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楚颜的突然靠近,行知紧张得整个人倏地紧绷起来,连呼吸都停止,只剩一颗心“扑通扑通”跳个不停。
看着行知被自己弄得不知所措,楚颜心情甚好,她把手搭在他肩上,慢慢的,一点一点地,离他越来越近,近得双方都能感觉到他们交缠在一起的呼吸。
楚颜盯着行知的眼睛与他对视了会儿,直到他被自己看得发慌,脖子都红了,她才好心放过了他。
然后,她飞快地在他脸上碰了一下,还没等他有任何反应,就迅速离开,转身回了屋子里。
楚颜没心没肺地离开了,却在行知心里掀起了惊涛巨浪。
愣愣地抚上自己刚才被碰到的脸颊,行知还恍若梦里。
他的心情就像一湖微漾的湖水,楚颜就是一阵风,她来,他就的情绪就会随她起伏。
可今天,柔柔的和风变成了飓风,他这一湖水也被搅得天翻地覆。
始作俑者却万事不管,来去匆匆,徒留下被她搅乱心湖的他为之辗转,为之难眠。
行知在院外站到半夜,直到皎月高挂,蛙歇蝉眠,他才平复了心神回到自己家里。
于楚颜而言,今晚的举动不过是她的一时兴起。
除了对行知这样强烈的反应觉得好玩儿之外,并不会有多少额外的情绪。
可于行知,却是二十多年来最梦幻的一刻。他甚至都分不清,刚刚那轻微的触碰有真实存在过吗?还是这只是自己臆想出来的幻觉?
若非他还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他恐怕都要以为这又是一场孤独的绮梦了。
——
楚颜进屋后,先是在外面偷偷观察了一阵,确认自己不会打扰到父母,这才继续和他们说婚服的事。
说到婚服,就先要说婚礼。
婚礼是十来年前才兴起的。
当时,楚夏教的小孩们都渐渐长大,开始成家立业,她颇有种‘吾家有儿初长成’的感慨,既然要成家了,她便想当个见证人。
一开始,只是双方加上几个长辈亲人或者朋友一起吃个饭庆祝一下,后来,物质条件上来后,就慢慢开始注重其它方面,楚夏便顺时提出了举行婚礼这个提议。
上有所好,下必行之。楚夏的审美会影响下一代甚至同一代的人,她既提出了婚礼,支持她的人便开始跟风而行。
于是,自然而然的,婚礼的形式就慢慢流传开来了。同时,部落里也有了第一部婚姻法。
婚礼的形式,没有硬性规定,根据各家情况自行商定,若是没条件或不愿这么麻烦的,省略这个步骤也不是没有。
总的来讲,这只是一个风俗,并不是一项规定。
“你有哪些需要邀请的人,把名单整理好给我,我好安排。”楚夏对女儿的交际圈子知道一些,却不完全了解,还得征询征询她的意见。
“好。不过,我不想邀请太多人来。”对于婚礼,楚颜反倒没有楚夏和炎那么重视。
“行,都依你,到时候我把名单给你看看,由你来做最后的决定。”楚夏笑着说,伸手示意女儿过来,“现在,我先给你量下数据,做婚服需要不少时间,要多留点时间准备。”
“等会儿我也给妈妈量。”楚颜笑嘻嘻说,眼里尽是促狭和调皮。
——
为了提高生产力,楚夏想过诸多办法。
首先便是粮食作物的改进。粮食是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好的种子可以使粮食增产几倍甚至十几倍,这无疑是最有效又直接的办法。
就像她那个国家的杂交水稻,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甚至还有多余的。
