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历史从李师师身边醒来开始 > 第一百七十九章 于无声处听风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七十九章 于无声处听风雷

辽国据有幽云十六州以后,幽云地区的汉人便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对于契丹人与中原的汉人来说,半华半夷的他们属于被双方鄙视的对象,里外不是人。所以幽云地区的汉人,在契丹人与中原汉人口中,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汉儿,被双方看低一等。

幽云汉人自己也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完全彻底的胡化,也得不到中原汉人的认可,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便是幽云这片土地。

保护幽云这个自己的家园、宗庙与家族,便成了幽云汉人的信念支撑。

不同于宋朝,辽国的统治者们明显意识到了这一点,尽管仍然称之为汉儿,但在待遇上比较宽容。逐渐取消了带有歧视性的律法,又将澶渊之盟的岁币收入部分用于抵消幽云十六州的赋税。

五代十国甚至宋初,幽云汉人还想着回归中原,但到后来已经乐不思归。以幽云汉人为主体的南面官体制,更是成为辽人政权的重要支撑。

但是,同任何朝代一样,辽国历久而衰,兵役、徭役日益重的情况下,幽云之地的百姓们日趋贫困,纷起反抗,成为盗贼。

十月十五日,赵佶取消了休沐,下诏自即日起,朝廷与地方官府、驻军的文书、书籍里,以及官员、将士的口中,一律不得称幽云汉人为汉儿,必须以汉人称呼。

面对辽国这个庞然大物,有些工作可以先做得更细致一些。

大宋不同于金国,金国正处在向奴隶制的转化进程中,掠夺财富与奴隶成为全民的英雄信仰,所以需要疯狂的对外发动战争,一如契丹立国之初,凶猛如虎,势不可挡。

对于宋朝来说,若是自己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而去发动一场战争,不仅会被臣民反对,还会被架上道德的烧烤架,就着唾沫熏成口水猪。

两国之间的战争,当然不止于明刀明枪。

澶渊之盟,到底是谁最后得利,历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以十万白银,二十万绢,换百年太平,而且宋辽之间,最初的贸易顺差四十余万两,怎么算都是大赚特赚。

然而细究下来,宋朝真的赚了吗?

抛去澶渊之盟是在宋军优势之下订立,宋军丧失了血性与勇气,自此面对辽军再无精气神这一点不说。

宋朝的白银产量,最高时不过每年八十万两,而这要兼顾上亿的子民,高薪养廉的官员,根本自用都不足,不得不铸造大量铜钱。

岁币三十万,对宋朝来说,并没有足够白银送出去,只得拿天文数字的铜钱抵扣。

于是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辽国不铸造铜钱,流通的全是宋钱。

到后来,宋钱成了通用货币,哗啦啦流向辽国,宋国自己却闹起了钱荒,因为宋国铜产量有限,铸钱也就有限,流失量超过铸造量,自己便无钱可用。钱荒这东西,无论古今中外,都是大事。商贸流通不顺,社会体系畸变甚至是崩溃。

蔡京不得不铸当十钱,扩大交子务,印盐引、钱引,来解决钱荒的问题。

至于铜钱为什么都去了辽国,一是岁币抵扣,另一个,就是辽国很快就反应过来,与宋朝展开了贸易战。

和约既成,榷场互设,贸易始兴。

宋朝最初每年赚得那四十万两,并不是白银,也并非铜钱,而是大多以货物折换的,甚至包括些病羊残牛。

而辽国立马回过神来,开始大量售卖食盐,宋朝盐为官营,价格高昂,辽盐便大量出售,谋取暴利。同时严控马匹,提高战马价格。

更关键的是,辽人垄断丝绸之路,大肆赚取差价。

到仁宗时,宋国反而成了贸易逆差的一方,榷场不过是保持双方联系的渠道罢了。

基辛格曾说: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但在那个一切讲究真金白银的时代,谁握住了钱,谁才是主宰者。

