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晋`江`文`学`城

--------------

三天没见着他了,怪想的。武松是带着一队人马,到城西北郊的乡下搜集粮草去了。那里的百姓都跑得差不多,村子里无甚人烟,也不知道外面大军动向。于是派出队伍,将他们一点点收拢回城里。至于流民们来不及带走的食物、布匹、牲畜之类,也就顺理成章的归了公。

这会子终于等到武松回来,进得大堂一见,只有工夫互相交换一个问候的眼神。武松身边三三两两的坐着几个智囊:吴用、朱武、柴进、蒋敬;再就是明教里几个有些文化的将领:包道乙、方金芝、吕师囊、王寅。大伙见了她,都打招呼。

潘小园发现,明教这些兄弟姐们们气色明显不如梁山。一个个都有些没精打采,面有菜色,比当日幽州大捷时要萎靡了不少。

也大约知道为什么。蒋敬正扒拉着他那精钢骨大算盘,一条条的给联军分配报账。

“面一千石、米五百石,成色不算好,按人头分配各寨,江南军优先分配大米,按人头来算便是我们梁山留八百五十五石的面;你们拿一百四十五石面和五百石米,这样可以撒?……”

“昨日收集来的一十七头牛、三十只羊,还有上次缴获的六十二匹伤马,嘿嘿,就不客气,都分给梁山寨……”

包道乙翻着白眼提一句意见:“肉都归你们,米面总得给阿拉多些伐?”

梁山成员全体赔笑:“那也不能不吃饭啊,当我们是女真人呢?吃肉就能活?”

“那阿拉要多些粮食总可以伐!”

蒋敬再拍算盘:“菜蔬已经分你们大半了嘛!如今开春,没甚新鲜的,只有窖藏的三万斤菘菜,我们可以不要,腌菜就够撒。”

算着算着,许是自己也觉得有些霸道,一抬眼,说道:“其实我们军中也快不够吃撒。喏,不信你们问潘娘子,这一阵子的钱粮收入。”

蒋敬如今已经不敢不待见她——非但十分待见,甩锅也甩的异常娴熟。

潘小园只好迎上去,笑着评论一句:“这个……确实是需要解决一下。”

明教食菜事魔,教中成员素食禁酒,法禁极严。在物产丰富的江南,的确是一种无伤大雅的养生之道——都是贫苦百姓出身,本来也没什么机会喝酒吃肉。

可一旦来了北方,一则水土不服,二则北方蔬菜种类稀少,入冬以后更是万物凋敝,刚刚开春之际,哪有什么收获,寻常百姓不过以腌菜和干菜下饭。方才蒋敬提到的窖藏菘菜,其实放在后世,有一个很接地气的名称:冬储大白菜,此时还剩三万斤。

算是此刻仅有的新鲜蔬菜,全给了江南伙伴,算是十分够意思了。

联军不是没钱,可有钱难买一口饱。整个燕山府几乎已成不毛之地。眼下食品种类锐减,没有肉蛋奶的副食补充,明教同胞们也一个个慢慢的营养不良。操练起来无精打采,有年轻的小兵想念老母亲做的饭,夜里偷偷哭上了。

明教中没有像样的钱粮财会,一切按需分配,往日还好,眼下物资紧缺,不得不仰仗这位潘六娘帮忙算计。

潘小园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其实自己心里也没什么底,翻了翻蒋敬手里的分配表格,抬头问一句:“武二哥,上次缴获的金军粮草,不会这么快就吃完了吧?

武松摇摇头,“都不是咱们能吃的东西。放在仓库里,等真饿肚子的时候再说吧。”

她一怔,心里明白了八分。又问:“幽州城里现有多少人口?能供我们所用的,又有多少?”

武松立刻回了她两个数字,末了又说:“若是你有办法,需要用人的,咱们的兄弟也可以帮忙。”

“能来多少?”

“守城轮岗的不能□□,但一日两千人应该是可以的。”

“五千可以么?”

