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翌日清晨,沈正华披上朝服,整装待发。他看了一眼案头放着的奏折,脸上隐隐带着一丝忧虑,低声自语:“今日之议,恐怕又是风波不断。”

乾清宫的大殿中,朝臣齐聚,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依次站立两侧。皇帝身着明黄色龙袍,高踞龙椅,目光游弋于殿内,带着几分倦意。张维平站在殿中,神态从容,目光却带着几分阴冷。

张维平手持一卷奏折,缓步上前,躬身道:“陛下,近日臣巡视工地,发现京城城墙已有老化之象,恐有隐患。臣以为,应趁国库尚丰之时,可兴土木,不仅修缮城墙,还可修建一座宏伟宫殿,彰显天朝威仪。”

此言一出,朝堂上一片哗然。工部尚书沈正华眉头紧皱,立即站出反驳:“陛下,张大人的提议虽出于美意,但国库并非如表面般充裕。且民间天灾频发,百姓赋税沉重,若此时大兴土木,只会加重百姓负担,引发怨声载道。”

张维平冷笑一声,目光轻蔑地扫向沈正华:“沈尚书此言差矣。国库盈余本就是为国效力,城墙乃国之门户,若不修缮,岂不令外邦笑话?至于百姓负担,若陛下稍作恩赐,减免其他杂税即可化解。”

皇帝闻言,似有所动,点头道:“张卿所言有理。”

工部侍郎李达跃亦站出附和沈正华:“陛下,微臣以为,京城的城墙虽有些老化,但尚不至于危及安全,大修实属不必要之举。而修建新宫更是奢侈无度,臣担忧此举非但无益,反会劳民伤财。”

张维平脸色一沉,冷声反驳:“李侍郎,国朝需要的是长远的威严,而不是斤斤计较的缩手缩脚。你们工部口口声声说关心百姓,可这些年天灾之下,你们又做了多少事真正安抚百姓?”

沈正华被张维平这番颠倒是非的指责激怒,正要开口反驳,皇帝却摆了摆手,示意他退下:“朕已决意修缮城墙,至于新宫之事,稍后再议。”

张维平一脸得意地拱手道:“陛下英明。”

退朝后,沈正华与李达跃一同离开大殿,两人神色沉重。李达跃低声道:“沈大人,张维平这番言辞分明是在挑唆陛下,他的目的何在?”

沈正华冷笑道:“张维平岂会无缘无故提出修缮城墙?多半是为了向工部安插他的亲信,借机捞取好处。他手段狠辣,又深得皇帝信任,若不设法遏制,恐怕我等都难以自保。”

李达跃叹道:“奈何陛下耳根软,一味听信张维平之言,我们这些忠言却如泥牛入海,毫无用处。”

沈正华拍了拍李达跃的肩膀,语气坚定:“忠臣岂能因挫折而退缩?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想办法保护百姓。”

当晚,沈正华回到府中,将朝堂上的争论讲给赵青云听。他感叹道:“青云,如今朝廷贪腐成风,皇帝昏庸,张维平一党手握大权,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赵青云听后,心中怒火升腾,却强压住情绪,沉声说道:“先生,若真如您所言,这天下百姓岂不是在水深火热之中?”

沈正华点头叹道:“确是如此。但青云,你须记住,朝廷虽腐,然忠良未绝。你刚入仕途,当稳扎稳打,切勿急功近利。待时机成熟,再行大义。”

赵青云握紧拳头,坚定道:“先生放心,学生定会牢记您的教诲,尽力为百姓争一分公道。”

沈正华欣慰地点了点头,语重心长地说道:“青云,翰林院虽清贵,但也是风口浪尖之地。为官者不仅要守正,还要懂得隐忍与谋略。愿你能坚持初心,逐步实现理想。”

天色渐晚,沈府中灯火通明。书房内,沈正华正伏案书写,桌上摆着几卷未展开的奏折。他听见下人通报:“沈大人,工部侍郎李达跃求见。”沈正华放下笔,起身道:“快请。”

片刻后,李达跃匆匆走进书房,脸色沉重,却带着几分隐忍的冷静。他朝沈正华拱手道:“沈兄,今日朝堂之事,看来我们只有另寻出路了。”

沈正华请李达跃坐下,吩咐下人端来热茶,沉声道:“圣意已决,强行抗争只会徒增事端。既如此,不如着手筹划,尽量减少损耗,保护百姓不受牵连。”

李达跃点头道:“正是如此。我今日来便是想与沈兄商议此事。城墙修缮工程庞大,张维平多半会趁机安插亲信,以此敛财。我等须另辟蹊径,将工部可靠之人安排进工程要职,以掌控全局。”

