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别问,我科举 > 第105章 乡试(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宁安!”

李宁安听到了喊声,只见五叔正站在院门口等着。

身体站的笔直,看起来像是已经大好的样子。

出龙门时,老爹就说过五叔来了,眼下快到秋收,他便腾空跑了来,李宁安在车上的时候还担心他身体如何了。

见了这一幕,李宁安笑了笑下车走上前去。

“五叔,昨日到的,身体可有好些。”

李明礼笑着回问道:“你在贡院待三天了,这一次考得如何?”

李宁安有些不知如何说,中不中可不是他一两句话能说清的。

李明礼见了李宁安颇有些为难的模样,随即打住,“考后不问卷中事,五叔多年未曾应试竟忘了这档子事,咱们先回去休息再说。”

当下几人回了院子。

院中黎家厨子自然是准备了丰盛的饭菜,第一场一直要持续到下午,赵琪和韩启还不知几时出来,黎敬浩两人肯定不会等,他们回来再重新整就好。

可不知怎得,李宁安虽说在贡院里面嘴都快淡出鸟来了,但考了两夜三日精神很是疲倦,脑子昏昏沉沉的,一时没什么胃口。

不过他还是强撑着困意把这顿饭吃完。

再怎样都不能辜负父亲的好意,而且一日三餐必须要吃饱,身体养好了才有动力去考虑其他事情。

一吃完饭,他立刻回房间蒙被子睡了过去,这一觉直接睡到了日上三竿。

起床时,天色已经大亮了,骤然看到这么亮的阳光,李宁安感觉有些晃眼。

想着赖床,把身体放在床上摆了个大字。

可还没睡着,一会儿就有点支撑不住了。

倒不是不想睡,只是这天儿实在热的不行,太阳照的床只发烫,随后只能随意的抹了把脸,便慢吞吞地下了楼。

李宁安出了房门才发现,租住的小院此时是静悄悄的。

听着门口赵家的小厮说后才明白,昨天他家少爷和他们几个回来时一样。

先是洗漱一番,吃了点饭,回房便倒头就睡,看这状况恐怕几人还在休息,李宁安已经算起得早的了。

至于李明溪他们几个长辈怕打扰到他们休息,便在外边寻了个茶楼坐着,独自留下赵家小厮看着。

李宁安睡了一晚,前两天在贡院里面的疲累算是消散了不少。

没招呼人,他径直去了厨房端了一份粥和一小碟咸菜。

粥是一大早就熬好的,放在锅里,灶底下燃着木炭,喝起来略微有些烫,肠胃一下子就舒服了些。

在贡院里吃蒸饼之类吃食,虽说没有像炊饼一样难嚼而且冷硬,但终究是吃的有些够够的,还没什么滋味。

李宁安自认不是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却仍是没法适应那个状况。

昨日回来,院里老爹又准备了很多好吃的,可是自己属实是有些累的不行,一点食欲都没有,强迫自己吃完了,可怎么都不得劲,今早这粥一喝,舒坦了不少。

过了一会儿,黎敬浩也出来了,他同样去厨房端了和李宁安一样的吃食,昨天他俩回来的较早,所以起来的相对早些。

两人便这么静静地喝着粥,阳光照的显得很是慵懒。

等这早饭吃完,两人缓过了劲儿来。

考后不讲考题,主要是还有两场没考完。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此次乡试的结果从第一场考完时就已经注定了。

乡试历来最为注重头场,头场之中更是侧重于四书文章。

第一场主要考的是经义,经义又是历来科举的重中之重,李宁安先前能够在院试时拔得同名,他自认为就是出在时文经义上。

所以这一场他还是相当有自信的,而且第一场五言八韵诗已经考过,与他先前猜想的一样,中规中矩,不过更具有内涵。

只给了一小段诗词提示“结交在相知”,此句出自(箜篌谣),正如诗名“箜篌”,虽以此为题,但与歌词内容毫不相关。

这一句倒是无关紧要,只是让考生寻到出处,具体内容还要从全诗来讲。

此诗是拼合之作,前四句讲交友识人之道,后六句讲处世保身之诀,简而言之,就是蕴含警世喻理之作。

重点在于品味其中的蕴含的哲理,这首诗倒是写的顺风顺水,往里面灌鸡汤,谁不会啊?

再寻几个能够有点拨之意的类似鲲鹏意境的字段,诗作便成了。

这经义更是手拿把掐,它有固定的注疏,考官阅卷时主要参考注疏中的内容,单单看这些,便能筛选出具有真材实料的考生。

只不过头场确实重要,可若第二、三场考得没眼看,考生的成绩还是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正因如此历来的科举名列前茅者都是三场科考都大差不差的士子。

对于李宁安来说,第二、三场并不算很难,毕竟五言八韵诗已经考完了,而且自认为诗作的不错。

随着几人陆陆续续起来,他们说好好歇了一阵,舒缓到下午,四人就倚坐在小院廊前翻着《大雍律》。

更是一问一答做着冲刺,其中一人说判语,另一人回答,两两对应,互相换着来。

对于众多考生们来说,第二场可以说是难度相对较低的一场。

不过这只是相对第一场而言,在实际考试中第二场的难题该不会还是不会。

所以哪一场他们都不敢忽视。

到了十二日一大早,一众考生依然相聚在贡院龙门前,李宁安他们和常德府一众士子聚在一起。

此次湖广乡试共有数千余名士子参加,常德一府便差不多有两百人左右。

李宁安只是与府学中的士子们相熟,桃源县学中同样认识几个,像武陵和其他两县都不太熟。

不过眼下,他隐隐和韩启成为了常德府众多士子的代表。

一众人之所以簇拥着李宁安,主要是他年轻有为,在府学中年岁最小今年年方十五便位列他们其中,只能让他们赞叹。

虽说文无第一,但科举考试是筛选人才的大容器,李宁安能够与他们并行,便已经说明他的能耐。

连一向谁都不服的黎敬浩都觉得李宁安这个年纪举业能够做到如此之顺,都在于他平时勤于苦读,按理宁安的话说就是卷的不行。

赵琪和黎敬浩是比李宁安早一些考中童生的,年长他数岁。

李宁安之前的岁考又在前列,眼看前途无量,不管常德府的众多士子走不走入仕途,结交一位青年才子,总归是没错的。

并且大儒泰禹先生是他的老师,甭管其他,单单是这个名号就能唬人

高怀铭何许人也?

门生故吏虽不说遍布朝野,但总归不可胜数、桃李满天下。

他看中李宁安,别人一看他这位老师自然会给几分薄面。

要是真的淌过了金銮殿,日后只要不乱站队,不能说仕途顺遂,但总归不会被别人一语,便将他打落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