,顺天府除了府尹、府丞,尚有治中和五名通判,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冯铿做事锐气十足,亦有胆魄手腕,这在永平府的表现也得到了证明,城中事务尚有五城兵马司和巡城察院,亦有大兴宛平两县,所以臣以为正好可以用冯铿之锐气来好生整饬一番京畿治安,亦须安抚应对好可能面临的流民和白莲教变乱,……”

李三才的提醒也让永隆帝一凛。

京畿之地并不太平,蒙古人的入侵导致了整个顺天府北方诸县州几乎变成一片白地,虽然去年朝廷加大了赈济和恢复,也向永平迁徙了十万流民,但是仍然有不少流民涌入城中。

刑部也在报告白莲教在流民中发展迅速,已经有多处迹象显示白莲教在京师内外十分活跃,不可不防。

若是钦天监所预测今年北直河南会大旱的话,只怕北直南部诸府甚至河南流民北上南下的可能性极大,尤其是北直隶这边,流民首选的就食求生之地便是京师,届时顺天府又要面临大考,也的确需要一个手腕刚猛魄力果决的狠角色来做事。

说句不客气的话,若真是有什么闪失,也可以直接拿冯紫英顶罪,反正他年轻,免职下野,等上两三年再重新出仕也影响不大。

想到这里,永隆帝终于点头:“卿言之有理,那就依了诸卿的意见,冯铿任顺天府丞,不过永平府同知,诸卿也当考虑合适人选接任,莫要让永平那边大好势头半途而废。”

一直未曾说话的齐永泰这个时候才拱手道:“回皇上,内阁已经商计,让吏部员外郎练国事出任永平府同知。”

永隆帝一愣,练国事?状元郎?

见内阁几人都是一脸沉静,永隆帝知道这几位已经就练国事之事达成一致,便不再多言,点点头表示了同意。

接下来的一些人事安排就显得波澜不惊了,这些早就在吏部和内阁内部商议中基本达成了一致。

而永隆帝对四品以下的官员所了解并不多,甚至一些正四品的知府,他也知之不多,只能尽可能的通过吏部和阁臣们的介绍来形成一个大概印象。

这也就是地方官员的悲哀,所以为什么大家都愿意挤在朝中,甚至一个五品的郎中都要比正四品的偏远知府在皇上印象里深刻得多,毕竟人家经常有机会上朝面圣,而你呢?

三年回不了一趟京,全凭“大计”的官员来断生死,除非你在朝中有深厚人脉和奥援,又或者你能在任上做出让人无法忽视的政绩,否则,这种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甚至连挣扎的权力都没有,何等憋屈?

几位阁臣在东书房与皇上商议的情形很快就传遍了京师城。

与先前的传言相比,这一次就是铁板钉钉了。

吏部酝酿初议,都察院复核,内阁决定,皇上御批,这就是四品以上官员的必走程序。

如果是四品以下的官员,则是文选司和考功司商议酝酿,吏部尚书并侍郎合议提出意见,都察院复核附署意见后提交分管吏部的阁老,若是分管阁老无异议,便可提交内阁决定,届时直接由皇帝用印即可,当然皇帝亦有否决权,只不过四品以下的官员皇帝都未必能认识,所以否决的几率极小,几可忽略不计。

这里边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比如如果分管吏部阁老否决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意见,吏部尚书有权再度提交。

此时一般分管阁老会提交内阁,但如果该方案被否决,那么吏部尚书一般需要辞职以表示谢罪。

这个否决既可能是被内阁否决,亦可能是被皇帝否决,所以很多时候皇帝如果对某位尚书不满意,就可以通过这种情况来逼迫尚书辞职,同样某位阁老对自己分管部门的尚书不满意,亦可以此法,哪怕内阁通过,只需要说服皇上否决,亦可迫使尚书辞职。

再比如,三品以上官员基本上就不是由吏部酝酿了,而是直接由内阁酝酿决策,提交皇帝御批了。

同样都察院在其中也有重要作用,如果都察院否定吏部人选,那么就需要提出具体理由,如果吏部不接受,亦可强行提交,但如果因此人选没通过,吏部亦需要为此负责,同样如果内阁没有认同都察院的意见,那么都察院负责的相关官员亦会为此辞职以示负责。

现在吏部、都察院和内阁、皇上四关走完,这就宣布正式形成决定,只等吏部正式宣布出官凭,通知冯紫英卸任交接那边永平府同知事务,同时回京走马上任即可。

按照朝廷规制,这一般是需要在接到通知之后三到五日之内完成交接,永平府这边需要练国事来接任,同样冯紫英还需要返回京师城,去顺天府衙接手府丞掌管的事务。

东书房上级决定的第二日,汪文言的快马就迅速到了永平府,冯紫英这才确认自己的确要回京了。

一切都基本上按照最初的设想,练国事来接手,这是冯紫英最满意的,若是没有一个合适的人来接手,冯紫英还真不放心,甚至宁肯不走。

现在尘埃落定,朱志仁赴鸿胪寺担任鸿胪寺卿的消息也已经传了过来,这意味着几乎在同时,知府同知同时要卸任,这还需要一些时间来错位,以便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