“看情况。”

她点点头,心中涌起一刹那的感慨。自己眼下在做什么?跟武松商议一城百姓的福祉、几万张嘴的口粮、乃至整个大宋国的边防细节。经手的钱财数量动辄千贯起,每个决定都关系到数万人的命运。

然而一句句说得自然而然,一如当年跟他商量该不该上梁山,该不该习武,该不该买那二十贯的债券。

武松也有同感。被时势推到这个位置上,数万人的命运把持在手,可不敢再像以前似的任性夸口。顿了顿,又补充了半句:“看情况。顺州檀州那里,有几千乡民敌不过金军,又不愿降,刚刚逃来咱们这里。倘若训练得好,可以拨去给你用。”

她再点头,暂且抛下心中的沧海桑田之情,脑海里谋划一会儿,笑道:“眼下的粮草储备,倒是够咱们将士们撑一个月的。但就要缩减到每人每日一升,怕是吃不饱。”

包道乙立刻表态:“勿要紧!少吃点也是可以的!”

大伙点头。武松补充一句:“也要做两手准备,万一朝廷那边小气不给粮,咱们也不能随着饿死。”

毕竟“下发军饷”只是韩世忠信誓旦旦的保证。依着朝廷里那些高官的尿性,这个举措十有**,会打个折扣再兑现。

但潘小园觉得,仅有“粮”一个字是远远不够的。当初岳飞被上面克扣粮饷,一顿大喝三碗粥,不照样是往瘦弱了长么?

梁山军还能靠荤食来补充营养。但明教朋友们再这样下去,迟早要完。每人一升的米面,仅相当于贫苦农家的口粮份额,如何能撑得起一个打仗的壮丁?

她站起来,认认真真地征求方金芝的意见:“你们能……能吃肉么?”

一句话掀起轩然大波,堂上十几人齐声叫道:“不成!”

方金芝给她面子,补充一句:“这是教规。”

潘小园还不死心:“北方多畜牧,要是大伙能放开些,一口肉顶三口粮食……”

反对声立时把她淹没:“侬乱讲!”

她赶紧打住,表示万分佩服江南朋友们的自制力。

就连梁山方面的料理小当家孙二娘也发话:“妹子这叫什么理儿,人是铁饭是钢,粮食才是缺不得的!大鱼大肉什么的,留着打了胜仗的时候再吃不成么!”

她看看周围众人坚定的神色,顿觉无话可说。武松虽然没反驳她,但神色踟蹰,明显是在掂量她那句“一口肉顶三口粮食”到底有多准确。又兴许是在计算,他在梁山“大块吃肉”的这几年,进肚的到底折合多少粮食。

不过这也怪不得大家伙儿。中国人是农耕社会里成长出来的,米面是几千年来的主食,而肉食只是富足时期的添头,并不被当做维生必需品。宋兵日常行军时,带的是糜饼、炒米、盐块、腌菜干,这些就足够支持士兵上阵杀敌了。

但这个食谱有着很致命的一点:缺乏蛋白质。在和平时期,低蛋白饮食看起来没什么坏处,但一旦需要消耗体力、抵御严寒的时候,就能看出肉食和素食的差距了。

明教诸人不肯食肉,仅靠每天一升粮米,在严酷的北方环境里等于作死。

她退而求其次,问道:“却是为何戒荤戒酒?教规里有解释么?”

众人七嘴八舌告诉她:“阿拉拜光明神,不能铺张浪费,要艰苦过日子才算虔诚个。”

原来吃肉属于铺张浪费,所以禁止,“那好,倘若来了北方,牛羊肉反倒比粮食便宜呢?”

包道乙大惊小怪:“那怎么会!”

潘小园笑道:“道长你便说是也不是。倘若北方风俗迥异,有些吃食虽然不素,却比米面还贱,还唾手可得,为了艰苦朴素,你们吃也不吃?”

