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朝堂与拜相
之前的杭州知府王知府早已经升到京城,不过可惜已经于一年前去世。
不过李玉和王曾依旧保持着很好的关系,这几年也经常有书信往来,前不久还说自己中年得女,取名王若弗。
对此,赵盼儿是十分羡慕的,她真的很想要个孩子。
为此,她将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在泉州的时候,也同意了和孙三娘,加上已经长大的宋引章,大被同眠这样荒唐的要求。
那段时间,是李玉最快乐的时候。
可惜,随着三女都生不出孩子,赵盼儿也渐渐死心,同时也知晓责任在李玉,最后也不再参与这样的局。
她毕竟是主母,也要脸面。
孙三娘和宋引章倒是无所谓,尽可能地讨好着李玉。
上任杭州后,李玉便听说了一件事,去年年初的时候,这里有个叫欧阳旭的举子落第,穷困潦倒加上深受打击,绝望之下,带着老仆竟跳了江,溺死河中。
大宋优待读书人,所以待遇都很好,可是唐唐杭州府,竟有举子穷困自杀,这对杭州知府来说,也是任上的污点,甚至连京城也听说了这事。
这事一直闹到前些时候,于是这一任杭州知府由于文教不行,被贬了官,这才有李玉升任。
说实话,李玉在这儿待了这么久,自然很明白杭州地界乃是难得的人杰地灵之地。
杭州的经济已经不需要李玉做什么了,此地本就是江南繁华所在,百姓也都能吃饱。
李玉所做,还是先打击一地治安,使百姓安居乐业,不受黑恶势力所侵扰。
如此,便是巨大的功德。
随后,李玉开始改造杭州城,想让其成为真正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吸引无数文人骚客,提升此地文化氛围,进行文教。
第一步,就是走苏东坡的路。
李玉差人改造西湖,清理淤泥,并将清理的淤泥沿着记忆中的布局修建了一条堤坝,使西湖一分为二,而这条堤坝也被本地人成为玉堤。
随后,从别处移栽垂柳等各种花草树木,修建水文站等时刻观察水质,形成三潭印月的景观。
单单一个西湖,便花费了近一年时间。
同时,李玉还修建了不少景点,使得整个西湖彻底变了样,成为文人骚客们一看就很喜欢的样子。
西湖景点落成之后,李玉以杭州知府的身份,广邀周围学子们前来举办一场盛大的诗会。
这一天,初晴雨后,无数学子云集,对于西湖,此情此景,那更是赞叹有加,纷纷流连忘返。
李玉抛砖引玉,借鉴了一首苏东坡特别经典的西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时间,所有读书人纷纷赞叹,无不言李玉无愧三元及第。
李玉也没啥不好意思的,自己不是不想写,不过他虽然实力强,其他也不弱,可只要写西湖的,没有比苏东坡更优秀的,仙人也不行!
所以李玉没办法,也只能借用一下,并且保证,只此一次,对此,李玉决定以后好好提携苏东坡,让他官途顺畅一些。
诗会诗会,不止是李玉一个人,其余读书人,不管擅不擅长,也都留下了一首诗词。
其中不乏让人拍案叫绝的好诗词。
半月后,随着一部分离开西湖的人流向外地,杭州府西湖彻底名声大噪,随着第二批第三批络绎不绝的文人墨客们来访,名气越来越大,被称为大宋第一湖。
而伴随着西湖的出名,文人的增多,杭州府的经济自然也愈发繁荣。
在这之后,李玉还在西湖之畔修建了一所学院,聘请杭州致仕的一些士大夫们担任教习。
对于做老师,并且一看就有可能成为知名学院这样有意义的事情,加上可以教化本地学子,没有人不愿意。
他们致仕后,一心钻研自己的学问,如今有了平台讲诉着自己的道理,传播着自己的学识。
对李玉来说,这便是政绩,这也有功德。
发展经济是民生,而教化一地是文明,故而都有功德。
时间很快来到天禧二年春夏之交,李玉迎来一位故交。
“李知府…”
顾千帆看着眼前卓尔不凡的李玉,表情有些复杂,他当时第一感觉就很看好李玉,却也想不到李玉的能力如此厉害,也做出如此骄人政绩,同时官运亨通。
不过对于这种有能力做实事的官员,顾千帆还是很敬佩的。
“沉舟兄,多年不见,你却是生分了。”李玉却是上前一把揽住顾千帆的肩膀。
顾千帆身子一个僵硬,随后又放松了下来,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他不是不想和李玉像以前那般,只是这些年作为天子鹰犬,做了皇城司的官,总觉得面对李玉这等昔日好友低人一等。
“子圭兄!”
