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穿越明末:我从陕西闹革命 > 第712章 西南问题还是人口问题?(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12章 西南问题还是人口问题?(下)

不过,王三的计划还未推进完。

按照王三的规划,朝贡晋外藩,外藩晋内藩,内藩晋藩镇,藩镇晋直辖,一环环套进来,内藩是最容易摇摆不定的,毕竟他们只有一些权利由中央安排协理,剩下的全是他们自己的。

人的欲望总是贪婪,放纵许久,谁愿意头上出现紧箍咒?

所以想要管到他们,就得给他们的地盘塞下各种来历的屯兵,掺沙子将他们的基本盘瓦解,不让他们一家独大。

这就需要大举移民,效法民初的卫所制,迅速扩张生存空间。

时间一长,卫所必定瓦解,这些军官与侯爵,就是新的明朝世袭武勋。

总之,内藩真正消耗的不是金钱而是人口。

而大顺,缺人。

若是再不停的移民,然后关内一群干活的外劳,时间一长,不能消化掉外劳,唯恐会出现五胡乱华。

所以,哪怕是武将这边,也露出了难色,也有人来劝,不能再移民了。

大顺在今年,才从陇右、四川调拨一百三十二个拓荒团前往海兰泡、庙街、渤利、库页岛去接管后金女真的地盘。

本地那些代善的支系,因为代善死亡于内战,或是战死,或者请内附,王三给他们赐了官爵,然后全部丢去卑弥岛任骑兵官,以后就住在卑弥岛了。

而一个拓荒团,大概五百户一个团,约莫一千五到三千人。

这一次调动的足足三十万人,到现在才将一半人运到奉天经略府(哈尔滨)。

此次花销,从头到尾加一块,足足五百万两白银。

三十万人就五百万了,五百万人那得是多少?

下边心算一下,八千三百万两白银。

“陛下,臣也以为可以暂缓。”祖大寿轻咳一声走出来说,“八千三百万两白银,都快赶得上咱们大顺一年的中枢税赋结余了。”

大顺一年中枢赋税结余为九千万两白银,按照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赋税结余至少能达到一个亿。

还有一年多时间,若是这个时候上马这个政策,第三个五年计划估计很难完工,到时候祖大寿都不敢想文官们的怨气有多大。

要知道大顺的五年一次的计划,干系了所有人的升迁,一环没有完成,上上下下都要吃瓜落。

万一被下边人知道是因为他的计划才没完工,那他都不用想会被怨怼多久。

王三沉吟着,不着急回答。

片刻之后说:“责令今年下水的舰船,全部划给南海舰队,而原来的南海舰队就地改名为西海(印度洋东部、孟加拉湾)舰队,母港放在锡兰岛,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前往锡兰岛,将本地控制下来,然后展开对红毛番的海上清理。

不准红毛番舰队出现在南洋。

至于祖大寿的计划,分成三期,由四五、五五、六五三期计划推进,三期计划完成,南洋群岛的华族人口,必须破千万,至于本地的疟疾,以及相关应对方案,医部跟进推进,所需要的花销,定个基数,不够再加。

接着就是南洋本地,木材、粮食、水果、矿产,以及引种橡胶,尤其是橡胶,这干系了轮子的生产,等南洋橡胶差不多成熟,正好够朝廷进入内燃机时代,到时候汽车就能推进千家万户,所需要的豁口就够大。

所以,南洋橡胶必须推广。

然后再鼓励下边去生育。

不管哪个家庭人口超过五个孩子,不论男女,每超过一个,可以领年粮票百斤,一直领到十二岁。

反正现在朝廷不缺粮食,还是还缺,外东北的玉米还能增加,要是还不够,加大给交趾那边的农场订单,先匀一批归化的朝鲜劳工过去干活,总能解决订单缺口,还是不够可以问百姓采购。