明教诸人面面相觑,包道乙看吕师囊,吕师囊看郑彪,郑彪看石宝,石宝看方貌,最后大伙的目光齐齐落在金芝公主身上,等她给出“官方解答”。

方金芝感到压力山大,微红了脸,说:“这个……那个……”

潘小园心中一动,轻声提醒她:“李师师。”

方金芝立刻明白了。倘若再挑食,她手底下这两万军士迟早要变成李师师的体态。

一个激灵,咬牙道:“情况紧急时,可以吃。”

潘小园立刻敲转钉脚:“好,爽快!从今儿开始,你们的军粮由我负责。武二哥,能不能先拨给我一百个会做饭的,咱们实验实验。”

--------------

偌大燕山府,寸草不生幽州城,要找出比糙米粗面还贱,又富含蛋白质的“替代食品”,还真不是天方夜谭。潘小园早就心里有数。

其一是豆制品。百姓和兵士中不乏会卤水点豆腐的。在和平时期,豆腐只是被当做佐餐菜肴,煎炒酿炸,以致发展成“东坡豆腐”一类的美味。但作为军粮,她所要求的就只有“蛋白质”这三个字而已。

大豆煮熟发酵,加上盐卤和少量麻油,就是香喷喷的豆酱。质量好些的豆子用卤水点过,能做成硬邦邦的豆干。拿到炊事营区,大伙就循着香味围过来。鲁智深口水都快滴出来了。

潘小园捂着不让人拿,“这是给江南朋友们的。你们去吃肉去——鲁师父!城东屠宰铺说刚刚宰了条狗。”

眼看大和尚兴致勃勃的拖着禅杖跑走了,眼尖看到旁边两个人,连忙招呼:“诶,戴宗大哥,公孙道长,你俩也有份。”

戴宗是胎里素,公孙胜修道忌血食,这两位也有豆干的配额。

戴宗连忙称谢了,笑嘻嘻把吃食装回他那大背囊里。

公孙胜却婉拒:“女施主不必破费。贫道自有接受供养之处。”

她大吃一惊,一抬头,只见公孙贼道那张骨骼清奇的脸上,浮起一丝悠远的笑容。

“哪、哪里供养道长?”

道人神秘一笑:“城西天长观。”

她目瞪口呆。大魔导师这么快就“找到组织”了?不过也不奇怪。公孙胜祖籍蓟州,和眼下这个幽州城也就隔着半日路程。他“道行高深”,必定是享誉家乡。在小小幽州城里也能有人认他。

人不可貌相。起码公孙胜给梁山军省下了一个人的口粮。

公孙胜临走,却忽然又对她神秘一笑:“哦对了,韩世忠帐子里那枚铜钱……女施主若还需要,可以上天长观找贫道开光附魔。”

潘小园:“……”

看来公孙胜也知道他那锦囊被用在何处了。作弊铜钱商机无限,送给她的那枚“政和通宝”,算是一次“免费试用”。他方才那句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以后若再需要,就能找他大批量订货了。

赶紧笑了笑,配合他装傻:“道长法力高深,奴家深受其惠。”

公孙胜笑笑,摇摇手中拂尘,抚着肚皮,打了个饱嗝,慢慢走远了。

--------------

只可惜豆制品数量不多,且不能长久保存。守城还好,一旦行军跋涉,总不能带在身上。万一捂成臭豆腐,这帮顽固南方人可要吐成一片了。

所以光有大豆产品是不够的。潘小园将目光瞄向了粗粮。小米、豌豆、大豆、荞麦、乃至芋头山药,通通低价从百姓家中征集出来。都是地地道道的穷人食品,粗粝伤口,在市场上根本不受欢迎。

大宋民间富庶,这些东西只有在饥荒年间才流行做主食。家境稍微过得去的人家,从来都是崇尚精白米面,饭里掺一点杂粮,立刻掉档次。

但她自然知道,这些粗粮的营养价值比精米白面高得多了。行军时不方便做军粮,眼下驻扎城内,不拿来利用一番,简直浪费。

可惜她低估了南人不吃北食的顽固程度。熬得香香的几锅杂粮芋头粥送过去,据说明教帐子里当场就有好几个吐的。

没办法,只好转送去梁山军。谁知这些北方汉子看到小米粥,也一个个大惊失色:“怎的,城里断粮了?”