对于李玉能够一如既往,顾千帆心里还是很感动的。
两人一番痛饮,诉说着这些年的遭遇,李玉也没有询问顾千帆的来意,而顾千帆也不说其他。
两人只是像多年不见的朋友那般,只谈风月。
一直到第二日,顾千帆醒转后,才向李玉直说来意。
“夜宴图?”李玉好奇道。
顾千帆点了点头,说道:“没错,皇后娘娘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找到夜宴图,我追查了许久,最后发现此图最后是在杭州出现,疑似在钱塘县杨知远府上。”
李玉点了点头,道:“我知道了,既然是皇后娘娘吩咐,沉舟兄尽管调查,只是最好不要随意拿人,且不能死人!”
顾千帆点了点头,应了下来,随后带着皇城司的手下离开。
而李玉却并不认为他能找到,也不担心会有人对杨府不利。
因为,夜宴图在李玉手上,赵盼儿由于一直没有孩子,便培养了不少爱好,也收集了不少字画,恰巧就有夜宴图。
如今听到顾千帆奉皇后刘娥之令寻找,再联想传闻刘娥的身份,便已经猜出大概。
李玉有自己的政治规划,故而选择将这幅图保留。
再有李玉自上任以来,不止是维护治安以及发展文化,也有挡了别人财路,不说大家都清正廉洁吧,至少手下也都已经收敛。
不然萧钦言也不会越来越恨他。
果然,两天后,顾千帆无功而返,前来告辞。
不过李玉已经发现,顾千帆好像有什么话要和自己说。
李玉猜想,应该是初步查到了赵盼儿这里。
只是因为权限又或者交情,选择了暂时隐瞒,又或者回去如实禀告。
顾千帆离开后数月,杭州一切平安无事,就好像他从未来过一般。
不过这边没什么事,大宋境内却闹起了帽妖。
先是洛阳,洛阳知府上报后,一开始皇帝没当回事。
可是帽妖越演越烈,很快席卷大宋各大主要城市。
有些地方民众,一到晚上便陷入巨大恐慌,高呼帽妖。
杭州城内也是如此。
李玉首先下令所谓帽妖全为胡言乱语虚构之事,之后下令夜晚城门大开,真有帽妖就让其进来,他倒想亲眼看看。
同时派兵上街抓捕传妖言者,杭州帽妖传闻在李玉的做法下很快就平定了,也没有几人被抓。
事件稍有平息后,大臣们进言,宋真宗此事处置不妥,开封地区的重赏和大肆抓捕造成了许多冤案,有不少人是为贪图赏金乱举报,且赵恒先下令开坛祈福等于自己承认相信有帽妖,加剧民众恐慌。
而杭州李玉和南京知府王曾的做法反而较恰当。
王曾前不久离京出任南京知府,那边也闹了帽妖,不过这人是个聪明人,所以跟李玉的方法一样,很快平定了传闻。
不久后,李玉和王曾一同升官,调入京城。
王曾进入中枢,成副相,而李玉出任开封府尹。
短短八年,李玉便靠着出色的能力,做到了正三品大员。
前往京城赴任的那一天,李玉去见了柯政。
因为李玉明白,自己之所以可以官运亨通,很顺利的胜任,一方面自己的确优秀,另一方面也是柯政惜才,帮衬自己。
虽然柯政不求回报,可自己也要主动前去道谢。
来到柯政府上之后,两人见了面。
对于李玉,柯政是真的很欣赏,虽然李玉在这之前才出任三处地方,而且做的都是基层主官,可是这政绩也不得不让这个名相觉得,李玉乃是宰辅之才。
第一个就任知县,仅仅三年得到大治,并且带动全州,实现升府。
第二个就任知州,又是三年,为国家增加了很多税收,还将泉州发展成特大城市,功在当代。
第三个杭州本就繁华,如今更为繁华,并且短短两年变成了全国士子们心目中的读书圣地,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处。
如今没去过杭州,没见过西湖,士子们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骚客。
李玉虽然作为三元及第,不写诗不写文章,仅仅在杭州知府任上有一首西湖诗流传。
可是就这一首诗,证明李玉乃是有诗才的,足以凭此诗青史留名。
不过柯政觉得李玉比那些只会写诗写文章的厉害多了。
大宋文化发达,会写诗词并且写的很好的人很多,但是能够做事的官员却不多。
“好好干,以后大宋还得靠你!”