沈正华微微颔首,目光转向站在一旁的赵青云,道:“青云,过来见礼。这位是工部侍郎李大人,也是朝中少有的清流之一。”

赵青云上前一步,恭敬行礼:“见过李大人。”

李达跃打量了一番赵青云,见他神色沉稳,言辞得体,心中暗赞。他点点头道:“沈兄,这便是你提起过的赵青云?如此气度,不愧是年轻有为。”

沈正华笑道:“青云虽刚入仕,但见识和才学皆属上佳。他如今在翰林院任职,也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多了解朝廷运作。”

李达跃看向赵青云,语气中带着几分期许:“青云,我听沈兄提起过你的才学。今日见面,果然不凡。既然你在翰林院,往来奏折之间,必定能接触不少要紧之事。希望你能多关注工程事宜,若有异常,及时告知。”

赵青云郑重地点头:“李大人放心,学生定当尽力而为。”

沈正华倒了一杯茶,递给李达跃,沉思片刻说道:“城墙修缮一事已成定局,我们需制定详细的预算方案,尽可能削减不必要的开支。同时,在材料采买和工匠分配上,也要避免张维平党羽插手。”

李达跃接过茶杯,眉头微蹙:“难点就在于此。张维平一党势力庞大,工部上下皆有他的爪牙,我们很难完全规避。”

赵青云思索片刻,开口道:“大人,若要减少干扰,或许可以采取分段承包的方式。将整个工程划分为多个区域,由不同的工匠团队负责,彼此监督。这不仅能加快进度,也能分散权力。”

李达跃眼中一亮:“青云此言甚有道理。如此一来,即便张维平派人插手,也难以全面控制工程。”

沈正华点头道:“此计可行。不过,我们还需将负责预算和监督的人选仔细斟酌,确保可靠之人能够掌控大局。”

李达跃转向赵青云,语重心长地说道:“青云,此事关系重大。你虽在翰林院,但可从奏折中留意户部拨款情况。若发现异常,务必尽快告知沈大人。”

赵青云目光坚定:“学生明白,定不负所托。”

李达跃露出欣慰的笑容,站起身道:“时辰不早,我便不多叨扰了。沈兄,青云,接下来的事,还需仰仗你们多加配合。”

沈正华起身相送,笑道:“李兄客气了,为百姓谋福祉,乃是我等职责所在。”

看着李达跃离去的背影,沈正华拍了拍赵青云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道:“青云,这一场风波才刚刚开始,你要做好应对各种挑战的准备。”

天色微明,沈府的庭院中晨雾弥漫,隐约可见几只鸟儿在枝头跳跃。书房内,赵青云早已起身,在书案前埋头整理昨日的笔记。他手中的笔不时停顿,似在思考某些问题,目光专注。

片刻后,沈正华缓步走入,手里拿着一卷奏折,看着赵青云笑道:“青云,今日又起得这么早,是不是还在为昨日朝堂的事挂心?”

赵青云起身行礼,恭敬道:“大人教诲,学生不敢懈怠。昨日听您提及工部修缮城墙的事,心中确实有所触动。若再不约束贪墨之风,这城墙修得再坚固,怕也难保百姓平安。”

沈正华听罢,点点头:“你看得很透彻。这城墙修缮是张维平提议,表面看是为国为民,实则背后多有猫腻。特别是工部提报的预算,虽经过我多次压缩,但还是高得离谱。”

赵青云惊讶地问:“先生已经压缩了预算?为何仍有问题?”

沈正华叹道:“因为这份预算,在送交我之前,已被张维平一党的人层层加码。到我手上时,只能尽量剔除明显的不合理开支,但很多隐性问题难以察觉。若不批下,他们必会生事;可批了,又难以心安。”

赵青云皱眉沉思,低声道:“难怪张维平一再推动大兴土木。如此手段,实在可恨!可先生,为何皇上不察觉其中问题?”

沈正华摇头:“皇上沉迷享乐,不问政事,张维平掌权已久,根基深厚。如今朝中能直言进谏的人寥寥无几,稍有反对,便会遭到打压。”

正说着,门外传来敲门声。沈府的管家呈上一封急件:“大人,这是李大人派人送来的信,说是与城墙修缮有关。”

沈正华接过信拆开,细细阅读后,面色渐渐凝重。他将信递给赵青云:“你也看看吧。”

赵青云接过信,只见信中写道:

“沈大人,工部预算虽已批复,但张维平一党却暗中插手采买事务,任命其亲信王三川专管工程物资。此人惯用劣质材料充数,私吞工程款项,已成为人尽皆知的污点。若继续下去,怕是城墙未修,民怨已起。”

赵青云读罢,怒气上涌:“先生,此事绝不能坐视不管!若让劣质材料用在城墙上,不仅浪费朝廷银两,更会危及百姓性命。”

沈正华叹道:“自然不能容忍。但此人狡猾多智,张维平又护着他,处理起来并非易事。”

赵青云冷静下来,问道:“先生可有对策?”

