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太皇太后的召唤,已经离开了良久的闵尚宫,突然出现在了书苑门口。
在她身后,除了孟相之外,居然还有跑路了的伊相。
是的,跑路的尹相,还没跑出三里地,就被季崇宁留在聊城外围的人,给堵了个正着。
尹相当时其实想弃马奔逃的。
可惜,向来只动嘴,不动腿的老头儿,跑了两步,就喘成了破风箱。
还是季崇宁的人,看老头儿脸色不好,喂了他两口水,尹相这才缓过了气来。
赶着尹相一起跑路的宁王府小兵,顺势劝了尹相半句。
所谓半句就是,“大人,要不咱们还是........”
然后尹相就爽气地答应了,“行,那咱们就跟他们走吧!”
季崇宁留在外围的一堆兵士,其实并不认识伊相。
原本他们还想,这老头儿怎么赖上咱们了呢?!
好在小兵在扶尹相起来的时候,喊了一声:“相爷小心。”
围着尹相的一群人才恍然大悟。
原来眼前的这个白白胖胖的小老头儿,是他们大荣朝的相爷啊~
还真是......莫名捡到个钱袋子。
于是一群人呼啦啦,带着尹相,呼啦啦从密道进了聊城。
再然后......尹相就在这儿了。
除了两位相爷之外,闵尚宫身后
还跟着一个穿着普通,长相普通,身高普通,年龄......三四十左右的书生样子的人。
这人,要不是闵尚宫特地带着他出现在大家面前,真的不会有人注意到他。
三人见到太皇太后就要行礼,太皇太后挥了挥手,朝三人道:“行了,不用多礼。你,上前来。”
随后她便指了指那透明人道:“你,上前来。”
那人闻言,便上前几步,再次对太皇太后施礼道:“殿前起居郎,言明,参见太皇太后。”
“嗯~~~”太皇太后朝那透明人点点头,“哀家没记错的话,言昌是你祖父吧?”
言明脸色露出了一丝丝的尴尬,就听他轻声道:“言昌是微臣的父亲。”
“嗯?”太皇太后蹙眉想了想,“为什么哀家记得他比哀家还老?他死的时候,不是都八十三了吗?”
“有没有可能,您说的是先帝的起居郎言硕?那确实是微臣祖父。”言明回道。
太皇太后‘哦~~~~~’了一声,然后抱怨道:“你们家怎么都爱起单名啊~这谁分得清楚?
算了,现在也不是说这些的时候。前头齐王世子说的话,你都记下了吧?”
言明拍了拍手上的本子,“微臣都记下了。”
太皇太后神色微敛,严肃道:“今日之事,你但且都记下,来日若有人跟你求证,你实话实说便可。
皇帝的起居注,虽不能对外公开,但是今日之事,并不涉及皇帝私隐,更因事关重大,故而哀家特赦,必要之时,可以公开。
孟相,伊相,你们俩给做个见证。”
两位相爷连连道是。
言明也抱拳道:“微臣知晓了。”
大荣朝,打从太祖皇帝开始,所有的起居郎,就都姓言。
也正因为家族五代都是起居郎,故而言氏一族不管在民间,还是在朝堂上,都享有刚正不阿,正直敢言的声誉。
在特别是在‘敢写’、‘真写’方面,连御史台的实力,都硬不过言氏一族。
在大荣朝,也没有任何一个朝官,会质疑言氏之证言。
因为他们一旦质疑言氏的真实性,那就等同于质疑大荣朝所有先帝的一生。
这谁敢啊?