柯政笑着勉励道。
李玉点了点头,对于这个老头,他还是很钦佩的,如果不是因为皇帝是宋真宗,只怕此人能做到千古名相。
单单澶渊之盟那一年,燕云十六州大概就会在他手上得到光复。
可惜,宋真宗太软弱,也太无能,如今朝廷大权,竟被皇后刘娥所掌控大权。
不得不说,丢人。
第二日,李玉上朝,而赵祯被立为皇太子。
赵祯作为赵恒独子,之所以到如今才被立为太子,一切都是刘娥在压着。
而伴随着帽妖案的愈演愈烈,惊慌下的赵恒听到传言,言太子未立也意味着天命不明,上天不满,才会有这样的事情。
于是被逼急了的赵恒在这一天终于立了赵祯为太子。
几天后,各地帽妖案渐渐平息。
一切都是这么巧合,好像幕后有一只大手,在默默挑动着这一切。
李玉出任开封府尹后,开始像以前那般,第一件事便是紧抓治安。
可是京城不同于对方,此地权贵众多,随便扔块砖头砸到人,这人可能就是一个有身份地位的人。
然而,李玉铁面无私,顶着巨大的压力,该抓得抓,该罚的罚,该打的打,该杀的杀。
全开封的衙内,帮派,恶霸,全都噤若寒蝉,收敛起来,生怕触碰其眉头。
像十二行首池蟠池衙内,嚣张惯了,可是如今也是老实巴交,甚至润起了正行。
不过自然也有人不甘心。
一时间,弹劾李玉的奏折如雨点般飘到宋真宗那里。
不过这一切在柯政等人的据理力争下,都被压了下来。
不同的是,齐牧竟也帮助李玉。
这是个搞党争的好手,想让李玉将开封的水搅得更混一些。
毕竟李玉越是折腾,越急的乃是萧钦言。
萧钦言毕竟是公认的奸相,手下爪牙攀附之辈,鱼龙混杂,总有一些不干人事的。
如今李玉大搞治安,萧钦言门下人心惶惶。
转眼间,时间来到天禧三年,天降异象,太白昼现,宋真宗令人占卜,在有心人的安排下,得出“女主昌”的结果,矛头直指皇后刘娥。
此刻宋真宗赵恒重病,大权掌握在刘娥手中,这一刻,赵恒慌了。
但是他再慌也改变不了其懦弱的本性,无论是杀还是废,又或者夺权,赵恒都不敢。
最后,找了柯政,这才商量了一个方案,在赵恒重病期间,让太子赵祯监国。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本来这事只有赵恒和柯政两人知晓。
可是萧钦言早就打入了柯政内部,在其谋划之时,这事被刘娥知晓。
刘娥立刻找到宋真宗。
赵恒怕了,也妥协了。
或许一开始,赵恒是真的喜爱这个出身不好的皇后,但是到了如今,只怕惧怕更多一些。
在刘娥与后党萧钦言的逼迫下,宋真宗不得不将柯政贬出京城,以萧钦言为相。
本以为事情已经结束,可是不止是柯政,也有很多重臣在柯政的拉拢下参与了此事,其中便有皇城司总指挥雷敬。
这人虽说是个宦官,可也想掌握权利,所以对于皇后的拉拢视而不见。
就是想着赵恒身体不好,随时可能驾崩,而太子又年幼,行权宦之事。
如今怕查到自己身上,难逃一死,于是谋划兵谏,废皇后,杀奸相,扶太子登基。
雷敬之所以敢这么做,就是因为他是宦官,之前监国之事被查,定难逃一死,如此不如铤而走险。
而这一切,都被李玉知晓。
随着李玉坐稳开封府尹的位置,掌握开封大权,所以很多事情基本都瞒不了他。
包括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太子监国一事。
只是李玉并没有出手,因为他虽说钦佩柯政,可也明白此人不离开京城,则永无自己出头之日。
宰相之位,他也想做。
不过这一次雷敬谋划,他要介入了。
李玉并不是说破坏此事,而是要助其一臂之力。
因为李玉知晓历史,虽说这个世界和李玉认知中的大宋有些出入,可大差不差,很多事情都会重合。
就比如刘娥这个人。
此人不除,李玉怎么可能掌握朝政!
在雷敬谋划兵谏之时,李玉则选择将那副保藏的很好的夜宴图散播了出去。
一时间,满城风雨,而刘娥也陷入了舆论风波。
其实,这幅图刘娥并不是特别在意,毕竟她的位置已然稳固。
可是这夜宴图,万不能在此重要时间节点出现。
如果一年前,赵恒还喜爱刘娥,那么更本就不是事,他也知晓皇后的身份。
可如今赵恒惧怕更多一些,如今又病重,再有这件事的刺激,一瞬间便吐出一口鲜血,使得病情更重。
同时赵恒心中对于刘娥愈加不满起来。
“真是天助我也!”
