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与时尚,已然成为了大家口中法国的代名词。
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很容易让人忽略掉另一个事实:那就是,得益于自身的工业积淀和基础科学底蕴,法国其实并不是一个胸大无脑的国家。在这片土地上,一直以来就盛产科学巨匠,比如居里夫人,安培,笛卡尔等等,不胜枚举。
毫无疑问,法国是一个科技大国,世界顶尖科技名企,比比皆是。
空客的研发及总装系统,就在法国;世界前五的军火商及阵风战机研究者达索公司,在法国;欧洲前三的汽车生产制造集团雪铁龙,在法国;在全球轨道交通、燃气轮机制造、电力供应等方面拥有全球顶尖技术的阿尔斯通,也在法国;大名鼎鼎的汽车制造商、坦克悬挂系统供应商雷诺公司,还是法国传统企业……
卢灿看重的,却不是上面这几家,而是一家名叫“施耐德”的工业公司。
此时,它还没有改名“施耐德电气”,那是1999的事情,而是叫做“施耐德工业集团”,一家涉足钢铁冶炼、全球配电、工业控制和自动化设备制造的工业企业。
这家企业,此时正处于其150年发展历史的最低潮,濒临破产解体的边缘。
田乐群没听说过这家公司,“怎么突然想要买下这家公司?”
卢灿一怔,买下?田姐可真敢想!
即便施耐德工业公司再濒临倒闭,也是法国的工业脊梁之一,又怎么会拱手让人?他笑着解释,“是入股,看看能不能入一股,掺和一下。”
“这家企业在电力供应、钢铁冶炼、工业控制和自动化设备制造方面,技术储备很丰厚,符合我们在澳洲以及印属新几内亚的需求,而现在,他们恰好处于低谷期,我琢磨着抄个底。”
田乐群正准备说,你要服务又何必一定要入股?又听他说抄底,便没再多说。
事实上,卢灿之所以看中这家公司,其一是基于商情分析组黄浩东递上来的评估资料,其二是他听说过这家企业的一些趣事,因而知道这是一家非常有前途的公司。
黄浩东主导的商情分析组已经成立,归在德银投资总裁办旗下,目前只有八人,做不了太多的商情分析工作,只能做一些卢灿出行某地之前的当地商业资料收集与分析。
卢灿预定四月份去法国,提前通报法国驻港领事馆,对方也发来正式邀请函,因而商情分析组收集了部分法国的商业资料,以供卢灿选择。
这种分析备案,黄浩东都会标注“价值等级”,其中,施耐德工业公司,被他标注为一级可投资,因而卢灿多看了几眼。巧了,这家公司,卢灿还真知道。
卢灿曾听过一个笑话。
施耐德是德国人常用的姓名,但是施耐德电气是一家家地地道道的法国公司。他们在进入中国之后,常常被国人闹乌龙,还经常写错名字,诸如什么斯奈德、辛德勒什么的。
因此,施耐德电气公司的员工,出门拜访客户,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是施耐德电气公司的人,施耐庵的施耐,德是道德的德。”
有一次,他们去竞标长江三峡发电站的发电机组工程,又是这么自我介绍。
巧了,旁边是德国西门子的人,见他们说的生动有趣,以为是特别设计的话术——因为这种带有中国文化属性的名字,很容易引发中国人的好感。于是,这位西门子的项目负责人,在竞标现场也来了一句类似的自我介绍,“我是德国西门子的代表,西门是西门庆的西门,子是孙子的子……”
好吧,这是一则流言,真不真的,权当一乐,没有侮辱谁的意思。
卢灿删减部分内容,放置到弯弯市场,将这个趣事说给田乐群听。
田乐群乐得直不起腰来,掐着卢灿的胳膊,“你……你也太贫了!”
