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贞观开荒人 > 第449章 愁得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快看!白叠子开花啦!”这一日村里的人都来看。

早就看到起了花苞,天天路过都要看上一眼,盼着开花,看一看传说中的神花。

“我的妈呀!咋还能开出几种颜色?”郑娘子也算是见过奇珍异宝的贵女,也被那一片各色花朵给震撼到。

白的、粉的、紫的、淡黄的,还在同一植株上,太神奇了,难怪是贡品!

苏樱笑笑,在乡下看到过,觉得好看,也没觉得有多神奇。

同一植株开不同花的,还有一种叫木芙蓉的树,也是一树上开着白色、粉色、红色。

见多了就不觉得大惊小怪,这是古代,出行不易,所以这种开花让大家很是惊艳。

女子官学、村学的孩子们都来看。

冯倩儿、岑红缨她们飞速成长。

不但见识到色彩艳丽的彩丝蚕是怎么喂养的,这会儿又亲眼见到长在深宫禁苑的白叠子。

现在荒沟村不再是谁都能轻易进来的,村道口有一道卡,青石山又是一道卡。

那些刁民几次想要趁黑溜进来放火,被守军抓住,送去县衙大牢。

加上之前的几人,全被宋县令当众审判,当众行刑,杖责三十大板,然后拖去矿山挖矿,这下刁民们彻底老实了。

不敢惹荒沟村,不敢跟官府对抗,但可以欺负同族人。

岑红缨带着几个女娘跑的,那几家见女儿都过上好日子,就不闹了。

可是那些眼红的不依不饶,三天两头到岑石头家闹腾,说他家女娘带坏了风气,让一个村抬不起头。

将岑石头家砸得稀巴烂,本就破败不堪的家,更破败了。

许了招娣的婆家,得知招娣是女子官学学子,更不肯松口,这样的女娘出来可是下蛋的金凤凰。

出去帮工至少得是管事,能挣不少钱,留在家中,那也是一身挣钱的本事。

怎么算都是挣钱的机器,一贯钱花的千值万值,天天堵着岑石头两口子要媳妇。

无奈,岑石头只得将九岁不到的二女儿抵债。

那婆家看不上,瘦瘦巴巴,光吃不干活,领回去还得倒贴,比起招娣,这个一文不值。

“亲家,我这还有一个女娘,都一并送与你,可好?”岑石头天天被人追讨、打骂,实在没法子。

那一贯钱也被族人抢走,退亲又拿不出钱,二女儿人家看不上,只能再添一个。

“啧啧,我家可养不起,全是吃饭的嘴!”那婆家看着瘦骨伶仃的三女儿,更是嫌弃。

“亲家!我是真拿不出钱偿还!这两个女娘你带走,是做媳妇还是卖了皆随你,就当咱们两清,可好?”

岑石头感觉自己被逼到绝路,要是当时不阻拦招娣,不听别人的话着急忙慌找婆家。

这会儿他们家也该挺直了腰杆的,小苏大人说了,女学子是半个官身,没看那几家得了便宜还卖乖?

跟着旁人到自己家打砸,出门却比任何人得瑟,自家女娘是学子!

为何到自己就挺不直腰杆,处处被人打压?

岑石头想不通!按理那些人应该感谢自家才对!

愚蠢、懦弱的岑石头不明白,这世上很多人是看菜下碟,自己唯唯诺诺,别人自然毫不客气欺负。

“那好吧,这俩丫头算这些日子的利息,明年今日还五贯钱,要么你家招娣嫁过来,要么就是利滚利,十五贯钱!”

那婆家见岑石头实在窝囊好欺负,便狮子大开口。

“什么?”岑石头惊愕抬头,“不是说了这俩丫头抵债么?怎么只是利息?什么利息这般高?”

岑石头气的面色通红,天天被人打压的喘不过气来,这婆家又步步紧逼,他感觉要爆发了。

“砰!”岑石头提着砍柴刀猛地往柱子上一砍,瞪着眼睛大吼。

“别逼人太甚!就这俩丫头,要就拿去,不要老子就这几条贱命,拿去!”

婆家见把人逼到绝境了,再压榨不出来,只得嘟嘟囔囔带着俩丫头走了,直呼倒霉!

婆家人也不是慈善家,直接带着俩丫头到县里的牙行,分别卖了两贯、三贯钱。

然后美滋滋回家了,但还是肉疼,下蛋的金鸡没能到手。

这些在荒沟村的岑红缨一点儿不知晓,天天坐着学堂如饥似渴的汲取知识营养。

规划着美好的未来,明后年让两个妹妹都来报名,将来都成为自力更生的女娘。

嫁个好人家,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

“过两日缫丝,你们自愿组合,两人一组,在实作厂学习缫丝。”谢清韵安排道。

彩丝蚕结茧,已经晾晒几日,按颜色深浅分拣出来。

“先生,我们真的能行?”女孩们不敢确定。

这可是外面千金难求的天然彩丝,自己能行吗?

“咋不行?平日里在家你们没干这些活儿?”谢清韵问。

“干过,不过那是普通蚕丝,这个、这个不同!”岑红缨底气不足。

“就当成是普通白丝不就得了!缫丝要大胆、心细,干脆利落,可不兴犹犹豫豫。”谢清韵提点。

入学后,女孩们不再干重活儿,每日里最多就是采桑叶、到白叠子地里拔草。

每晚都要用白醋加蜂蜜敷手,让手变嫩,不再长满老茧和毛刺。

丝织品必须光滑的手操作,女孩们要学会蚕丝的所有操作,还有以后的棉花纺织等。

将来的纺织业要靠她们去建设,发展成新兴行业。

学校里的彩丝与村里的不同,学校里的是实验品,制成后不管好与坏,都收走另作安排。

不会与村里的贡品混淆在一块儿。

女学子们忙着学缫丝,外面也忙的不可开交。

妇人们缫丝,汉子们从外地赶回来,收割麦子。

苏家依然是花钱请大伙儿收割,收割后又紧接着翻耕,晾着等下个月种豆。

这次汉子们没有急着出门,因为头季稻也要收割了。

汉子们回来,都带着鼓鼓囊囊的钱,有些趁着空隙,准备盖新房。

杨老汉家这两日愁得慌,老两口要回长安,大郎、二郎在外面挣钱忙。

两个儿媳的去留成了问题,留在村里没意义,公婆、丈夫、孩子都不在。

大郎、二郎想着要不跟着去长安得了,可这么多人挤到苏府,开不了这个口。

就算要出去租赁,也不是马上就寻到住处,总得有个时间。

关键是杨家这一走,只怕村里更多人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