杂交的原理很简单,高中生物就讲过,不过是基因的重组,把优势基因集中到一颗植株上。
但自然界的物种何其繁杂,要真正杂交出理想的作物,需要时间和技术的累积。
从开始发展农业到现在,楚夏一直未曾放弃对作物的改进,二十年下来,总算出了些成果,这也是部落里其他手工业得以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
只有解决了吃饭问题,人们才有多余的精力研究其它。
染织业就是部落里发展得较快的手工业之一。
从最初的粗麻布,到现在精细的丝绢,布料的质量一下子就上窜了大截。
楚夏用来做婚服的衣料,就是染成了红色的丝绢。
丝绸不仅产量少,对纺织技术要求也很高,一年下来都产出不了多少,楚夏用丝绸做一整套婚服,可谓是下了不少本儿的。
不过,一生一次的大事,又是自己的女儿,花费再多楚夏也愿意。
历时一个月,她终于完成了女儿的这件婚服。
这是她做得最用心的一件衣服,也是最漂亮的一件。
当初定婚期的时候不觉得,等日子一天天过去,楚夏才觉得这婚期太早了些。
就算女儿结婚过后也还在自己身边,但那终究是不同的。她的生活,终于被另一个人介入。
看到楚夏盯着手里的婚服出神,炎就知道她又在伤感了。
“我收到阿御的信,他说他就快回来了。”炎把手里的信递给楚夏看,以期能分散她的注意力,别再一直低落下去。
“真的?”果然,楚夏一听儿子快回来了,立马来了精神。
当年立志要去开疆扩土的少年,在两年前就离家了,因来回路途遥远,他又有重任在身,两年间竟是一次都没回来过,家人之间全靠写信联系。
这一次,姐姐要成婚了,说什么他都不能缺席。
两年不曾见儿子,夫妻俩都挂念不已,想知道他这两年过得怎么样,有没有受伤?长高了多少?现在是什么样子?
楚夏逐字逐句细细看完炎御的来信,明明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她却又想落泪了。
“你怎么还是那么爱哭?像个小姑娘一样。要是让旁人知道,严肃威仪的首领居然是这个样子的,恐怕要笑话你了。”见楚夏眼含泪珠,炎抬手轻轻给她抹去,语气里满是宠溺。
“哪里爱哭了?”楚夏不满地反驳,“我只是太高兴了一时没忍住。”
“也不知道阿御这次回来要待多久,他以后都要留在边境,恐怕很少有机会再回来了。”楚夏无不伤感地说。
“他回不来,我们可以去看他呀!”炎安慰着说。“等再过几年颜颜能独当一面了,我们就可以到处去走走看看了。你不是一直都想去看看自己开创出来的这片土地吗?到时候我们一起去。”
“嗯,”楚夏靠在炎怀里轻轻点头,“到时候我们还可以去看看云、风、伯石还有从敏他们,也不知道到时候我们还能不能认出他们来。”
这些孩子,早就被楚夏外派到各处要地,成为掌管一方的大员,这些年,他们都忙得不可开交,鲜少回镜城了。
而且,他们的孩子也有十多岁了吧!楚夏还没怎么见过他们。
“他们肯定还认得出你。”炎肯定地说。
除了气质愈发沉稳优雅,楚夏在外表上并无多大变化。明明已经是四十好几的人了,看起来还不到三十岁,和十年前的模样相差无几。
说到这儿,楚夏也曾疑惑过,她和其他人比起来,真的是衰老得太慢了,慢到她都隐约觉得不太正常。
可她检查不出原因,便只能猜测这大概是和她的穿越有关吧!
