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武侠修真 > 青云路之江湖恩仇 > 第8章 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翰林院的日子一如既往,赵青云忙碌于整理经史文献、起草皇帝御用文章。看似简单枯燥的工作,却是每一位进士进入仕途的第一步。他明白,在这座表面安静的院中,隐藏着无数未来朝堂的中坚力量。而他,正试图在这其中寻找一线希望。

这天午后,赵青云刚整理完一卷大明会典,正欲稍作歇息,陈远之忽然走近,压低声音说道:“赵兄,午后不忙,我们去东街茶楼坐坐吧?”

赵青云心中一动,脸上却不动声色,微微一笑:“陈兄相邀,自当应允。”

两人约定好时辰,分别离开书房。赵青云回到自己座位,心头暗自思忖:“陈兄此邀,想必另有深意。看来,他或许已有所决定。”

东街的茶楼不大,二楼靠窗的位置摆着一张方桌,阳光透过窗棂洒下斑驳的光影。陈远之早已在此等候,见赵青云上楼,忙站起招呼道:“赵兄,请坐。”

赵青云微微点头,坐下后环顾四周,见周围并无熟人,才笑道:“陈兄请我来此,想必有话要说?”

陈远之端起茶杯轻抿一口,随即放下,神情复杂地说道:“赵兄,你我同入翰林院,算是同窗同僚。这段日子与你共事,心中颇有感慨。你心存百姓,对朝堂之事敢言敢为,让我钦佩。”

赵青云微微一怔,随即笑道:“陈兄过誉了。我不过是尽绵薄之力,希望能为百姓谋些福祉罢了。”

陈远之苦笑一声,语气低沉:“但这朝廷的腐败与权臣的肆意妄为,你我二人又能改变多少?赵兄,你可知我为何犹豫不决?”

赵青云正色道:“愿闻其详。”

陈远之叹了口气:“我的父亲乃礼部侍郎陈崇道,虽无实权,却也身在官场多年。他曾告诫我:为官之道,在于保全自身。如今张维平一党如日中天,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赵青云眼神微动,语气真诚:“陈兄,令尊之言虽有道理,但若人人都选择保全自身,朝廷何时才能清明,百姓何时才能脱离苦海?”

陈远之眉头紧锁,陷入沉思。片刻后,他抬起头,目光复杂地看向赵青云:“赵兄,你是否真有把握,与那张党一争高下?”

赵青云目光坚定,声音沉稳:“我无法保证成功,但若不试,便永无可能。”

陈远之闻言,神色微动,似有决心,但终究没有表态。他端起茶杯掩饰内心的挣扎,而赵青云则没有再多言,耐心等待对方的回应。

第二天清晨,翰林院内,赵青云正伏案书写,一封信笺悄然放在了他的书桌上。他抬起头,见不远处的陈远之微微颔首,随即转身离去。

赵青云拿起信笺展开,只见上面写着几行小字:

“赵兄所言,令我深思。我虽无大志,但愿助君一臂之力。若有事相托,尽可言明。”

赵青云握着信笺,嘴角浮现一抹笑意:“这陈兄,终究还是迈出了这一步。”

与此同时,张维平府邸内,几名心腹幕僚正在议事厅中低声讨论着。张维平负手站在厅堂中央,眉头微皱,显得心事重重。

一名幕僚上前禀报道:“大人,这些日子翰林院内有些风声传出,说是新进的赵青云与陈远之等人来往密切,似有异动。”

张维平冷哼一声:“区区翰林院的小卒,能翻出什么风浪?不过是些书生意气罢了。”

另一名幕僚谨慎道:“大人,虽如此,但赵青云乃沈正华一系,与徐子谦关系密切,若不早作防范,恐怕日后会成为隐患。”

张维平思索片刻,缓缓点头:“此言有理。传我命令,盯紧赵青云的一举一动,但不可轻举妄动。”

幕僚齐声应诺,迅速退下。张维平目光阴沉,低声自语道:“想与我斗?那就让你们见识见识,什么叫朝堂权术。”

赵青云将陈远之的信笺收好,神情复杂。他既感到欣慰,又隐隐生出几分忧虑。陈远之虽表态支持,但翰林院中的局势错综复杂,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火烧身。而他的一举一动,恐怕早已落入张维平的眼中。

当日午后,沈正华如往常一样召见赵青云谈话。两人在书房中坐定后,沈正华拿出一份朝廷文书,低声道:“青云,这是今日内阁刚颁布的旨意,张维平提议成立‘京师城建司’,表面上是为了修缮城墙、治理水利,但实际是以此为借口,大肆敛财。”

赵青云接过文书,快速浏览,心中一震:“先生,张维平如此明目张胆,朝堂中难道没有反对之声?”

