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别问,我科举 > 第223章 不畏强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然而在朝堂上,不站队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所以才会有这次会试,潘若林考卷莫名出现在李宁安这房的情况。

潘世同最终没有多言,只是向李宁安示意他已经知晓了局势。

李宁安内心不禁感慨万分,先得罪了潘世同,又得罪了汪温,现在还要再次得罪潘世同,他现在是不是该写一封辞呈了?

然而,在李宁安还没有纠结好是否写辞呈之前,京城就开始传出李中允顶住权相的压力,将潘若林考卷黜落一事。

李三元以连中三元在上一次会试中声名鹊起,而这一次会试,李宁安因为不畏强权的事情又一次名声大噪。

李宁安:“……”

他就猜到会有这一出。

李宁安这几日唯一开心的事,就是好友赵琪榜上有名。

赵琪本经虽然也是《诗经》,但考卷却未分到李宁安这一房里,不过依李宁安看来他的文章火候已经到了,不管房官是谁,总没有放着好文章不取的道理。

赵琪在备考几日后的殿试,许氏便时常送些吃喝和日用的给他。

不外乎他是李宁安好友使许氏爱屋及乌,再者一旁还有李宁邦的推波助澜,明明身边有个状元兄长可以瞻仰,但这小子却更加崇敬赵琪的文采。

有时候李宁安真想找赵琪问问到底给老弟灌了什么迷魂汤,怪不得一早就让他进京潜学却总是推脱,最后与赵琪年后一同来京。

本来就烦闷,看李宁邦一副狗腿子模样心情就更糟了,上前照着这小子屁股就是一脚。

看着大哥一脸愠怒,摸不着头脑的李宁邦忍着申斥的念头,撇着嘴找奶奶去了。

在当时的京城中,一股不畏权势的风正不断吹拂。

李宁安毕竟是潘世同会试取中的门生,而且他在乡试、会试和殿试连续高中,京城中许多人都对潘世同非常认可,认为他有识人之明。

然而现在,李宁安却将潘世同幼子的文章筛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似乎有些微妙起来。

李宁安在翰林衙门修《太宗实录》时,徐启笑意盈盈地上前对他说:“安和此次着实展现了我们翰林风骨,实在令在下钦佩。”

李宁安微微一笑,没有多言。

在这种情况下,似乎有些歪风刮起来了。

在这次会试中,几乎所有的考官都是庆宁元年那届的进士,李宁安与徐启的关系只是一般。

而与李宁安处得更好的是赵林成,虽然李宁安知道徐启背后说他的闲话,但他懒得理会。

作为潘世同的门生,李宁安在会试中的行为虽然为自己争得了声誉,但却破坏了师生之间存在的一些潜规则。

可以想象,将来在官场上谁还会敢提携李宁安呢?他对待自己的老师都是这样,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因此,李宁安觉得将潘若林的考卷分配到自己的房间的那个人真是太阴险了。

如果他取了潘若林的考卷,江姓阅卷官那边一定会出问题,能够忍到李宁安阅完卷后再吱声,可想其用心险恶。

事后,李宁安清楚知道,与江姓阅卷官在阅卷房中的谈话被一众人知晓,自己已经很难摆脱困境了,这坑不跳都不行。

如果他取了潘若林,可能还会引来更大的麻烦。

他不取的后果就如现在这般,目前他和潘世同的关系濒临冰点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结果。

李宁安感叹道,这官场真是险恶。

他并没有伤害他人的心思,却总有人想方设法来害他。

尽管李宁安努力回避会试的事情,但早朝时,京城各衙门的官员暗中议论,准备参加殿试的举子也在对李宁安指指点点。

尽管李宁安内心有些委屈,但他仍然面不改色,与平日一样。

“李中允,被人冷落的滋味不好受吧?”有一天晚上,在替太子授完晚课之后,提灯的内侍突然笑着对李宁安说道,“如果您答应了老祖宗的要求,就不会有那些烦恼了。”

李宁安苦笑着回答:“本官实在没有那等福份,多谢内相的赏识。”

“老祖宗说,虽然李三元不愿接受他的赏识,但他非常欣赏读书人,而且李三元也是一个懂得保持身份和家族荣誉的人。那些说不出口的丑事就不要归咎于他了。”

过了东宫殿门外,那个内侍就不再说话了。

这个人并不是负责监督李宁安等东宫日讲官的内侍,只是在天冷天黑时为日讲官们提灯照明。

之后整个路程就是一路沉默,静得让李宁安都以为自己耳朵出现了问题。

但李宁安很清楚,这是汪温传递消息,告诉他贡院的事情与他无关。

实际上,汪温以他的身份,并不需要告知李宁安这件事。

李宁安他不在乎,他只需要让潘世同知晓就足够了。

眼下太子还未登基,张国起俨然几近失势,郑礼宁致仕迫在眉睫。

深得圣心的潘阁老怎么看都即将权倾朝野,汪温别看在东宫还算个人物,太子不登基他这只狐狸清楚的知晓还是静静的卧着为好。

谁将是接替潘世同的人呢?

李宁安对此一时也难以猜测。

潘世同的政敌众多,除了目前仍在内阁任职的张国起外,京城中也有不少官员对他的霸道行为不满。

此外,恐怕还有一些身处潘党却心系内阁的官员,这些人攀附潘世同只是着眼于张国起倒台,郑礼宁致仕后的权力分配上。

潘世同是被靖安朝的宰辅杜世安一路扶持至今,而谁又能继承潘世同的衣钵?

东南诸省的士绅官吏都不会同意出现有潘世同第二。

资历足够的官员中,谭彦霖无疑是首选之人。

然而在京官员看来,谭彦霖身上并没有潘党的标签,而且他不像潘世同那样行事果断,且谭彦霖与上官、下官相处都极为和睦,颇受众官好评。

这样性格的人,无疑没有潘世同那种实施马政条例的气魄。

然后就是近几科的进士们。

庆宁四年的进士中,李宁安可谓风光无限。

在考中进士还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就晋升为右中允,还兼任储君日讲师一职,可谓名利双收。

如今的李宁安只有二十一岁,如果有潘世同的支持,将来进入内阁的机会恐怕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已经有一个潘世同了,谁还想再来一个?

每一个士人都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政治上搞父死子替完全就是文官集体的攻击对象。

这不单单是继承理想,更是继承了前人遗留的政治遗产,不仅百官不会同意,皇上更是不会允许。

所以历史上多少名为师徒,但为人处世、行事道理背道而驰的不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