军队中所食的粮食虽粗,那也不过是脱壳没脱干净的粗稻粗麦。就算被贪官污吏掺了麸糠,用心筛两遍,照样是香喷喷的粮食味儿。而在大伙心目中,轮到黍粟荞豆上阵,说明正常军粮已经吃光了。这可极是不妙之兆——下一步是不是就该人吃人了?

还有的倒没那么悲观,只是纳闷:“腊八节早过了啊,嫂子你给俺们熬什么腊八粥?”

腊八粥就是临到年关,把家里角角落落剩下的东西扫出来一锅煮,寓意是忆苦思甜——也不是什么日常饮食标配。这还是不接受。

潘小园赶紧跑过去安抚:“别慌别急,咱们粮食还够,今天是……调整伙食,嗯,调整一下。”

最后还是一些出身赤贫的小兵把杂粮粥分食了,淌着眼泪回忆:“嗯,是俺小时候饥荒年间的味儿。”

潘小园无语凝噎。要改变大伙的饮食观念并非一日之功——是不是应该往里面加点糖?可这年头制糖业不发达,一斤蔗糖比一斤白米还贵。

终于,武松看不下去她跑来跑去的推销她的杂粮粥,在她第二十次穿梭于炊事营和谷米场间的小巷时,悄悄拉过来,问一句:“六娘,你这个……新食谱,真的不比白米精面要差?”

她连忙点头:“比白面精米还有营养呢!我特意搭配过!每人一日一升的口粮哪里够,把其中一半拿出来换杂粮,能换得三倍的量,那便成了每日两升,营养也不会差了。”

说完坚定不移地看他一眼,表示说假话是小狗。顺便拍拍他肩膀衣裳,蹭掉自己手上的灰。

武松还不满意,再问:“吃多了不会生病?”

“当然不会,还……”

还能防止心血管疾病,预防肥胖,帮助通便……这个打住不说。

只是跟他强词夺理:“你瞧,饥年时大家都吃这些,吃了杂粮就饿不死,说明杂粮有救命的功效。”

武松忍不住哈哈一笑。这番歪理鲁智深都不会信。也只有在他面前敢这么胡搅蛮缠。

看四周没人,轻轻捋她一束垂下的鬓发,又问:“你还说,比寻常白粥白饭要管饱?”

“那当然。”纤维素和蛋白质。

可随即又苦了脸:“其实这些东西完全可以替代米面,可惜大家都不买账……我得想想别的办法……”

武松笑了:“没关系。我小时候也没少吃这些。”

她心中一酸一甜:“那……”

“但不能只给大伙吃这些。虽然能入口,也能饱腹,但一顿顿的都让大伙想起饥荒断粮,不是动摇军心么?”

她被一句点醒,这才恍然,有些不好意思:“你说的没错。”

自己虽然也是平头百姓,但毕竟是县城出身,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有保障,有生之年也没经历过饥年灾荒。可她却差点忘了,这世上还有许多人挣扎在温饱线下,对于饥饿的抵触深入骨髓——尤其是这些当兵的,大部分都是穷得没饭吃了,才投身为盗为匪的。

作者有话要说:不禁微感羞愧,轻轻咬着牙齿,“那……那怎么办……”

`

武松忽然说:“我有个法子。你到伙房去,做给我试试。”

`

————————————

关于古人的挑食:由于地理隔阂,古人的饮食习惯受地域影响很大。例如南方人绝对吃不惯小米小麦,北方人也很少吃大米。有历史记载,宋高宗绍兴末年,金军攻宋失败后北撤,“遗弃粟米山积”,而宋军“多福建、江、浙人,不能食粟,因此日有死者”——来自南方的宋军宁可饿死也不吃缴获的小米,可谓是南人不吃北食的极端事例。