赵佶不是学经济的出身,很多东西只有些模糊的概念,只是内忧外患之下,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解决问题。

铜矿有限,铜钱产量跟不上,又不能铸当十这种弊端太大的铜币,赵佶干脆趁着交子、钱引等逐渐为世人所接受,改以库藏黄金、白银、铜钱为信用担保,大规模使用宝钞为法定货币。

至于对辽岁币与榷场交易,也换以宝钞支付。辽朝自然不同意,但赵佶很干脆,那就以茶叶、瓷器、丝绸等货物代替,至于白银、铜钱,对不起,真没有,全在你辽国了。至于榷场贸易,不接受宝钞,那就以货以货,反正对贸易逆差的宋朝来说,无所谓。由于西夏已入宋朝版图,丝绸商路已卡不住宋朝的脖子。

经过两年多时间,辽国民间商人见宝钞在宋朝的流通没有问题,便开始接受宝钞。贴心的大宋,每隔三年也会在宋朝这边的榷场兑换新版宝钞。

到后来,辽国的一些富室大户也开始将自家铜钱兑换成宝钞。

眼见铜钱又纷纷流回宋国,宝钞大行其道,一些朝野有识之士纷纷上书,请天祚帝开设辽国自己的铸钱机构。可惜天祚帝与萧奉先等人对此并未有足够的认识。

而对于原产西夏的兵甲弓刀,赵佶一样很大方,允许辽国购进,只是以铁矿枯竭为由,将质量减次二等,又限制了数量。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十一月初一,开封府开始了连续十三天的雨雪天气,最深处的积雪厚达八尺。有九条街道因结冰路滑,人马难以行走。被冻死的飞鸟尸体,城内城外随处可见。本来按照朝廷的规定,百官是不许乘轿的。赵佶不得不临时下诏,允许百官可以乘轿至左右掖门。

赵佶取消了十一月惯例的大部分拜谒佛塔、道宫活动,又下诏常平仓米、麦以兖合价钱二等出售,硬石炭(煤炭)每称减价十钱出售。同时,赵佶还特意为开封府城内居养院里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准备了丝绸衲被过冬。

宫内与宫外的富贵人家以丝绸制成的被子与衣裳,填以羊毛、鸭绒等物御寒,颇类似后世的羽绒服、羽绒被。而平民百姓则以丝绸或麻布为材料,填以芦苇花或木棉。

木炭与石炭价格高昂,但普通人家咬咬牙也会备上一点,实在买不起的人家,也会早早寻些干稻草之物,冬天铺在床上,尽量卧床少活动。

世人认为元明才出现弹棉花技术,事实上,棉花唐时便自边疆传入内地,宋朝史料已有“以竹为小弓,牵弦以弹绵,令其匀细”的记载。宋时的富贵人家也开始使用棉衣棉被,那时的棉花称为吉贝或木棉,棉衣棉被称为吉贝布与重衾或绵衾。

赵佶又特意为宫内的娘子们赶制了一批被称为“脚婆”、“汤婆子”的暖脚铜缶,其实跟后世的暖水宝类似,就是个扁圆的铜器,内部中空,灌上开水,塞紧盖子,再包裹上布单,放在被子里一个晚上都不会冷。

至于李清照,依旧住在醉杏楼,本来易安居送给了赵明诚,后来天天看着别扭。李师师便出面,在别处购了座宅子,将易安居收回卖掉了。

这么冷的天,李清照反而寻到了乐趣,每天煮着火锅,烫上几斤千日春,小日子甭提多滋润了。

赵佶现在与她,依旧在玩些暖昧的阶段,偶尔逮着机会也能摸到下小手。

李师师明眸眼亮,看得出两人之间那种欲拒还迎、欲迎还拒的互相挑逗,心知李清照怕是用不多了多久便会沦陷。

注:徽宗即位开始,处于温暖期的中国正巧进入历史上的“第三个寒冷期”,本书所有天气描写皆来自史书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