因为这则笑话,卢灿记住了施耐德电气,还有西门子公司,此后对这两家公司也有所了解。
当然,上辈子的记忆,肯定不如黄浩东送来的情报丰富。
这家创立于1836年的公司,创始人为施耐德兄弟,最早是克鲁索地区的一家小型钢铁厂,当时的业务是为法国各大制造厂提供钢坯。
公司的发展,与企业领导人的战略眼光,有着直接关系。
领导者目光长远,公司就能获得蓬勃发展,反之,领导人急功近利,公司就会危机四伏。
施耐德工业公司,就是最鲜活的例子。
在施耐德兄弟,即在哥哥阿道夫·施耐德和弟弟伊萨依·施耐德领导期,专注于钢铁冶炼、铸造,并取得很大成就——他们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度拿下舰船加农炮的钢铁订单。
炮钢,是特种钢材的一条生死线。
1870年之后,伊萨依的儿子昂利·施耐德接手公司,开始多元化经营,投资采矿业,钢铁,电力,但公司的主要收入,依旧来自武器制造商的成功。
施耐德公司走入低潮期。
1918年之后,潘翁·施耐德上任,他对公司业务体系,进行大规模重组,形成以后施耐德的三大业务架构:梅日梅兰,TE电气,美商三大品牌。
潘翁·施耐德给施耐德公司带来十多年的辉煌,但是,德国的工业崛起,很快给施耐德带来沉重的压力,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更是雪上加霜。
一直到二战结束,潘翁·施耐德的儿子,查尔斯·施耐德成为新的CEO。
他想要公司能够朝着“规模化、现代化、规范化”的方向前进。
他将这一口号贯彻于所有的业务,无论是从建筑和钢铁到电力,核能,还是并购与出口的战略。Charles Schneider的政策迎来了巨大的成功。
在1959年戴高乐将军对外宣称,施耐德是“国民经济的领导者”。
这算是施耐德公司历史上最高光时刻。
但是,查尔斯·施耐德这一政策,也让施耐德公司背上沉重的包袱。
诸如被大量投资拖累的微薄利润,不足以维系公司的创新研发;欧洲整体下降的重型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导致他们的出口受到严重阻碍等等。
在查尔斯·施耐德去世之后,从六十年代开始,施耐德公司一直在为之前十五年的投资,还债!
七十年代后期,钢铁制造和造船等主要主营业务的衰落,几乎使公司陷入瘫痪。
虽然施耐德家族在1969年一度重新执掌公司大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投资组合调整,但也只能维持。进入八十年代,失望的伊萨依爵士,黯然隐退。
在法国政府的干涉下,1981年,以迪迪埃·皮诺·瓦伦西亚为首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掌管这家法国工业脊梁集团。此时,经过多次的债转股,法国政府已经成为施耐德工业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占股比例为43%。
迪迪埃·皮诺上台之后,多次与法国工业部协商,准备砍掉很多亏损业务,释放部分政府股权,以之吸纳新的股本进入,以期盘活这家老迈的公司。
法国政府同意了迪迪埃·皮诺的方案——砍掉克鲁佐-罗瓦尔钢铁公司和尼斯造船厂,同时就政府所拥有的43%股份,对外释放一半,另一半则看改革效果,视情况而定。
这就是卢灿得以有机会入主施耐德工业公司的大背景。
卢灿的目标是以6亿法郎的价格,拿到施耐德工业集团不低于18%的股份。王永斌已经带领团队,先期前往法国。他的工作重心,就是与施耐德集团展开谈判。
当然,卢灿看重施耐德公司,并不仅仅是因为后世听说过名字,他是有认真思考的。
现在的他,正处于一种从纯粹投资赚钱的角色,慢慢向投资产业实现自我的角色进行转变。
这一过程,连卢灿自己也没有觉察到。
一年前,如果有人告诉卢灿,“赚钱没什么意思……我没碰过钱”,他一定嗤之以鼻,但是,在澳元狙击战之后,经历过几十亿上百亿的资金往水里扔……卢灿的心态有所变化。
纯赚钱,似乎真特喵没什么意思!当然,卢灿肯定不会承认有这种想法。
在蛰伏的这两个月中,卢灿一直带着王永斌等人在研究,如何将自己的投资体系完整化。就像那天索罗所疑惑的一样,如何组建自己的投资“B环关联”?
只有形成完整的“B环”关联,才可以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商业帝国!
他将自己的所有投资产业进行归类,一共划分出七大板块:文博及艺术品产业;服饰、珠宝及奢侈品产业;矿产及冶炼含石油及精炼的矿产资源产业;造船重工业;空运及航运物流业;农场及农产品的农业板块;德银投资及大华银行所在的金融业。
至于其它投资,零零碎碎,只是补充,譬如医疗产业及IT产业什么,占比并不重,而且效果也不明显,只能说且行且看。
这七大产业,除了可以担任“金融中枢”的大华银行和德银投资,竟然缺少“技术中枢”。
施耐德电气,无疑是很适合的技术中枢。
诚如田姨所言,“买下”施耐德,是最好的选择,奈何这家公司寄托了法国工业复兴之希望,他们肯定不会卖的。所以,卢灿退而求其次,拿到18%股权。
为什么一定要18%股权?
因为施耐德家族基金会所拥有的股权为16.7%,是现在施耐德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卢灿希望自己的股份能超过施耐德家族基金会,跻身第二。
别看只是一个排位,它所涉及的企业管理发言权,可是有很大区别。
施耐德工业公司,卢灿肯定会插手经营管理,而不像之前投资英伦项目那样放任不管。因为这家公司,是卢灿的“B环关联”中极其重要的“中枢”组织!
所以,从投资之前的战略思考层面,就决定了卢家资本与迪迪埃·皮诺的管理团队,一定及肯定,会发生冲突!除非对方愿意做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