晋`江`文`学`城

--------------

三天没见着他了,怪想的。武松是带着一队人马,到城西北郊的乡下搜集粮草去了。那里的百姓都跑得差不多,村子里无甚人烟,也不知道外面大军动向。于是派出队伍,将他们一点点收拢回城里。至于流民们来不及带走的食物、布匹、牲畜之类,也就顺理成章的归了公。

这会子终于等到武松回来,进得大堂一见,只有工夫互相交换一个问候的眼神。武松身边三三两两的坐着几个智囊:吴用、朱武、柴进、蒋敬;再就是明教里几个有些文化的将领:包道乙、方金芝、吕师囊、王寅。大伙见了她,都打招呼。

潘小园发现,明教这些兄弟姐们们气色明显不如梁山。一个个都有些没精打采,面有菜色,比当日幽州大捷时要萎靡了不少。

也大约知道为什么。蒋敬正扒拉着他那精钢骨大算盘,一条条的给联军分配报账。

“面一千石、米五百石,成色不算好,按人头分配各寨,江南军优先分配大米,按人头来算便是我们梁山留八百五十五石的面;你们拿一百四十五石面和五百石米,这样可以撒?……”

“昨日收集来的一十七头牛、三十只羊,还有上次缴获的六十二匹伤马,嘿嘿,就不客气,都分给梁山寨……”

包道乙翻着白眼提一句意见:“肉都归你们,米面总得给阿拉多些伐?”

梁山成员全体赔笑:“那也不能不吃饭啊,当我们是女真人呢?吃肉就能活?”

“那阿拉要多些粮食总可以伐!”

蒋敬再拍算盘:“菜蔬已经分你们大半了嘛!如今开春,没甚新鲜的,只有窖藏的三万斤菘菜,我们可以不要,腌菜就够撒。”

算着算着,许是自己也觉得有些霸道,一抬眼,说道:“其实我们军中也快不够吃撒。喏,不信你们问潘娘子,这一阵子的钱粮收入。”

蒋敬如今已经不敢不待见她——非但十分待见,甩锅也甩的异常娴熟。

潘小园只好迎上去,笑着评论一句:“这个……确实是需要解决一下。”

明教食菜事魔,教中成员素食禁酒,法禁极严。在物产丰富的江南,的确是一种无伤大雅的养生之道——都是贫苦百姓出身,本来也没什么机会喝酒吃肉。

可一旦来了北方,一则水土不服,二则北方蔬菜种类稀少,入冬以后更是万物凋敝,刚刚开春之际,哪有什么收获,寻常百姓不过以腌菜和干菜下饭。方才蒋敬提到的窖藏菘菜,其实放在后世,有一个很接地气的名称:冬储大白菜,此时还剩三万斤。

算是此刻仅有的新鲜蔬菜,全给了江南伙伴,算是十分够意思了。

联军不是没钱,可有钱难买一口饱。整个燕山府几乎已成不毛之地。眼下食品种类锐减,没有肉蛋奶的副食补充,明教同胞们也一个个慢慢的营养不良。操练起来无精打采,有年轻的小兵想念老母亲做的饭,夜里偷偷哭上了。

明教中没有像样的钱粮财会,一切按需分配,往日还好,眼下物资紧缺,不得不仰仗这位潘六娘帮忙算计。

潘小园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其实自己心里也没什么底,翻了翻蒋敬手里的分配表格,抬头问一句:“武二哥,上次缴获的金军粮草,不会这么快就吃完了吧?

武松摇摇头,“都不是咱们能吃的东西。放在仓库里,等真饿肚子的时候再说吧。”

她一怔,心里明白了八分。又问:“幽州城里现有多少人口?能供我们所用的,又有多少?”

武松立刻回了她两个数字,末了又说:“若是你有办法,需要用人的,咱们的兄弟也可以帮忙。”

“能来多少?”

“守城轮岗的不能□□,但一日两千人应该是可以的。”

“五千可以么?”

