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众大臣一听,纷纷表示不敢相信,这太子殿下今天不还带着大家一起祭天祭地跪拜新皇后吗?

特别是刚刚从长春宫回家又被叫过来的大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时辰前他们还看到太子活蹦乱跳的在自己面前。

这话要不是大顺帝亲口所说,大臣们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此事的。

所有大臣中,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内阁副相代如海心情最为震惊和悲痛。

他是大顺帝给太子选定的启蒙老师,太子长大后也挺满意代如海的为人,所以一直跟着代如海做学问。

代如海也视太子为自己学识和政治抱负的衣钵传人。

可以说代如海在太子周诚耀身上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在代如海的心中,太子的份量绝对是排在自己的儿子之前的。

代如海一时还无法接受太子的死讯,他一脸悲痛地跪倒在大顺帝面前,边哭边抽泣到:“陛下,太子殿下到底出什么事了?臣请去见太子殿下最后一面。“

大顺帝:“太子就是突发恶疾突然就走了。

卿之哀痛,朕知道了。

待后宫处理好太子后事之后,卿再去见他最后一面吧,现在要商议一下太子的后事。“

大顺帝:“诸卿都来讲一讲这太子的身后事应该怎么安排。“

首相王楠这时已经从太子突然死掉的震惊中缓了过来。

他首先开口道:“陛下,太子殿下天资聪慧、品行端正,为政守礼、尽责。

可以依“端敏”太子的先例,其后事规制,后人待遇都可以按端敏”太子的先例来进行。“

“端敏”太子就是先皇高宗皇帝的唯一嫡子,大顺帝的兄长,也是在当太子好几年后突然病逝的。

大顺帝正是在\"端敏”太子死后,在高宗的继后孝康皇后的支持下,才接任了太子之位并最终顺位继承皇位。

\"端敏”太子死后的规制和哀荣在太子中不可谓不高。

但是有一点,就是他的三个未成年的儿子们都没有皇位继承权,长大后都成了富贵闲人。

刚才还在为太子悲伤的代如海听到此话后立马就不干了。

代如海在翰林院和礼部干了那么多年,对前朝的礼制一清二楚,他可太知道“端敏”太子的三个儿子都是什么下场了。

现在对于他来说,最大的收益就是让太子的儿子们来当皇太孙。

这样才最符合代如海及目前太子一党的利益。

所以代如海顾不得悲伤,马上出来反驳首相王楠说:“敢问王相,依“端敏”太子,当今太子之子应该如何处置?“

王楠一时都没有想起此事,听代如海如此一问,再想起“端敏”太子诸子如今的处境。

王楠他才明白过来,代如海在意的是太子之子能不能继太子之后成为太孙?

此刻形势不明,大顺帝的心意不明,尽管王楠内心是不同意让太子那些未成年的儿子们上位的,王楠也不想过早地表明态度。

万一陛下就是想让太子的儿子们继位,那自己岂不是凭白把未来的皇储给得罪了?

所以王楠赶紧找补说:“皇孙们如何处置,当然是由陛下圣心独裁。“

代如海一看大顺帝没有接话,就知道大顺还没有下定决心,于是他决定主动挑明皇储之争。

代如海向大顺帝行礼道:“陛下,现在新后已立,先太子已是陛下之嫡长子。

如今先太子即薨,按祖宗家法,臣请立先太子之子宁远郡王为太孙。“

随着代如海的话落,大顺帝的脑子闪过了自己最钟意的孙子宁远郡王周兴俊的身影。

大顺帝一瞬间脑子里闪过了无数个念头:

“俊哥的确是个好孩子,可惜今年还只有十四岁,万一朕活不到俊哥成年,我大夏朝会不会也个王莽或司马懿?

以朕这几年的身体,恐怕真的活不到俊哥成年,要是朕再年轻几岁就好了。

不行,不行,朕绝对不能拿我大夏王朝近百年的基业做赌注,不得万不得已,皇权绝不能交给孤儿寡母。

赵太祖赵匡胤就喜欢欺负孤儿寡母。

除了耀儿,朕还有好多成年的儿子,朕还有选择的余地?“

大顺帝刚想开口拒绝代如海立太孙的建议。

只听见督察院左都御史吕师贤吕阁老抢先一步出来说:“陛下,臣请治代如海乱编祖宗家法之大罪。“

代如海:“吕阁老,你不要乱说,我哪里有乱编祖宗家法?“

吕阁老:“那按代相的说法,端敏”太子的三个儿子是怎么回事?

还是说代相认为陛下得位不正,有违祖宗家法?“

这话一下子就戳到代如海那句话的毛病,如果真要全部按嫡长来,那根本轮不到大顺帝登基。

大顺帝的嫡长兄\"端敏”太子可还有三个孩子在世呢。

这话太重了,吓的代如海直接跪下来请罪道:“陛下,臣绝无此意,臣刚才慌不择言,请陛下恕罪。”

大顺帝说:“算了,太子出了意外,代卿作为太子的老师,一时间考虑不周也是情有可原的。

不过俊哥作为朕的孙辈直接越过他的叔叔辈来即位,的确不合适。

太子的身后事请依王先生所请,按端敏太子的规格来办。”

代如海自然不会如此轻易放弃,他继续说:“陛下,此时不同于先皇时期,您立储的空间也比先皇之时要大。

臣请陛下看在刚刚去世的太子的份上多考虑宁远郡王一下吧。”

说完代如海看向了平时亲近太子的大臣们,希望获得大臣的支持来壮大自己的声势。

可大顺帝刚才的表态已经很显明了,他不支持宁远郡王,所以大臣们都犹豫了。

因此跟在代如海身后支持宁远郡王的人只有三三两两的几个人,与前几天太子在时,去东宫拜见的人数不可同日而语。

内阁中连平时向太子靠的最近的马民都没有出来支持宁远郡王。

“太子殿下尸骨未寒,你们这些小人。“

令代如海欣慰的是,内阁的另一副相,太子太保太和殿大学士郭义正也出面支持宁远郡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