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贞观开荒人 > 第448章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你们就贫吧!”胡长史笑道。

对于土生土长的他来说,可能有麻烦,但宋家是有背景和底蕴的,这破地方的乡绅算个屁。

至于吏员,更无话可说,没见现成的学子随时能顶替?

以前担心撂挑子,如今有的是人干,支教学子还在源源不断赶来。

商贾就不提了,福隆商队直接碾压,再说了,谁肯跟钱过不去?

给穷人的教育资源,就别去染指,这位宋县令可不是软柿子。

他给啥你就接啥,他不给就别伸手要。

胡长史很羡慕这些世家大族出来的子弟,走到哪里都底气十足。

就连榕县王端方,搜刮民脂民膏都肆无忌惮,毫无遮拦。

为啥?人家背后有几大世家撑腰。

换做他,胆战心惊,唯恐哪里赋税重了、苛捐杂税收多了,激起民变,一家子就交代在这里。

“走吧,耽误了这么久,饭菜都凉了!”苏樱邀请道。

官员、学子们来到苏宅,谢清韵几人等着岑红缨她们洗漱换装后也过来。

女学子们坐了两桌,统一的天蓝色袍服,洗干净的女孩们个个看着光鲜亮丽,与之前的灰头土脸判若两人。

女孩们第一次穿着豪华服饰,都有种手足无措的感觉。

拽拽这里,又拽拽那里,坐卧不安。

被谢清韵几位先生低声训斥,挺胸抬头,目不斜视,不要含胸驼背,目光乱飘。

女学子们立马停止腰杆坐直,先生此刻已在教她们礼仪、举止等。

饭桌上琳琅满目,全是猪肉做的菜,都是她们从未见过的。

虽然正襟危坐,可每个人的肚子不争气的咕咕鸣叫。

一整天没吃没喝,走了几十里山路跑来,早就饿得不行。

“来!为咱们的女子官学即将开学庆贺!”苏樱举起酒碗。

“恭喜恭喜!”众人起身齐贺。

一口甘甜的醪糟汤入口,女孩们喝下这辈子最美的酒,这是她们改变命运的起点。

吃上了酱油、豆油、各种肉菜,还有粉丝炒肉沫,还有特别好听的名字,叫蚂蚁上树。

粉丝啊,富贵人家才吃的上的,她们、她们也吃上了!

女孩们做梦般!难怪人人想过好日子!这样的好日子谁不想?

这一顿饭不仅改变着女孩们的见识,更是改变着她们的思想!

只要足够努力,穷人也能过上富人的日子!而这一切需要从改变思想、学习知识开始。

思想不改变、不学习知识,一辈子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累死累活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吃吧!饿了一天,放开了吃!”苏樱坐到女学子这边,跟她们说说话。

见大家很是局促,放不开,劝道,“不吃完,天气热了,过一晚就坏掉,只能拿去喂猪!”

“我们吃、我们吃!”女孩们一听,哪里舍得?举着筷子大杀四方。

最后每人吃了两大碗米饭,喝了两碗汤,才心满意足放下筷子。

这一晚,女孩们皆失眠,实在不敢相信自己成了读书人,吃到爹娘一辈子都不曾吃过的美食。

小苏大人说了,只要自己努力念书,学本领,将来的日子不比这差!

翌日,剩余的女学子都来报到,到午时正,在学校举办开学典礼。

胡长史讲话、宋县令讲话、小苏大人讲话,学生代表冯倩儿上台讲话。

然后是拜师仪式,谢清韵几位女先生身着深蓝色袍服,端坐在高椅上,接受女学子们的叩拜。

正式成为先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为母?

这些典礼和仪式,只在学校里举行,外人不得进入。

邀请了村学的孩子们观礼,看着统一的着装,人人羡慕。

“我要阿姐给我也做一件!”小桃眼馋。

“我要那件红色的!”阿棠一直惦记那匹绯红色的锦缎。

小桃一听,立马道,“算了,我不做了!”

阿棠要的那匹绯红色锦缎,可以做这些女学子所有的服饰,太奢侈了。

苏老太太、高氏坐在自家院子里,听着学校里传来的热声,逗着小婴儿玩。

小婴儿不时朝着欢笑声的方向张望,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好奇。

“想看热闹啊!快快长大!将来你们回长安也要念书!长安更热闹!”老太太笑眯眯道。

“呀呀!”兄妹俩跟祖母咿咿呀呀,亮晶晶的眼睛透着机灵劲儿。

“多好看的孩子,招人稀罕!”老太太越看越喜欢,“将来一定有出息!”

高氏抱着小宝,满眼慈祥,仿佛当年小女儿在怀中。

自打决定了跟随苏家回长安,高氏一天天的精神起来。

还没跟两个儿媳提这事儿,等农忙时节大郎、二郎回来商议。

“老姐姐,咱回去了,去逛逛东市、西市!你不知道,西市有好多西域来的商旅,胡人开的店,全是新奇小玩意。

咱们也去喝酒,看胡姬沽酒,看胡旋舞,逍逍遥遥过日子,这辈子啊,值了!”

老太太悟了,都六十多的人,有几日活头?

三个儿子也算出息,升迁啊啥的她已不关心,最后这几年,自个儿也快活快活!

东西市比前朝更繁盛,如今是太平盛世,长安城里能看到各色人穿梭,远非前朝可比。

“好!咱们不醉不归!”高氏少女时也曾畅快、恣意过。

如今迟暮,也想再回味当年的快意人生,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杜氏、杨春华、韦氏三妯娌晒着太阳做针线活,给孩子缝制新衣。

小孩见风长,才五个多月,天气渐热,得赶制暑夏用的。

韦氏看一眼两位嫂子,想起丈夫说的分家一事儿,大伯哥应该已收到信,估摸着到了长安就得分家。

自己好办,娘家就在杜陵,三个孩子皆自己所生,置办房产或是租赁宅院都好办。

唯独二嫂,拖着两个孩子,前面还有三个继子,其中两个不省心,且年龄不小。

带着爹娘,既要置办房产,还要给继子张罗亲事,还有继子外祖要赡养,偏偏丈夫不在身边,只怕那日子过的水深火热、鸡飞狗跳。

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将来选儿媳,打死也不敢选秦九娘那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