“看情况。”

她点点头,心中涌起一刹那的感慨。自己眼下在做什么?跟武松商议一城百姓的福祉、几万张嘴的口粮、乃至整个大宋国的边防细节。经手的钱财数量动辄千贯起,每个决定都关系到数万人的命运。

然而一句句说得自然而然,一如当年跟他商量该不该上梁山,该不该习武,该不该买那二十贯的债券。

武松也有同感。被时势推到这个位置上,数万人的命运把持在手,可不敢再像以前似的任性夸口。顿了顿,又补充了半句:“看情况。顺州檀州那里,有几千乡民敌不过金军,又不愿降,刚刚逃来咱们这里。倘若训练得好,可以拨去给你用。”

她再点头,暂且抛下心中的沧海桑田之情,脑海里谋划一会儿,笑道:“眼下的粮草储备,倒是够咱们将士们撑一个月的。但就要缩减到每人每日一升,怕是吃不饱。”

包道乙立刻表态:“勿要紧!少吃点也是可以的!”

大伙点头。武松补充一句:“也要做两手准备,万一朝廷那边小气不给粮,咱们也不能随着饿死。”

毕竟“下发军饷”只是韩世忠信誓旦旦的保证。依着朝廷里那些高官的尿性,这个举措十有**,会打个折扣再兑现。

但潘小园觉得,仅有“粮”一个字是远远不够的。当初岳飞被上面克扣粮饷,一顿大喝三碗粥,不照样是往瘦弱了长么?

梁山军还能靠荤食来补充营养。但明教朋友们再这样下去,迟早要完。每人一升的米面,仅相当于贫苦农家的口粮份额,如何能撑得起一个打仗的壮丁?

她站起来,认认真真地征求方金芝的意见:“你们能……能吃肉么?”

一句话掀起轩然大波,堂上十几人齐声叫道:“不成!”

方金芝给她面子,补充一句:“这是教规。”

潘小园还不死心:“北方多畜牧,要是大伙能放开些,一口肉顶三口粮食……”

反对声立时把她淹没:“侬乱讲!”

她赶紧打住,表示万分佩服江南朋友们的自制力。

就连梁山方面的料理小当家孙二娘也发话:“妹子这叫什么理儿,人是铁饭是钢,粮食才是缺不得的!大鱼大肉什么的,留着打了胜仗的时候再吃不成么!”

她看看周围众人坚定的神色,顿觉无话可说。武松虽然没反驳她,但神色踟蹰,明显是在掂量她那句“一口肉顶三口粮食”到底有多准确。又兴许是在计算,他在梁山“大块吃肉”的这几年,进肚的到底折合多少粮食。

不过这也怪不得大家伙儿。中国人是农耕社会里成长出来的,米面是几千年来的主食,而肉食只是富足时期的添头,并不被当做维生必需品。宋兵日常行军时,带的是糜饼、炒米、盐块、腌菜干,这些就足够支持士兵上阵杀敌了。

但这个食谱有着很致命的一点:缺乏蛋白质。在和平时期,低蛋白饮食看起来没什么坏处,但一旦需要消耗体力、抵御严寒的时候,就能看出肉食和素食的差距了。

明教诸人不肯食肉,仅靠每天一升粮米,在严酷的北方环境里等于作死。

她退而求其次,问道:“却是为何戒荤戒酒?教规里有解释么?”

众人七嘴八舌告诉她:“阿拉拜光明神,不能铺张浪费,要艰苦过日子才算虔诚个。”

原来吃肉属于铺张浪费,所以禁止,“那好,倘若来了北方,牛羊肉反倒比粮食便宜呢?”

包道乙大惊小怪:“那怎么会!”

潘小园笑道:“道长你便说是也不是。倘若北方风俗迥异,有些吃食虽然不素,却比米面还贱,还唾手可得,为了艰苦朴素,你们吃也不吃?”

