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春秋大领主 > 第669章 这风格极为不对劲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仰慕于我?”吕武看着崔杼有些不太理解。

刚才崔杼提到了郑国的侯氏,委婉地表示侯晋非常仰慕吕武这件事情。

吕武现在是晋国的元戎,尤其是晋君姬彪的年龄太小,算是晋国实际上的一把手。

哪怕晋国还有其余的卿位家族分去了吕武的光芒,有人仰慕吕武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

毕竟,阴氏的崛起过程太过于奇迹,吕武的经历则具有很强的传奇性,人们产生崇拜的情绪,又怎么地了?

允许二十一世纪有数之不尽的脑残粉,不允许春秋搞个人崇拜吗?

崔杼低声说道:“侯氏于郑并不如意。”

懂了!

崔氏和孙氏给当代的贵族上了一课,觉得在本国待得不爽是可以拖家带口搬家的。

在这一个版本的史书记载上,崔氏和孙氏的行为并不是叛国,关于这一点让吕武不知道该怎么评价。

史官们之所以不认为崔杼和孙林父叛国,原因是他们并没有引发内乱,更没有起兵做出弑君的行为。

在目前这么个年头,某贵族在哪里混得不如意跑去另外一个国家是种常规操作,怎么能定义为叛国呢?

到后面的战国时期,这个国家的人去为那个国家的君王效力,母国跟敌国有仇,人跑去敌国建立不朽功业,乃至于跑去帮着敌国欺负母国,例子着实是太多太多了。

用后世的一句话,他们只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呢。

至于齐国和卫国变成那般模样,是晋国给动的手呀!崔氏和孙氏干的是不地道离开破船,史官则认为齐国和卫国的衰败是两国国君和晋国的责任。

要是吕武熟知春秋的历史,他应该会因为改变了崔氏和孙氏的命运,体会到很强的成就感吧?

吕武沉吟了一下下,说道:“崔子可往中军佐处告知此事。”

首先,郑国的邦交被范氏对接,关于郑国的一应事务理该由范氏进行处理。

再来,吕武一直在顺势让范氏将注意力和精力放到南边,不出现局势突变的话,不可能插手范氏的事务。

崔杼愣了一下,想到了晋国的惯例,心想:“晋国这一批‘卿’远比想象中更加团结,有什么理由不使晋国变得兴旺呢?”

这么想的崔杼为自己选择投奔晋国而感到高兴。

想要跟晋国接洽的侯晋为什么不直接找范氏?要看看侯氏是个什么成份,来判定够不够资格直接跟范氏接洽。

从“规格”上来判定,侯晋是没有资格直接面见士匄的。他能见崔杼也只是一种适逢其会,再不抓住机会可能就没有下一次了。

士匄得知侯晋想要投奔晋国会怎么样,已经知道消息的吕武肯定会暗中关注。

吕武所知道的是,去完了士匄处的崔杼在后面得到了一批价值不菲的礼物。

从这一点来判断,吕武知道士匄咬钩了。

他们途经“新郑”的时候进行了逗留,一来是需要去走个礼仪的过场,再来就是接收郑国为南下晋军准备的粮秣。

晋君姬彪太过于年幼,支撑不起大场面。

晋国这边进入“新郑”接受郑君姬恽款待的是元戎吕武和中军佐士匄,随行的还有崔杼。

只是下军尉的崔杼能出场是士匄的点名,算是老范家感谢崔杼搭桥牵线的另一种回报,让崔杼在大场面尽量露脸。

礼仪过程没什么值得唠嗑的地方,要有也是吕武亲自见识了“新郑”到底乌龟壳到什么份上。

他们在面对郑国君臣询问是不是需要跟着前往“许①”会盟时,进行了很明确的拒绝。

这里不得不提到吴国那帮人。他们倒是在士匄近乎于翻脸的情况下脱离大队,干的事却是一直吊着尾巴跟随其后。

晋国的高层没在士匄当面提过那帮吴国人,心里则是不免有点看范氏笑话。

自己的邦交国都无法搞定?说明范氏没有看着那么强大,手腕方面好像也不太行。

曾几何时,吕武察觉到自己难以控制齐国和莒国,来个当机立断的将齐国和莒国抬上桌一一料理,莒国现在不知道有多么听话,齐国则是想抱吕武粗大腿完成重新复土大业而不得。

简单的说就是,吕武深深知道齐国的麻烦不会少,一顿料理之后放弃了对齐国的邦交处置权。

在吕武放弃对齐国的邦交处置权之后,晋国没有一个卿位家族进行接手。他们可能是碍于吕武的颜面,更加可能看到齐国就是个掉进去爬不起来的深坑,一点都不想跳进去。

晋国的队伍在“新郑”耽搁了半个月,一应的交际落下帷幕才重新开拔启程。

遭到晋国拒绝一同前往参加会盟的郑国君臣,他们怎么想是自己的内心戏,跟晋国君臣相处时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甚至还要尽心尽力外加满脸带笑的倾力招待。