沈正华冷笑一声:“反对之声自然有,但都被他以‘危害社稷’的名义压下了。如今朝廷里,只有几名年迈的大臣敢稍作抵制,余者皆噤若寒蝉。”

赵青云放下文书,眉头紧皱:“若是这样,这‘京师城建司’恐怕会成为又一个搜刮民脂民膏的工具。”

沈正华点点头,语气沉重:“是以,我才要提醒你,若日后被卷入这场漩涡,务必小心行事。张维平不仅掌控内阁,还操控着六部,稍有异动,便会成为他的目标。”

赵青云沉思片刻,拱手道:“先生放心,青云自当谨慎行事。”

不久之后,赵青云刚回到翰林院,便见陈远之在书房门口等候。他神色匆匆,低声道:“赵兄,有件事需与你商议。”

赵青云请他进屋,两人落座后,陈远之压低声音道:“今早,院中几位资历深的同僚忽然找我闲谈,提到了你。”

“提到我?”赵青云眉头一皱,“他们说了什么?”

“言辞间颇为含蓄,只是暗示你近日与沈大人走得近,可能引起一些人的注意。”陈远之神情担忧,“我担心,他们已开始试探你。”

赵青云沉默片刻,心中已然明白。这些老资历的同僚多半是张维平一党的耳目,此番试探,无非是想敲山震虎。他心中暗道:“看来,张维平已开始注意到我,接下来必须更加谨慎。”

“陈兄,看来我们需更加小心了。”赵青云语气坚定,“不过此事并非坏事,至少证明我们的存在已被他们所重视。”

陈远之点点头,但眼神中仍有几分担忧:“赵兄,朝堂如棋局,我们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枚棋子。若无深谋远虑,恐怕难以全身而退。”

赵青云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陈兄,既然踏上这条路,就没有回头的余地。只要心中无愧,纵使前路艰险,也要走下去。”

翌日早朝,张维平带着几名心腹大臣上奏,请求拨款启动“京师城建司”的相关工程。他一番言辞恳切,句句打在皇帝心坎上。

“陛下,如今城墙破旧,水利不通,百姓出行不便,若能修缮一新,不仅可令民心大悦,更是彰显我大明盛世。”

皇帝微微点头,似有几分动心。就在此时,户部侍郎孙中翰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京师修缮虽为要务,但国库空虚,百姓负担沉重,若贸然动工,恐有不妥。”

张维平冷冷一笑,反驳道:“孙大人所言虽有道理,但若因财政困顿而搁置国事,岂非贻笑天下?更何况,我等大臣身为朝廷柱石,岂能因小事而踌躇不前?”

“张大人此言差矣!”孙中翰声音陡然拔高,“修缮城墙本是正事,但若因此再加赋税,岂非舍本逐末?大明朝,莫非要以百姓性命为代价换取政绩?”

两人针锋相对,朝堂气氛一时剑拔弩张。最终,皇帝挥手道:“此事容后再议,退朝!”

傍晚时分,沈正华独自坐在书房,回想着早朝上的争论,不禁长叹一声。这时,门房来报:“赵青云求见。”

沈正华放下茶杯,吩咐道:“请他进来。”

片刻后,赵青云走进书房,向沈正华行礼后说道:“先生,今日朝堂之争,我已听闻。张维平步步紧逼,恐怕不会轻易放弃。”

沈正华点头道:“不错。此人手段毒辣,善于笼络人心,若再不设法遏制,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赵青云眉头微皱:“先生可有对策?”

沈正华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暂且观察。张维平虽有势力,但内阁中亦有不少忠臣。我会尽力联合他们,共同抵制此事。”

赵青云点点头,心中却暗下决心:“我若想扳倒张维平,必须借助先生的力量,同时找到更多的盟友。”

赵青云从沈正华的府邸出来,寒夜的微风拂过脸颊,让他微微清醒了些。他抬头望着京城的星空,心中却如一片迷雾:“张维平的势力盘根错节,如何才能找到他的破绽?”