当然,言氏对自己的族训,也看得相当之重。
他们一直秉承着,只记真相,绝不妄断的原则,矜矜业业地书写着大荣朝历代君王的一生。
太皇太后刚才问的言昌,其实就是死于皇帝之手。
就因为他不愿篡改和省略皇帝毒杀太子的事,所以皇帝才动手杀了他。
言昌死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皇帝身边的汤公公,暂代了起居郎一职。
直到皇帝内风瘫痪之后,太皇太后又以汤公公伺候皇帝太忙,没空记录皇帝起居为由,招了言明进宫,记录皇帝起居。
言明此人,太皇太后已经看中他很久了。
当初她是为了太子留意的这个人。
可惜太子是用不上了,以后留给季崇宁用,倒是正好。
想到太子,老太太心里突然又不得劲儿了起来。
正好这里的事儿也办妥了。
于是她朝闵尚宫招招手,“哀家心里突然不舒服。”
“老奴扶您回去休息吧。”闵尚宫扶住了太皇太后的手,“一会儿再让姚太医来给您瞧瞧。”
可太皇太后却道:“啊不,回去干嘛?走,陪哀家找皇帝晦气去。”
康王伸手,“皇祖母您........”
“干嘛?!”太皇太后转头,凶巴巴地问道。
“不,不是,孙儿是想问.......齐王世子怎么办?”康王觉得自己跟老太太待一起时间久了,脑子都变好使了。
太皇太后怒道:“怎么什么事儿都问哀家!?自己看着办!只要别又给弄得臭烘烘的就行。”
说完,老太太就迈着铿锵的步伐走了。
完成了记录使命的言明,也赶紧跟着太皇太后跑了。
留在书院里的齐王世子,吸了吸鼻子。
眨巴了两下眼睛,正欲张嘴,却被康王给堵住了话头。
“万元英,要不是看在太皇太后的面子上,今日老.......本王定是要取你性命的。”康王说道:“毕竟你带着那么多人堵在聊城外头,为的不就是杀了本王,谋夺皇位吗?”
“不.......”齐王世子还想挣扎,却被康王一记犀利的眼神,给吓得闭了嘴。
见齐王世子闭嘴了,康王才继续道:“总之一句话,你留着这条命,唯一要感谢的人,就是太皇太后。
别的要求你也莫提,本王会单独给你一个小院子,再派个小太监伺候你的日常,一日三餐也会让人送到你院子里,别的......你就不用要求太多了。”
齐王世子赶紧道:“这就很好,侄儿谢谢皇伯父了。不过........侄儿什么时候才能.......回去看看?”
“放心,待一切尘埃落定之时,你们全家,总归是要见面的。”
康王的回答,让齐王世子瑟瑟发抖。
他还想问什么。
可康王却已经没了耐心,挥手让双喜带着人,把齐王世子带出了书苑。
关于孟相和伊相的安排,康王还假装问了问,两位之后有什么打算。
伊相说如果方便的话,自己还是想回都城。
他在想强调,他回都城,是为了让朝中大臣,都知道,康王没有绑架皇帝。
皇帝是自愿被人抬到聊州来的。
太皇太后也是担心皇上,这才一起跟来的。
对这个回答,康王不置可否。
转头又问孟相:“那孟相有何打算?”
“为人臣子者,自然是皇上在哪儿我在哪儿,”孟相脸上的神情,看起来仿佛下一秒就要英勇就义了,“再说了,齐王和宁王,对皇位如此虎视眈眈,微臣怕到时候他们会对皇上不利.......
虽然微臣只是一介书生,不会舞刀弄枪,但是,真要是有叛贼想要动皇上一个毫毛,那也必须从我的尸体上跨过去!!!”
“好~~~~”康王朝孟相点头道:“不亏是我大荣宰相,自有一身傲骨在。这话,本王一定替你带给皇上。
至于伊相...........”
已经在心里疯狂咒骂着孟相的伊相,也只能咬牙道:“老臣也绝非贪生怕死之人,刚才之所以说要回都城,主要也是想把事实真相告诉都城百官。齐,齐王才是反王!
不过既然皇上现在身处险境,那老臣.......肯定也是要留下,替皇上排忧解难的!”
“很好~~”康王满意点头,“二位不愧是我大荣肱骨大臣,本朝基石。二位丞相那就先在聊城安心住着,等外头太平了,两位再随皇上一起回朝也不迟。”
孟相点头如捣蒜。
而伊相则咬着牙,才能缓缓点了点脑袋。
........这下好了,伊相身在曹营,心在........心在........汉不起来啊!
想想外头这么拉胯的宁王军.....伊相一时之间,动起了倒戈的心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