明教诸人面面相觑,包道乙看吕师囊,吕师囊看郑彪,郑彪看石宝,石宝看方貌,最后大伙的目光齐齐落在金芝公主身上,等她给出“官方解答”。

方金芝感到压力山大,微红了脸,说:“这个……那个……”

潘小园心中一动,轻声提醒她:“李师师。”

方金芝立刻明白了。倘若再挑食,她手底下这两万军士迟早要变成李师师的体态。

一个激灵,咬牙道:“情况紧急时,可以吃。”

潘小园立刻敲转钉脚:“好,爽快!从今儿开始,你们的军粮由我负责。武二哥,能不能先拨给我一百个会做饭的,咱们实验实验。”

--------------

偌大燕山府,寸草不生幽州城,要找出比糙米粗面还贱,又富含蛋白质的“替代食品”,还真不是天方夜谭。潘小园早就心里有数。

其一是豆制品。百姓和兵士中不乏会卤水点豆腐的。在和平时期,豆腐只是被当做佐餐菜肴,煎炒酿炸,以致发展成“东坡豆腐”一类的美味。但作为军粮,她所要求的就只有“蛋白质”这三个字而已。

大豆煮熟发酵,加上盐卤和少量麻油,就是香喷喷的豆酱。质量好些的豆子用卤水点过,能做成硬邦邦的豆干。拿到炊事营区,大伙就循着香味围过来。鲁智深口水都快滴出来了。

潘小园捂着不让人拿,“这是给江南朋友们的。你们去吃肉去——鲁师父!城东屠宰铺说刚刚宰了条狗。”

眼看大和尚兴致勃勃的拖着禅杖跑走了,眼尖看到旁边两个人,连忙招呼:“诶,戴宗大哥,公孙道长,你俩也有份。”

戴宗是胎里素,公孙胜修道忌血食,这两位也有豆干的配额。

戴宗连忙称谢了,笑嘻嘻把吃食装回他那大背囊里。

公孙胜却婉拒:“女施主不必破费。贫道自有接受供养之处。”

她大吃一惊,一抬头,只见公孙贼道那张骨骼清奇的脸上,浮起一丝悠远的笑容。

“哪、哪里供养道长?”

道人神秘一笑:“城西天长观。”

她目瞪口呆。大魔导师这么快就“找到组织”了?不过也不奇怪。公孙胜祖籍蓟州,和眼下这个幽州城也就隔着半日路程。他“道行高深”,必定是享誉家乡。在小小幽州城里也能有人认他。

人不可貌相。起码公孙胜给梁山军省下了一个人的口粮。

公孙胜临走,却忽然又对她神秘一笑:“哦对了,韩世忠帐子里那枚铜钱……女施主若还需要,可以上天长观找贫道开光附魔。”

潘小园:“……”

看来公孙胜也知道他那锦囊被用在何处了。作弊铜钱商机无限,送给她的那枚“政和通宝”,算是一次“免费试用”。他方才那句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以后若再需要,就能找他大批量订货了。

赶紧笑了笑,配合他装傻:“道长法力高深,奴家深受其惠。”

公孙胜笑笑,摇摇手中拂尘,抚着肚皮,打了个饱嗝,慢慢走远了。

--------------

只可惜豆制品数量不多,且不能长久保存。守城还好,一旦行军跋涉,总不能带在身上。万一捂成臭豆腐,这帮顽固南方人可要吐成一片了。

所以光有大豆产品是不够的。潘小园将目光瞄向了粗粮。小米、豌豆、大豆、荞麦、乃至芋头山药,通通低价从百姓家中征集出来。都是地地道道的穷人食品,粗粝伤口,在市场上根本不受欢迎。

大宋民间富庶,这些东西只有在饥荒年间才流行做主食。家境稍微过得去的人家,从来都是崇尚精白米面,饭里掺一点杂粮,立刻掉档次。

但她自然知道,这些粗粮的营养价值比精米白面高得多了。行军时不方便做军粮,眼下驻扎城内,不拿来利用一番,简直浪费。

可惜她低估了南人不吃北食的顽固程度。熬得香香的几锅杂粮芋头粥送过去,据说明教帐子里当场就有好几个吐的。

没办法,只好转送去梁山军。谁知这些北方汉子看到小米粥,也一个个大惊失色:“怎的,城里断粮了?”

