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流程拖延,我就用制度堵死。”
清晨,市委常委会议照常召开。李一凡在会议一开始就直接拍板:
“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从今天起联合组建‘制度执行情况督导专项组’,不定期明查暗访,对所有未按节点反馈配合意见的省级口直属联系点,登记、通报、督办。”
组织部长何国庆眼神一亮:“书记,这是要把他们拖延的问题纳入纪检和组织双重机制?”
李一凡点头。
“体制内的阳奉阴违,不在于‘拒绝’,而在于‘不动’。”
“那我们就让‘不动’成为一种被监管的状态。”
“要让他们明白——这不是他们能‘拖过去’的改革。”
市纪委书记陈国威当即表态:
“我们纪委愿为机制试点做背书。从明天起,全面启动‘协同机制执行力抽查计划’,逐条对比各厅局单位在试点改革中的反馈频次、到岗情况与资金流转状态。”
“对于严重脱岗、流程阻塞、责任推诿的,将按‘不作为’立案通报。”
这是李一凡第一次正式将纪委纳入改革系统。
不再仅仅依赖行政调度,而是把纪律系统转化为改革推进器。
与此同时,组织系统也快速响应。
人社系统原本以“机制复杂”为由拒绝开放试点编制通道,李一凡直接下令:
“市委组织部启动‘制度岗位专项评估’,对于不愿承担制度风险的干部,列为风险回避型,三年内不进入星城市机制改革人才库。”
这等于告诉全体厅局干部:
“要么配合改革,要么主动退出话语圈。”
……
三天后,潇湘省委组织部大数据平台收到一份特殊材料包。
标题为:《星城市机制试点配合情况分析报告(试运行)》
由市委政策研究室和组织部联合编制,全程不通过省政府系统。
材料中列出了所有与“星光2030”相关的厅局单位配合频次、到岗节点、会议参与率、资金流转效率——形成一张清晰的“配合地图”。
地图上,财政厅、人社厅、科技厅等三家赫然呈黄色预警状态。
许宏志看完报告,当晚即找赵建国书记汇报:
“书记,这不是在递报告——这是在‘倒查机制抵抗链条’。”
赵建国看着那张图,沉默良久:“一凡这是把反击做成了体制化。”
“他现在不是在争权力,而是在制造权力逻辑。”
许宏志缓缓道:
“您让我盯住他,现在我确认,他确实没有走偏。”
“但问题是……这个人,正在以一个‘下级’的身份,重构‘上级系统的运行方式’。”
赵建国目光沉沉:“你担心组织系统失控?”
“不是失控。”许宏志摇头,“而是他会成为另一个系统的入口。”
赵建国没有回应,只是轻轻将材料放回办公桌。
他明白,李一凡已经不仅仅是潇湘体制中的一员,他已经成为了体制机制的再定义者。
……
省委常委会议前夕。
一份内部非正式名单在小范围内流传——
“关于2026年初省级领导干部轮岗交流计划草案(征求意见稿)”
其中一项内容为:
“建议将星城市委书记李一凡同志纳入战略性副省级岗位预审名单,适时调任具备科技改革任务的地市或副省岗位。”
草案没有盖章,也未正式递交,但已足够在省委内部激起波澜。
陈松年副省长在私下会议中说了一句:
“一个靠改革机制脱颖而出的市书记,是不是太快了?”
而副省级干部唐志衡则更直接:
“一个没主官资历、没部级履历、派系也不明确的人,被送入副省通道,会带来什么示范作用?”
这句话没有明确指李一凡,却句句对标。
会议没有结论,但所有人都知道:
李一凡,已经走进了省委高层结构的焦点区域。
……
与此同时,林家系统也敏锐察觉到风向变化。
北京,新华社潇湘分社。
林允儿收到来自京城总社编辑部的一则转发请求:
“中宣部建议围绕地方制度创新,筹备一期‘地方治理样本’系列稿件,拟将星城市机制改革作为封面故事之一。”
她立刻明白,这是父亲林建国通过新华社系统间接传递的一次‘制度型背书’。
“没有明确发文,但有选择性高亮。”
“没有公开表态,但有精确释放。”
当晚,她亲自出稿,拟定标题:
《制度重装,从星城开始》
……
市委办公楼。
李一凡站在窗边,看着被夜灯照亮的市委广场,手中拿着那份“省委轮岗名单草案”。
陈晓峰低声问:“书记,这份名单……要回应吗?”
李一凡淡淡一笑:
“回应什么?”
“他们还没想好怎么面对一个不在序列里,却已经进入中心的人。”
“所以,他们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假装我还只是个地级市市委书记。”
“但我们要做的,是继续推进,让他们连‘假装’的余地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