“国家弱小,个人的尊严根本无关重要,只求强国不要欺凌。”吕武太清楚这样的道理,有所感概也就对后面追上来的吕欢进行讲读。

吕欢是吕武的第三子,十三岁被送到“随”当招牌,十五岁开始进行主政,今年已经十九岁。

早期的“随”并不是一个安稳的所在,需要应对来自赤狄的威胁,待在这种地方还是挺能锻炼人的。

现在赤狄已经被阴氏打崩,后来“瓜衍”、“祁”等地归于阴氏所有,使得“随”不再作为阴氏的前线了。

“楼烦?”吕武知道这个民族。

原来吕欢过来是因为楼烦跟鲜虞勾结到了一起,他们没那个胆子找晋国的麻烦,盯上了鼓国。

这个鼓国的来历有点说不清楚,当下是被归类到狄人的一分子。

“荀氏讨伐长狄,引动楼烦勾结鲜虞强加武力于鼓,鼓子(爵位)遣使来晋,途经‘随’拜访于我。”吕欢说的话信息量有点大。

吕武不是让荀氏(中行氏)、魏氏和赵氏去晋国的东面搞事情吗?第一个有大动作的家族就是中行吴管理下的荀氏、中行氏和程氏,紧随其后的则是赵氏,魏氏目前没什么动作。

中行吴盯上的地方是大河边上的沃土(现代的冀县周围),出动两个“师”跟长狄玩你来我往在干仗的游戏。

赵武则是盯上了“甲氏”,还寻求与邯郸赵重归于好。

鼓国是一个很小的诸侯国,全国的人口不知道有没有三万,能征召出一千名士兵都算多了。

吕武想了想,说道:“你可安置鼓之使节,不可使其离开‘随’。”

即便是路边的一根干树枝都有它的用处,何况是一个国家的公子呢?

“父亲,我不出兵,是否稍显软弱?”吕欢比较不解。

这个要看阴氏朝北面到底开拓到了哪里。

阴氏获得了“祁”地就开始向“太原”那边进行推进,碍于当地的环境只是搞了先期的据点,建城什么的还需要再看一看。

经常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野人闯进阴氏的控制区,能分辨出一些是楼烦人,还有仇由人,更多则是连自己算什么成份都不知道的三无人种。

所谓“三无”也就是:无民族名字、无归属感、无有前途。

现在“三无”的族群太多太多,他们一般会被某个民族吸收,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吕武盯着吕欢看了很久,严肃说道:“为父予之,方为你之所持;为父不允,天塌亦与你无关。”

我给的才是你的,我不给你连想都不能想,明白?

吕欢神色一黯,恭敬行礼,说道:“父亲,我归于‘随’。”

吕武没说话,只是点头。

备胎不安份了怎么办?

不能一棍子打死,更不能断绝他的所有希望,给予的希望是个什么度更要控制好。

吕武突然觉得当好绿茶、海王、时间管理大师,是个技术活呀!

“方才随欢来此?”中行吴对吕欢的称呼就是‘随欢’,取的是一种对待阴氏小宗的叫法。

吕武还是知道中行吴为什么会提到自己的儿子,说道:“楼烦盟于鲜虞,侵袭于鼓,想必鼓已灭亡。”

楼烦是一个游牧生活方式的民族,没有统一的共主,临时结盟没有多久又四散成为敌人,太过于正常。

鲜虞比楼烦在社会等级上要先进,他们在军事上有过很辉煌的成就,某段时间不但攻灭了刑国,还将当时显得牛逼哄哄的卫君干掉,逼得卫国向南边转进。

中行吴一下子被吕武的话吸引了。

吕武说道:“我已距‘许①’不足五十里,再有两日便可抵达。”

阴氏的斥候已经洒出去,先期的回报是楚君熊招已经在“许①”那边等着,当地的楚军数量约在十万左右,没有看到其它列国的旗号。

另外,先行抵达的楚军并没有对郑国诸以武力,也就是没有攻打属于郑国的“城”、“邑”、“邦”。

什么时候楚人变得这么文质彬彬啦?

硬要有一个解读方式,只能从楚君熊招非常重视这一次与吕武的会盟去想。

这件事情在国家层面是不是好事,有点不太好说。

从个人角度来进行分析,楚君熊招明显是表现出给吕武面子。

要不然的话,郑国在“沫”那边临阵背叛楚国,以楚国的尿性该进入到抓狂阶段,疯了一般的扑向郑国进行撕咬。

中行吴就很不能理解地问吕武,道:“元戎与楚君乃是旧交?”

旧交个屁,压根就没见过面,通信什么的也无。

吕武有那么点不确定地说道:“我亦不知为何。”

之前,吕武只知道熊招是楚国的储君,后面在接到邀请前往会盟,临时给恶补了熊招事迹的情况。

至于熊招那边是个什么情况,吕武就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