延缓衰老是每个女孩子梦寐以求的事情,对于楚夏而言,却不见得是多好的事。
她想陪炎一起变老,一起拄着拐杖手牵手相互扶持走完这一生,而不是她还青春年少他就已经垂垂老矣。
“好了,时间不早了,你最近既要忙部落的事,还要为颜颜准备婚礼,可别累坏了身体。”炎敏锐地感觉到楚夏微弱的情绪变化,怕她钻牛角尖。
“好,都听你的,炎管家。”
——
镜城外的公路上,烟尘滚滚,几辆牛车上载着满满的物资,边上跟着十几个青年男子。
他们风尘仆仆,精神却格外振奋。
“阿御,我们终于快到家了。”一个看起来二十岁上下的男子看向自己旁边的人说。
“是啊,终于快到了。”开口回答的,是一个高大健硕的年轻男子,他容貌硬朗,身姿挺拔,眼神锐利,仿若一把出鞘的利剑,锐不可当。此人正是离家两年的炎御。
炎御继承了父亲优良的身高还有父母的好相貌,虽还年轻,可两年的打磨早就让他有了超乎常人的成熟。
此时,因着快要到家的缘故,便是再沉稳,他的脸上也透露出几分向往的神色。
“我们加快速度,争取在天黑前进城。”炎御说完,便一马当先走在了前面。
刚才说话的男子也紧跟其后。他叫昆山,是阿霜的孩子,和炎御一起去的边境。
原本在镜城时,他们就有往来,去了边境后更是并肩作战共同治理,结下了生死之情。
这次楚颜成婚,不管是长辈间的交情还是出于他和炎御的私交,他都要和他一起回来。
伴随着“咕噜咕噜”车轴转动的声音,众人终于抵达镜城外缘。
在了望台上的人看到他们,立马下来向守城的人报告,“是炎御将军回来了。”
“真的,你没看错?”
“绝对没看错。”
“那你留在这里接待他们,我立马去向首领报告。”说完这句话,他就飞速奔向城内。
几天前,炎就吩咐下来,说炎御这几天可能就要到了,叫他们留意些,一有消息就来告诉他。
……
接到消息后,炎没有直接去城门,而是先去了隔壁楚夏办公的地方,把她一起叫上才一道出门迎接他们的儿子。
只走到一半,楚夏他们就遇到了匆匆赶来的炎御。
城中的百姓都站在一旁围观,对这个少年将军很是好奇。
昔日的少年,已经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存在。当初那个军中的小霸王,经历两年磨砺,以锐不可当的姿态回来了。
“长高了,也黑了。”楚夏抚上儿子棱角分明的脸庞,眼里蓄上盈盈泪水。儿子的成长,比她想象中还要迅速。
“妈,对不起,让你担心了。”炎御倏地跪到地上,为他不在的这两年道歉。
每次收到父母的信,他都能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挂念和担心,他只能在言语上安慰,却无法做出多少实际的行动,他实在亏欠父母太多。
“快起来。”楚夏没料到他会有这番动作,被弄得心里一惊,连忙扶着他的胳膊把人拽起来,“说什么傻话,我从来不曾怪你。”
“我们先回去再说吧,回去后有的是时间来叙旧。”炎也上前把儿子拉起来。虽没楚夏那么明显,可他也忍不住为此动容。
不过,他还保留着几分理智,先把人带回家再说,不然,他怕这母子俩一时没忍住,万一在大街上抱头痛哭起来,过后肯定要后悔。
“嗯,爸说得对,我们先回去吧!”炎御扶着楚夏,一起慢慢朝家里走去。
楚颜比炎落后一步,这时也正好赶过来,于是,一家四口就顶着周围羡慕又好奇的眼光回到家中。
到家后各种问候自是不必细说,楚夏主要是关心儿子的日常生活有没有吃苦,对那边的环境可还适应?
炎御则是愧疚自己不能待在父母身边陪伴他们,还有就是对于自家姐姐要嫁人的不舍。
四人真是又哭又笑,直到深夜,灯火都还亮着。
要不是想着儿子一路跋涉辛苦了,四人能说到天亮去。
……
修整一晚,平复下激动的心情后,他们才恢复了正常。
除了家人间的关怀,炎御还有工作上的事情要和楚夏交接商量。
这两年里,他陆陆续续收服了不少部落。
有些是自愿归顺的,有些是半诱惑半胁迫的,还有些,则是完全靠暴力征服的,不同的部落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案。
要说打仗,他倒在行,可要说到治理,顶多就是不出差错,要想治理得多好,却是做不到的。
所以,炎御来向楚夏要人了。
镜城是教育兴起之源,绝大多数外派的人员都是从镜城出来的,其余几个大城,虽也在开办教育,但毕竟比不得镜城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