雷敬虽然不知道散播这张图的是谁,可是却也激动不已。
于是和亲信谋划于明日发动兵变。
却不知手下有一人乃是后党,想要偷偷告密。
却是被李玉所派出的顾千帆所拦。
这顾千帆一心为公,也十分佩服李玉,加上多年好友,两人达成同一阵营。
并且李玉还找了机会让其看清齐牧真面目,所以顾千帆投入李玉麾下。
顾千帆以此人家小为威胁,让其向皇后告密,雷敬于今晚兵变攻进皇宫。
皇后得到消息,连忙召集萧钦言,由于时间紧迫,抓捕雷敬已经来不及,两人谋划之下,立刻调遣皇宫守卫换防,同时将萧府家丁以及一些其他兵丁,调入皇宫,围在赵恒处,严阵以待。
赵恒瑟瑟发抖。
“皇后,萧爱卿,你们这是要造反吗?”
刘娥劝慰道:“陛下勿惊,臣妾收到消息,雷敬今晚要兵变,如今天色已黑,想必兵马即刻就要攻打皇宫。”
皇帝沉默不语。
随着时间流逝,皇帝的脸色越来越黑,而刘娥和萧钦言也愈发着急,心中也有了一丝不好的预感。
实在是雷敬的人马一直没见人影。
但是他们又骑虎难下。
渐渐的,宫里开始流传,皇后与萧钦言行兵变之事,而很快,这消息又流传到外。
大臣们俱惊,惶恐不安,可是京营太远,没有提前调的话根本来不及。
李玉当然不会让人去调兵。
不过他也知晓,自己的机会来了。
李玉联络顾千帆,先是以谋反罪,诛杀雷敬。
由顾千帆整合皇城司人马,李玉召集开封府衙役与官兵,两人领兵勤王。
由于刘娥并不是真的要造反,所以兵员素质不高,如今又骑虎难下,后知后觉的两人决定假戏真做。
赵恒本就身体不好,后来太子监国被刘娥吓了一次,接着夜宴图流传被气了一次,如今又被惊了一次。
一时间,赵恒吐血不止,眼看就要不行。
刘娥和赵恒还是有感情的,可这个女人更多的则是野心。
最后留念的看了一眼赵恒,便决定去抓住太子。
可是他们刚想行动,李玉和顾千帆领兵而来。
只是一个照面,刘娥兵败如山倒。
很快,萧钦言束手就擒,刘娥被囚禁后宫。
李玉并没有选择补刀赵恒,一方面因果太大,另一方面人多眼杂。
皇帝也悠悠醒转,只是已然弥留之际。
看到李玉和萧钦言到来救驾,感动不已,他也知晓自己已然命不久矣,于是在李玉和萧钦言的“目光”下,拜李玉为相,王曾为枢密使,萧钦言为皇城司总指挥,三人为顾命大臣,辅助太子登基。
之所以加上王曾,一方面此人的确是个好官做事的官,且和李玉是好友,另一方面如果单单李玉这两人,只怕引起怀疑和反击。
拿到圣旨后,李玉掐好时间,召集文武百官。
由于萧钦言和刘娥造反已经实锤,加上百官本就讨厌刘娥和萧钦言,所以群情激愤。
当得知赵恒被刘娥所害,命不久矣,齐牧和王曾等重臣前往看望。
病榻前,由于李玉掐好时间,所以赵恒只是看了一眼群臣,想要激动说些什么,最终一句话没说出来,提前驾崩。
“陛下!”
众臣惊呼一声,随后痛哭不已。
这时,萧钦言拿出圣旨。
有此大义,百官也只能认命,只有王曾若有所思,却什么也没说。
最终,太子赵祯登基,刘娥幽静后宫,后党萧钦言被杀,家族男丁流放岭南,女眷充入教坊司。
虽然宋人不杀士大夫,可造反除外,萧钦言只死一人,已经算是特别优待了。
随后,后党其他成员也开始得到清洗。
一月后,朝堂之上,萧钦言的党羽瞬间清空。
同时,赵恒也已经下葬皇陵,庙号真宗。
到了年底,由于李玉的手段,加上萧钦言皇城司的辅助,以及王曾的默认,李玉终于将朝堂掌握在手中。
次年,刚刚登基且只有十岁的赵祯改元庆历,这一年为庆历元年。
而掌握朝堂大权,且拜为宰相,又被任命为顾命大臣的李玉,在自己明面上三十五岁之际,开始了自己的赚取功德之旅。
不对,应该是改革之旅。
史称,庆历新政。
又称庆历之治。