军队中所食的粮食虽粗,那也不过是脱壳没脱干净的粗稻粗麦。就算被贪官污吏掺了麸糠,用心筛两遍,照样是香喷喷的粮食味儿。而在大伙心目中,轮到黍粟荞豆上阵,说明正常军粮已经吃光了。这可极是不妙之兆——下一步是不是就该人吃人了?

还有的倒没那么悲观,只是纳闷:“腊八节早过了啊,嫂子你给俺们熬什么腊八粥?”

腊八粥就是临到年关,把家里角角落落剩下的东西扫出来一锅煮,寓意是忆苦思甜——也不是什么日常饮食标配。这还是不接受。

潘小园赶紧跑过去安抚:“别慌别急,咱们粮食还够,今天是……调整伙食,嗯,调整一下。”

最后还是一些出身赤贫的小兵把杂粮粥分食了,淌着眼泪回忆:“嗯,是俺小时候饥荒年间的味儿。”

潘小园无语凝噎。要改变大伙的饮食观念并非一日之功——是不是应该往里面加点糖?可这年头制糖业不发达,一斤蔗糖比一斤白米还贵。

终于,武松看不下去她跑来跑去的推销她的杂粮粥,在她第二十次穿梭于炊事营和谷米场间的小巷时,悄悄拉过来,问一句:“六娘,你这个……新食谱,真的不比白米精面要差?”

她连忙点头:“比白面精米还有营养呢!我特意搭配过!每人一日一升的口粮哪里够,把其中一半拿出来换杂粮,能换得三倍的量,那便成了每日两升,营养也不会差了。”

说完坚定不移地看他一眼,表示说假话是小狗。顺便拍拍他肩膀衣裳,蹭掉自己手上的灰。

武松还不满意,再问:“吃多了不会生病?”

“当然不会,还……”

还能防止心血管疾病,预防肥胖,帮助通便……这个打住不说。

只是跟他强词夺理:“你瞧,饥年时大家都吃这些,吃了杂粮就饿不死,说明杂粮有救命的功效。”

武松忍不住哈哈一笑。这番歪理鲁智深都不会信。也只有在他面前敢这么胡搅蛮缠。

看四周没人,轻轻捋她一束垂下的鬓发,又问:“你还说,比寻常白粥白饭要管饱?”

“那当然。”纤维素和蛋白质。

可随即又苦了脸:“其实这些东西完全可以替代米面,可惜大家都不买账……我得想想别的办法……”

武松笑了:“没关系。我小时候也没少吃这些。”

她心中一酸一甜:“那……”

“但不能只给大伙吃这些。虽然能入口,也能饱腹,但一顿顿的都让大伙想起饥荒断粮,不是动摇军心么?”

她被一句点醒,这才恍然,有些不好意思:“你说的没错。”

自己虽然也是平头百姓,但毕竟是县城出身,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有保障,有生之年也没经历过饥年灾荒。可她却差点忘了,这世上还有许多人挣扎在温饱线下,对于饥饿的抵触深入骨髓——尤其是这些当兵的,大部分都是穷得没饭吃了,才投身为盗为匪的。

作者有话要说:不禁微感羞愧,轻轻咬着牙齿,“那……那怎么办……”

`

武松忽然说:“我有个法子。你到伙房去,做给我试试。”

`

————————————

关于古人的挑食:由于地理隔阂,古人的饮食习惯受地域影响很大。例如南方人绝对吃不惯小米小麦,北方人也很少吃大米。有历史记载,宋高宗绍兴末年,金军攻宋失败后北撤,“遗弃粟米山积”,而宋军“多福建、江、浙人,不能食粟,因此日有死者”——来自南方的宋军宁可饿死也不吃缴获的小米,可谓是南人不吃北食的极端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