回到翰林院分配的住处,他的房间窗下摆着一盏微弱的油灯,桌上散落着未整理好的策论稿。他坐下提笔,却发现心绪难宁,索性放下笔,闭目沉思。

翌日,沈正华照例入朝,赵青云则在翰林院继续整理材料。午后,他正准备出门时,一名小厮匆匆赶来,递给他一封信:“赵大人,这是沈大人让我送来的。”

赵青云拆开信,只见上面写着:

“青云,今日内阁议事,有关京师修缮一事已被通过,张维平通过操控内阁,将预算提高了三成,虽未正式动工,但他似乎另有谋划。望你小心行事。”

赵青云看完信,眉头紧锁:“看来,张维平的计划已进入实质阶段,而内阁中的反对声音正在被逐步压制。”

当晚,赵青云前往沈正华府中商议对策,却在途中被一名陌生男子拦住。那男子衣着朴素,但眉宇间透着精明,他低声道:“赵大人,能否借一步说话?”

赵青云警觉地打量对方,心中疑惑:“你是谁?”

男子微微一笑,从袖中拿出一枚刻有“监察司”标志的铜牌,轻声道:“我是监察司的苏卫,受命调查京师修缮一事,听闻赵翰林正在追查此事,所以特来相见。”

“监察司?”赵青云皱了皱眉,虽对其来意感到惊讶,但还是点头道:“既然如此,请说吧。”

苏卫直截了当:“据我们所知,张维平在幕后策划这次修缮工程,实际上是为了转移国库资金,并通过工程回扣为其党羽敛财。我来此,是想问赵大人可有线索提供?”

赵青云心中一震:“看来,张维平的动作已引起监察司的注意。” 他略一思索,谨慎说道:“我确实在追查此事,但目前尚未掌握确凿证据。”

苏卫点点头:“如此便好。赵大人若有发现,可通过沈尚书转告于我。”

回到沈正华府中,赵青云将此事告知沈正华。沈正华面露思索之色:“监察司虽为独立机构,但其权力有限,且内部复杂,未必能真正撼动张维平。”

赵青云问道:“先生,若监察司已注意到此事,我们是否可以联合他们,共同施压?”

沈正华缓缓摇头:“不易。若贸然合作,反而容易打草惊蛇。你需暗中收集更多证据,待时机成熟再行动。”

赵青云点头应是,随即又道:“张维平既能操控内阁,又能影响皇帝,若不从根本上削弱他的势力,只怕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如水中捞月。”

沈正华叹了口气:“青云,你要记住,朝堂如棋局,每一步都须深思熟虑。张维平虽强,但并非无懈可击。我们需耐心等待,寻找他的破绽。”

几日后,赵青云在翰林院中偶然结识了刑部主事许文端。许文端性格刚直,与张维平一向不合,两人一见如故。

一次午间闲谈时,许文端谈起朝堂局势,感慨道:“如今朝中局势混乱,张党势力日益猖獗,但我朝终究不可能永远被他们把持,总有拨云见日之时。”

赵青云顺势问道:“许大人以为,若要改变现状,当从何处入手?”

许文端目光深沉:“欲动张党,先破其根基。张维平的势力网错综复杂,唯有从外围逐步削弱,方能逐渐瓦解。”

赵青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看来,朝堂中并非没有可用之人,我若想达成目标,需联合更多志同道合之士。”

就在赵青云一边结交盟友、一边收集证据时,张维平的党羽也开始有所行动。翰林院内,有人暗中散布谣言,称赵青云“行事张扬,心术不正”,甚至有人开始在他的文书中挑刺,试图削弱他的威信。

一次例行校稿时,一位名叫周翰的同僚故意在赵青云的稿件中鸡蛋里挑骨头:“赵大人,此处文句未免过于偏激,是否需要修改?”

赵青云冷静答道:“周大人,此处文句虽直白,但并无不妥。若有具体意见,请明示。”

周翰冷笑一声:“赵大人既如此自信,那便不必改动。只希望到时不会引起上官不满。”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赵青云更加小心谨慎。他白日努力工作,夜晚则继续与沈正华、许文端等人商讨对策。他知道,自己已踏入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而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