沈正华目光坚定:“当务之急,是收集更多证据,向皇上呈递详细奏折。同时,暗中联络其他反对张维平的朝臣,形成合力,共同施压。”

沈正华端起茶杯,沉思片刻道:“青云,接下来你也有任务。翰林院虽不涉政务,但你可以利用其便利,搜集更多关于王三川的事迹。记住,行事须谨慎,不能惊动他们。”

赵青云郑重点头:“学生明白,必不负大人所托。”

沈正华满意地看着他,语重心长地说道:“你年纪轻轻,前途光明,但切记凡事不可操之过急。在朝堂之上,刚正是好事,但须学会权衡时局,方能行稳致远。”

清冷的夜色笼罩了京城,沈府书房中烛火摇曳。赵青云与沈正华依旧坐在案前,手边摊开着各类奏折与书卷。气氛虽显安静,却弥漫着沉重的思索。

赵青云轻声问道:“先生,若奏折送上去,张维平一党会否反咬一口?这王三川与他们关系匪浅,恐怕他们早已准备应对之策。”

沈正华点点头:“你想得没错。张维平一向狡诈,若无确凿证据,这种奏折递上去只会招来更大的麻烦。而且,即便皇上知道此事,只怕也不会过多追究。他如今偏爱张维平的巧言令色,愿意听信于他。”

赵青云眉头微蹙:“既如此,那岂不是毫无胜算?”

沈正华微微一笑,抬手敲了敲桌面:“未必。此事关键不在皇上,而在朝堂上的舆论。我们需要的是拉拢更多的支持者,让张维平一党无法一手遮天。”

赵青云点头,但依旧疑惑:“可如今朝中多是他的心腹,如何拉拢?”

沈正华沉吟片刻:“张维平虽强,但并非所有人都甘愿受其摆布。只要找到他派系中不满之人,再加上朝中几个中立的大臣,未必不能形成牵制之力。而且……”

他话锋一转:“你记住,最好的对策,便是让张维平自己露出破绽。我们只需拨开表象,揭露事实即可。”

赵青云闻言,若有所思:“先生的意思是,我负责搜集证据,您负责在朝堂上推动舆论?”

沈正华微微一笑:“不错,但你的任务不仅是搜集证据。你如今身在翰林院,身边多有中立甚至潜在反对张维平的人。你要做的,是与他们建立联系,试探他们的态度。”

赵青云郑重点头:“学生明白了。翰林院虽不涉朝堂权争,但却是培养人才的重地。若能从中找到志同道合之人,对日后局势必有助益。”

沈正华满意地看着他:“很好。记住,朝堂之争,急不得。你刚入仕途,心中有热血是好事,但凡事需谨慎,步步为营。”

从书房出来,赵青云走在月色笼罩的回廊上,脚步缓慢,心中却涌动着许多思绪。

“朝堂权争,果真如先生所言,水深火热,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他低声自语,目光坚定,“但若为了父亲的冤屈,为了百姓不再受苦,这些风险又算得了什么?”

他抬头望着天空,月色皎洁如银,仿佛在默默注视着他。赵青云深吸一口气,暗自发誓:“既已踏入这条路,我必当全力以赴,不负师长所托。”

第二天一早,赵青云如常前往翰林院。翰林院一如既往的安静,书案上堆满了各类文书与典籍。赵青云刚坐下不久,同在翰林院任职的陈远之与王怀义便走了过来。

“赵兄,昨日陛下批复了张大人关于城墙修缮的提案,可惜沈尚书反对无效,这事你怎么看?”陈远之低声问道。

赵青云微微一笑:“朝廷之事,非我辈小小翰林能轻易议论。不过,这城墙一修,百姓的赋税负担只怕又要更重了。”

王怀义附和道:“是啊,赋税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可偏偏朝中无人敢言。”

赵青云抬头看了两人一眼,试探着问:“难道你们就甘心如此?”

陈远之面露犹豫:“赵兄,我们又能做什么?如今张大人一手遮天,稍有不慎,便是祸及家人。”

赵青云压低声音:“但若任其如此,百姓将如何生存?朝廷将如何长治久安?我愿与你们一同商议,为百姓谋一条出路。”

陈远之与王怀义对视一眼,目光中多了一丝动摇与不安。

赵青云暗自思忖:“看来,这两人虽心存正义,但还需更多的引导与鼓励。或许,这正是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