再定一个十五年的法令。

孩子十二岁之后,父母若是自觉养不起子嗣,可以提前签订【移民戍边书】,孩子直接入开拓学院住宿学习,一切费用国家来出。

然后再严查童工。

十四岁以上,才能允许入厂做工,否则视为非法雇佣劳工,关停工厂,举家流放。

而选择加入开拓学院的话,不管男女,家庭都能得到贴补,每年三百斤粮票,一直发到十六岁。

十六岁一到,拓荒戍边。若是孩子二十岁之前不幸身亡,按照烈士待遇补贴家庭。

全国范围内兴建拓荒学院。然后边疆各省,将需要的人才技能科目全部报上来,这些孩子从十二岁培养到十六岁,四年时间,总能筛选出厉害的。

边疆各省需要跟朝廷签订借款与意向书,培养孩子的前,三三三一的分配。

省与朝廷各三成,用未来的资源与收入折算,内地省份直接拨款给各地拓荒学院,三成可以要求边疆各省折兑成资源运入关内,最后一成由朕拨款。

直接解决掉家庭的后顾之忧,才能敞开生。

还有就是花钱全国范围普及妇幼卫生知识,至少保证孩子能成长。”

王三最终还是忍受不住地方移民的慢悠悠。

在安土重迁的中国,很多时候移民拓荒,绝对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地方若是没有天灾人祸,是不会有人选择移民的。

既然如此,那就人为压制。

现在之所以移民慢悠悠,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地方逐渐完成了集体化,同时朝廷并不跟历史上的特殊时期一样,采用严苛的城乡分离。

而是放开了行脚商的限制,也就是要更多人走出来,给朝廷运输,就算赚不到大钱,也能混个全家囫囵不饿死。

再加上头几年的集体化积累结束,最苦最累的修水库、建水渠完成,一部分集体社采买了农机,哪怕是蒸汽动力,效率都提升了不止一倍。

如此保证了基础粮食之后,更多人开始研究养殖、经济作物种植、纺织等等工业,再加上行脚商的家人负责运输,一个县通常与周边十几个县联系甚笃,互通有无,大量丁余都会本地吸纳,一个个新崛起的乡镇,就是吐纳人口的无底洞。

对标同一个开始工业化的十亿中国人,国家都能维持得稳稳当当。

现在大顺才三亿不到,地盘比历史上更大了几倍,市场也是没有任何阻碍,唯一限制就是交通速度,但这个需要时间,没有几十年一百年,哪有这么快解决的。

所以,还得鼓励生育,让一些不喜欢干劳力的人,通过生育,来拿到补贴活下去。

反正只执行十五年,十五年之后这些制度就会废掉,影响不到一代人,要是能促进生育,就绝对不是问题。

想到这里,王三又看向医部尚书问:“去年的自然增长率算出来没有?”

“回陛下,关内各省的自然增长率算出来了,最高的是广东,自然增长率在百分之二十六点七。

最低的是四川,自然增长率只有八点七。”

“少了这么多?”王三有点诧异,“四川没灾啊,怎么少了这么多?”

“回陛下,是滇黔桂交四省的锅。四省为了争夺人口,遣人前往四川拼命拉人,并许诺重利,同时还有西番军区的几个省也大量招人。

并且朝廷还对康巴山里的羌藏族群用雇佣军的名义迁徙。

若是不算迁徙离开的人口,四川的自然增长率大体在百分之十八点七七,位于平均水平。”

王三点了点头:“还算可以。让湖南湖北以及江西三省开放人口外迁,不得阻拦了。他们不缺人口,全部找四川要,西番的西藏、象雄、青海、夏郡都需要人,四川怎么可能供给得来?”

“是。臣这就安排人下三省摸排人口。”

“行,计划就到这里。让下边都动起来,四五计划开始之后,人口普查也要跟着开始了,这一次希望能看到好消息。”

王三令下,幽幽离开。

至于暹罗与东吁两个王的小动作,对于朝廷来说不算什么,正愁找不到理由深入他们的国家驻军,孟族造反,正好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